论对话语境下的师生关系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话不仅是一种互动,一种沟通,一种交流、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原则。通过树立对话理念和对话意识,加强师生之间的信任等策略,构建对话语境下一种对话的、沟通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对话;师生关系;策略
  
  对话,一个简单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然而,在教学领域里,对话却往往遭到忽视甚至漠视。尽管在孔子时代和苏格拉底时代都曾采取“问答式”的教学对话,但是伴随班级授课制的诞生与发展,教育学从原始状态逐步进化到科学时代,教学对话变得荡然无存。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理论者和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开始反思教学的本质,终于认识到“教学是对话、交流和知识创生的活动。”[1]于是乎,对话“教学”和教学“对话”备受关注,关于对话的研究也日新月异。笔者认为,对话主要是师生之间展开的,所以很有必要进行研究对话条件下的师生关系。
  一、对话的阐释
  (一)对话的解读
  1、汉语中的含义。 对话主要指“①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多指小说或戏剧里的人物之间的):精彩的~ㄧ~要符合人物的性格。②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两国开始就边界问题进行~ㄧ领导和群众经常~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2]
  2、英语中的含义。英语中对话为“Dialogue”,主要指:用对话语体写的文字;意见分歧者之间的讨论、意见交换,磋商。
  (二)教学对话的解释
  “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必然涉入学校教育领域,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教学对话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主体间的一种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所展开的一种自由、敞亮、开放的心灵接触、心理沟通和谈话。
  二、对话的特征
  (一)文化性
  对话主体的双方,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发展起来的,都烙上了很多的文化印迹。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对话的双方也无例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说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的文化的一种激荡,一种碰撞,一种交流,一种沟通,一种“相遇”。
  (二)创造性、不确定性
  “教学是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生活过程中,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创造生命意义的生活过程。”[3]教学对话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创造行为,不是预设的,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表现,一种即兴的发挥,如在一次数学课堂上,老师问学生“你们见到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有些学生答案是“书本”,有些学生答案是“课桌”,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教学对话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创造性,具有生成性。
  (三)交互性
  马丁.布伯指出,人既筑居于“它”之世界,又栖身于“你”之世界,但只有“我一你”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话是教学中交往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交往的重要展开的形态和灵魂是对话。”[4]对话是师生双方之间的思想互换,情感互相交流,心理相互沟通,具有相互性的特点。
  (四)合作性
  非对话的教学往往是不具有合作特点的,要么是敌对的,要么是缄默的,要么是被动的被操纵,被控制。教学对话需要师生双方的合作,需要双方在一种开放的、平等的、自由的、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相互配合,共同碰触,激起思维的火花,共同探究,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五)参与性
  对话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如果一方的被动,一方的冷漠与缄默,那么教学对话就开展不起来,这样状态下的教学只能是“问答”,只能产生“灌输”式样的教学,走向对话的反面。所以,教学对话需要师生的“在”与“存在”,否则教学对话就是空谈。
  (六)生命性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与肉的交流活动。”[5]教学是一种“对话”活动,一种交流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和言语交流、心理沟通,心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话过程彰显生命的存在,是两个具有思想、情感的、完整的生命体所进行的交流活动,时刻凝聚着生命的气息。
  (七)平等性
  教学对话具有平等性,主要是指参与教学的师生双方在对话过程中都享有平等的地位,不存在片面的权威和对真理的独占,师生双方都反对固执己见或差强人意的做法。对话不是一方压制另一方,也不是一方地位低于另一方,不是一种说教式的“我说你听”而是双方都需要去倾听对方的心声,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的交往,一种公平的交流和互动。
  (七)生活性
  “教育即生活”,师生之间在进行教育活动,也就是在进行教学生活。教学是生活的一种特殊呈现形式,教学对话是在真实的课堂生活展开的,从对话的言语,到对话的方法,对话的目标都是具有生活性的,师生在“教室生活”(classroom life)展开对话。
  (八)境域性
  对话是师生双方在一定的“境遇”下产生的,在一定的“境域”中发生,对话总是与特定的境域联系在一起,是特定境域中的一种感悟和体验。对话是在教室这个空间,在课堂上这个时间,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所进行的一种以“对话”形式所展示的活动。
  (九) 体验性
  通过对话,让教师和学生所产生的感受,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对话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思想的体验,心理沟通的体验,也是知识生成的体验,能力提高的体验,还是一种反思的体验。
  三、对话的价值
  (一)彰显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
  通过教学对话,师生之间在对话中展开民主、平等的实践,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形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师生之间的冲突等都可以在对话中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消除阻隔师生关系深入发展的障碍,架构师生之间“友谊”的桥梁,形成“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凸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学生是一无所知的”,“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的看法,从现代获得知识的途径广泛来看,把来到学校就学的学生看成是具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教师把学生看做是对话的主体,如此一来,师生之间才会进行有针对性和高效率的对话。   (三)人性的尊重
  反对话教学是对人性的忽视,是把学生看做一种学习的工具和知识储存的容器,是对学生人性的一种异化。教学对话是对话主体之间的一种交流与心灵沟通,是一种人性的唤醒,是对人性的充分尊重,是一种人性光芒的闪耀。
  (四)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作为一种关系,对话是一种消除了种种矛盾和对立之后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真诚、尊重、信任、自由、民主的交往关系。”[6]由于消除了那种矛盾和不平等,师生之间能够更好的沟通,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课堂焕发出生活的活力”。
  四、对话语境下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树立对话理念和对话意识
  对话作为教学的理念和精神,意味着所有参与教学的人都应该具有对话的理念和意识。对话意识是对话更深层次的隐喻,在这个层面上的“对话”,在于隐喻教师和学生以“对话”的意识或精神对待对方,以“对话”的态度或立场看待貌似对立的事物。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需要树立一种对话的理念和意识,去从事对话的“教”与“学”的活动,去进行指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去引导学生走出“洞穴”,见到光明,澄清思想。同时,树立对话理念和对话意识,师生之间解决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视界融合”。
  (二)师生具有谦虚的态度
  第一、教师需要具有谦虚的教学态度。谦虚是进行师生之间对话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师不采取谦虚的态度,自以为“是真理和知识的拥有者,而所有不是成员的人都是‘这些人’和‘未经洗礼的人’”[7][P39],那么就失去进行对话的条件。第二、学生需要具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学生需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能站到讲台上,肯定有他的优势和特长,是接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的人员,是“术业有专攻”,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所以学生需要采取谦虚的态度去学习知识与技能,去与教师进行对话。
  (三)师生之间的信任
  信任是师生对话的基础,也是师生对话的结果。师生之间的对话,需要建立信任关系。而要树立信任关系,首先教师需要做到“眼中有人”,关注学生。把学生看做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对话教学活动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心理动态和生活状况。第二、尊重学生的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等差异性,这样学生在获得尊重的时候才会有参与对话的可能性。第三、给予学生以希望。心理学上面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需要给学生以希望,相信学生能做得更好。面对学生的优点与缺点,教师需要采取“赏识”的眼光去对待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某方面差,而否定他的全部,也不能因为学生的某方面好,而肯定他的所有方面。教师需要多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多鼓励学生,学生才会更好的发展。
  (四)播下师爱的种子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没有师爱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师爱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原动力,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能存在。”[7][P38]爱是对话的基础和对话本身,教师需要给学生予以爱,让学生如沐春风,这样以来师生才能更好的展开心理的交往,心灵的沟通。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
  (五)师生树立批判性思维
  “除非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性思维,否则真正的对话也无从谈起。”[7][P41]没有进行批判意识,没有进行批判性思维,师生之间的对话很难真正的实行。反思与批判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师和学生自主性的体现之一,具有此种意识和能力的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具有这种思维就会认为现实是一个过程,一种改造,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所以,教师和学生需要以自己全部的生命去参与、去投入、去探究,并与之进行建设性的对话。
  (六)加强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
  联合国教育四大支柱:学会生存(learn to be)、学会做事(learn to do )、学会认知(learn to know)、学会共同生活(learn to live together)指出了,学会与他人合作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教”、“学”合作活动,同样,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合作,一种共同学习。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加强教、学合作,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七)奠定师生对话的基础
  第一、教师和学生需要具备开放的、敞亮的姿态来进行对话。金生鈜先生说:“我们认为,师生之间的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通过对话形成真正的沟通和交流,形成真正的相互作用。”[8]通过具备开放的、敞亮的姿态,能倾听对方,相互学习,共同面对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寻找答案,从而共同提高,实现“教学相长”。第二、教师需要了解和观察学生,针对学生的现实状态进行有的放矢的进行对话。第三、需要不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为师生开展对话提交流的知识准备。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多样化需要”的学生,而且学生的知识与经验也不同,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经验,提升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为教学对话大好基础。第四、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知识经验,不断的开拓视野,为进行师生对话具备理论知识基础。第五、促进教学信息化,构筑师生对话的多样化平台。当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内一个重要的发展方面。通过教育信息化,教师和学生对话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样化,如可以通过QQ视频,电子邮箱等更多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加快促进教学信息化,能为师生多样化的对话构筑平台。
  五、结语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7][P41]对话是教育的应然,也是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师生关系存在于对话过程中。因此,师生之间在对话中走向共生,共发展。
  
  [注释]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18.
  [3]迟艳杰.教学本体论的转换—从“思维本体论”到“生成论本体论”[J].教育研究.2001(5):57.
  [4]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7.
  [5]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9.
  [6]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10.
  [7]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
其他文献
摘 要: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是他的短篇小说《都柏林人》中一篇,描述一个名叫伊芙琳的女孩在关键时刻放弃追求自己幸福生活希望的故事。伊芙琳的两次精神顿悟过程陷入两难境地,该人物极具代表性的展现了当时爱尔兰人民精神瘫痪的状态。  关键词:精神瘫痪;意识流;顿悟    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包含了15个小故事,刻画了当时爱尔兰社会人民精神瘫痪状态的全景。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们大
期刊
摘 要:《论语》是反映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它的翻译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从目的论的角度评析《论语》选段的不同译本,不仅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证明了翻译批评在提高译者翻译质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 《论语》; 翻译批评    一、前言  翻译,即语言的转换,它包括相同语言的语内转换和不同语言的语际转换。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文学作品语际转换的重要目的
期刊
摘 要:中日两国素有“同文”之说。如果单纯就两国具有悠久的“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及共同使用“汉字”这一点来说,似乎不无道理。但随着对日本文化诸要素的深入探讨,不难发现日语与汉语本属全然不同的语系。无论是语序、构成还是语法规则,甚至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都有很大差异。  关键词:日语;一心传心;暧昧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季风气候使大自然富于变化。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培育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细
期刊
摘 要:雷锋精神,放诸四海皆准的道德规范,经历了岁月洗礼,依然颠扑不破。在不同时期,它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60年代是追求真善美;70年代是爱憎分明;80年代是发扬“钉子”精神;90年代是爱岗敬业,而今是返璞归真。本文从雷锋事迹中剖析雷锋精神,深入分析道德建设中典型教育弱化的现象以及它的主要表现和产生原因,进而深层次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并结合社会需要、道德传统对性地提出了如何建设道德文明的若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规范标准及原则。规范标准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标准,二是文化标准,三是品位标准。规范原则主要有柔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  关键词:网络语言;现实语言;规范;标准;原则    网络语言是信息时代产生于网络空间环境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网络传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网络语言大有“走出网络,走进现实”的趋势。很多流行于网络的词
期刊
摘 要:学校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良性变迁。本文从分析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出发,进而对他们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做了策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学校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策略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以此支撑着自己民族的生存和发
期刊
摘 要:自柏拉图提出“命名论”以来,语言学界内的大家学者就语义的获得的问题提出了各种观点,包括指称说、概念说、观念说、用法说、行为反应说、因果说、七元论等。语义的产生其实是语言的内容(客观实在)和语言的形式(语音和符号)在人脑中发生关系,而语义的丰富则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规约而来的。  关键词:语义;形式;内容;规约  一、 语义的获得  语言是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发明创造的。人类语言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河南亚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为例,针对目前供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对其进一步节能减排,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证枯水期正常生产,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提出具体改造方案。  关键词:水平衡;冷却循环;反渗透    河南亚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生产企业之一。拥有500立方炼铁高炉3座、及配套132平米烧结竖炉两座、60吨顶底复合吹炼钢转炉2座及配套六机六流连铸生产线3条、650
期刊
摘 要:本文扼要介绍领导讲话、述职报告、典型发言、礼仪演讲等行政工作中常用演讲的有关知识和技巧。  关键词:领导讲话;述职报告;典型发言;礼仪演讲    行政工作中的演讲主要包括领导讲话、述职报告、典型发言、礼仪演讲四类。以下对这四类演讲的有关知识和技巧作扼要介绍。  一、领导讲话  (一)领导讲话的性质、特点  领导者为实施领导在各种会议上所作的指示性发言,叫做领导讲话。领导讲话的讲话稿或记录稿
期刊
摘 要: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认为,评价从本质上讲,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即判断学生行为实际上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变化。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步骤,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一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