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纯粹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2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新华社的摄影记者,王雷可谓经历丰富:做过援藏记者,也曾在喀布尔驻扎,如今常驻北美总分社。王雷在摄影记者这条道路上坚守了21年,每一段经历都是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每一段经历背后都有讲不尽的故事。
  立足农村 夯实基础
  199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王雷就踏进了新华社安徽分社的大门。
  王雷是江西上饶人,安徽对他来说很陌生。但他就像1990年代的一些热血青年一样,揣着一张派遣证,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那时候,偌大一个合肥,甚至整个安徽省,也没有一个他认识的人。
  那一年,22岁的王雷怀着一颗懵懂而热情的心,畅想着怎样才能走更多的路,到更多的地方,亲眼看见更多的人和事,实现一个通讯社摄影记者的梦想。王雷说,刚进分社时,最大的希望是在有生之年,到每一个省、市和自治区去体验一两年,行遍中国之后就退休。
  1990年代的安徽分社,摄影记者精英荟萃,强将如云。有善拍风光照的老记者朱云风,有擅长拍专题的于杰,还有以拍摄农村题材见长的鲁迅承和戴浩。安徽,虽然没有多民族地区的丰富文化,没有沿海地区的发达经济,没有京津沪等大城市的都市风情,但是,安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南北交汇,农业物产丰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王雷进分社后,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老一辈摄影记者于杰。于杰是安徽淮北人,曾为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拍摄专题。洒脱自如的工作态度之下,于杰拍摄的照片鲜活生动,丰富立体地展现出马兰生活和事业的点点滴滴。
  安徽分社摄影组有一种良好的传统:每一个摄影记者,都以下乡为乐,以与农民打交道为荣。每一组精彩的摄影专题,都体现出了精心思考、勤奋调研的工作风格。当时分社的老摄影记者几乎每周都是在淮北或者徽州的农村度过的。当时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头版的照片,很多都是来自农村一线的鲜活新闻。据说,当年安徽分社摄影记者的作品轮流登上国内几份重要报纸的头版,一年下来少说也有30张。没有对新闻摄影的热爱和投入,没有扎根到底的耐力,没有对生活的乐观,是很难做到的。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可能不容易见到轰轰烈烈的场面,但是,对于新加入新闻摄影队伍的王雷来说,这是从最根本上着手,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新闻不是走马观花,必须脚踏实地,深入地方,掌握、熟悉当地情况;更重要的是,一名新华社记者,应该真正串联起中央和基层的关系,熟悉政策国情。只有这样,才能独辟蹊径,做出又新又快的新闻报道。
  拉萨领悟精神的力量
  1994年,王雷在新华社安徽分社当摄影记者的第三个年头,分社接到一个援藏的任务。大家都知道,西藏工作条件艰苦,长期高山缺氧对身体伤害大,一去就是两年,而且既不涨工资,也没有晋升和任何特别待遇。
  分社开动员会时,全场鸦雀无声。王雷坐在台下,左右看看,站起来大声说:“我去!”虽然事后他觉得自己有点冲动,但又觉得自己是被对事业的热爱与精神上的追求驱使着。
  到了西藏王雷才知道,当地工作、生活条件之艰苦,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王雷那时候年轻力壮,缺氧对他似乎还不算大问题,但缺电可是让他挠头的事,寒冷更是最大的敌人。拉萨作为自治区首府,已经是西藏最好的地方了,但当时的电力供给情况仍显紧张,取暖只能靠烧柴。晚上王雷就呆在自己的宿舍里,早晨起来就蹲在屋外的墙角晒太阳。高原紫外线强烈,没过多久,王雷就被晒得黝黑。当地吃得也很差,陈化粮冻猪肉,加一袋四川泡菜,就算是像样的伙食。每月只有三百多块钱的补贴,到餐馆吃一顿饭就能花去四分之一。
  但是,王雷知道,只有在艰苦环境下不退缩,敢于挑战、充满激情的人,才能把握机会。
  在工作中,西藏分社副社长李志勇给了王雷很大的影响。李志勇是从上海分社过来援藏的,他性格乐观,给王雷等年轻人带来了活力和生气;他好客并爱结交朋友,带领分社的年轻人结识了一批又一批满怀抱负在西藏耕耘的诗人、学者和作家。王雷还深受李志勇喜读书的影响,养成了读书、买书、藏书的习惯。每次到拉萨外面的县城采访,也是王雷收藏旧书的良机。只要有空,王雷就会扎进当地的新华书店,从里到外搜罗一遍,还会请店员把那些积压在仓库里的旧书都搬出来看看。那时,西藏各个县城的新华书店积压着很多书,因为出版了不少年头,价格非常低。
  在援藏期间,王雷看了不少有关西藏历史、宗教的通俗读本,这些知识为他了解西藏、报道西藏积累了扎实的基础。
  有一年冬天,总社摄影部编辑陈小波来拉萨出差。她对王雷说:“你应该确定下来一个要拍的题目,然后把这个题目拍到底。”
  有一次,王雷陪陈小波在八廓街上闲逛,遇见一个藏族小女孩,穿着厚厚的、沾满了酥油的小棉袄,两颊冻得通红。王雷上前去问,才知道这个小女孩来自藏北那曲,今年才6岁,跟着父母到拉萨来朝拜。陈小波鼓励王雷:“去拍吧,看看她是怎么朝拜的,问问她是怎么来到这个城市的。这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拉萨每天有千千万万的朝拜者,而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是其中最最普通的一个。这组《扎西拉姆来到拉萨》的照片,王雷拍了3天,在这3天中,他目睹了一个来拉萨朝拜的普通藏族家庭的方方面面。小女孩对圣地的虔诚、朝拜者的艰苦生活也感动了他。当王雷看到小女孩在接近0℃的寒冷天气中,在自来水龙头前用冻得通红的小手给全家洗碗时,他手中的快门几乎按不下去了。
  但是,王雷说,就在那一瞬间,一扇通往朝拜者心灵的门打开了,他感觉到自己已经走进了朝拜者的内心世界。
  王雷突然明白了,朝拜者穷尽一生朝拜圣地,为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精神是需要追求的。
  王雷说,就在那一刻,好像天地为之开阔,心中的摄影语言一下变得非常丰富。这组照片后来被众多报刊采用,但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王雷的摄影感觉渐趋成熟。
  难民营中记录真情
  2002年底,新华社喀布尔分社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成立。同年,王雷报名去阿富汗做驻外记者。   王雷说:“我进新华社当摄影记者时,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还有机会走向世界,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作为一个记者,最高的梦想便是,世界上每一件大事发生时,你都在现场,见证并报道事件。
  我们所熟知的战地记者,往往都出自电视台。因为频繁上镜,他们总能被观众知晓和熟记,但新华社记者却总是扮演着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角色。
  其实,新华社20世纪就在喀布尔成立过分社,许多老一辈记者仍对这一分社记忆犹新。随着阿富汗局势的动荡,新华社工作人员随同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工作人员一道撤出了这个国家。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之后,这里再度成为世界的焦点,新华社陆续向阿富汗周边派出了数支小分队,工作人员临时驻扎,工作两三个月后撤离。为了全面深入持久地报道阿富汗局势,新华社重建了阿富汗分社。
  新建的阿富汗喀布尔分社包括两名文字记者和一名摄影记者。由于阿富汗条件极端简陋,王雷等分社工作人员从北京背着在国内制作好的分社牌匾和卫星电话、防弹背心等设备一路辗转到分社。阿富汗当时的经济和科技条件非常简陋:首都喀布尔无法上网,电力经常中断,国际电话总是不通。从北京到阿富汗,就像从21世纪回到了20世纪中期。
  但是王雷等人坚定地驻扎了下去,而且尽一切力量把分社建得井井有条,该分社使新华社成为中国唯一能够在阿富汗战地长期驻扎报道的新闻机构。他们还在喀布尔发展了5名当地雇员,每天不间断地用卫星电话向总部发布文字和图片新闻,很多突发新闻报道甚至抢在国际著名通讯社和媒体之前。法新社驻北京的负责人曾经问新华社摄影部负责国际报道的图片编辑,新华社到底在阿富汗派驻了几个记者?为什么你们经常能够抢到突发新闻?这样的疑问,充分体现出新华社在国际新闻竞争中的影响力。
  王雷知道,那些坚守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新华社记者,没有一个人会将自己的名誉和知名度放在第一位。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在一个新闻热点地区完成通讯社记者的工作。他们每天禁受着不为人知的困难,辛勤工作着。这种不为名利所累的快乐,使王雷越发珍惜新华社记者的职业,谨记记者的使命,关注着自己职责范围内的社会和人群。
  2002年12月,到阿富汗两周后,王雷去了喀布尔的一个贫民区。在一处屡遭炮火摧残、已经濒临倒塌的三层危房里,散住着十几户从各地搬来的难民家庭。原住户早已放弃居住,所以这里成了难民最好的栖身之所。
  一位身着粉红色衣裙的阿富汗小姑娘,在危房的走廊里,用炉子做着简单的饭菜。围坐在炉子周围的家人,目光紧紧盯着锅里的饭菜。此时,一缕阳光透过炉子上方的烟雾,斜照在小姑娘的身上,那画面让人心醉,又使人心痛。
  从这以后,难民生活成了王雷在阿富汗关注的主题之一。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王雷几乎走遍喀布尔周边各种各样的难民营。王雷由一名阿富汗翻译陪伴,默默穿行在难民营中,捕捉着真情流露的画面。他拍摄过赤着脚、露天上课的儿童,也拍摄过围坐在难民营帐篷里生火取暖的老人和孩子;拍摄过在同一盆浑浊不堪的水里洗脚的几个孩子,也拍摄过披着颜色鲜艳、沾满尘土的纱丽,脸上沾满污垢的女孩。在一个正常经济秩序被战争破坏,生活极端贫困的国家,这些影像就是他们最有代表性的现实写照。
  王雷说,我要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为他们争取和赢得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关爱,这是我作为一个战地记者的职责。
  新闻摄影不是摆弄技巧,而是考验摄影记者的思想境界和勤奋程度。抓拍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关键不仅在于你能不能赶到现场,更在于你的思想能不能融入现场。
  对摄影的追求和乐趣,让王雷放下一切,去思考如何在最佳的时间、最佳的地点去拍摄最典型的人和瞬间。
  在阿富汗拍摄难民儿童,王雷时常沉浸在那些瞬间的乐趣中。在喀布尔郊外的贫民区,一个身着长袍的阿富汗儿童独自玩着一只破旧的足球,这个画面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之一,金色光线使画面显得生动而饱满。因为国家的贫困,这个孩子能够得到的所有乐趣,可能就是这颗足球带来的。他从这幅照片中,读解着足球的意义。
  还有一个画面,是初冬时分,难民营的帐篷里生火取暖的一对阿富汗父女。傍晚时,气温下降很快,一顶非常破旧的帐篷里,父女俩生起一小堆柴火,烟雾很快弥漫了整个帐篷。由于怕冷,小女孩离火堆很近,却不敢打开帐篷驱散烟雾。王雷看到这幅画面,心便轻轻紧缩:这简直就是阿富汗版“卖火柴的小女孩”。王雷连拍了几张,帐篷里的情景在闪光灯的作用下,出现了油画般的效果。他临走前,从随行翻译口袋里掏出一些钱塞给了女孩的父亲,自始至终也没见小女孩把头抬起来。
  晚上,王雷伏在电脑前,默默看着这幅画面,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王雷说,真正打动人的画面,是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奔腾。这种力量,来自于对新闻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创新。
  大都会里寻找自我
  王雷是处女座,他觉得自己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别符合人们对处女座的描述,在创作上也体现着这一点。
  2011年底,王雷被派驻纽约,开始在新华社北美总分社担任摄影记者。王雷迷失在纽约的高楼大厦中,迷失在华尔街的高墙阴影里,迷失在现代化的丛林里。无论怎么拍照片,王雷都觉得很不舒服,构图、瞬间、光线看着都别扭。编辑部也很奇怪:这是曾经在阿富汗用相机叱咤一时的王雷吗?怎么现在拍的照片像是一个垂暮的老人拍的?
  王雷知道自己的摄影眼光不够锐利了,就像刀客,手中的刀不够快了,动作不够敏捷了。为什么?因为年龄在增长,杂念越来越多,想得到的东西太多。比如,开始在乎名利了。
  确实,从阿富汗回国之后,王雷在精神上彻底得到放松,同时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应酬和交往,使他的心态难再纯粹。王雷说:“当你无法集中精神去完成摄影上的创造,你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摄影人!名利最容易让你失去你的思想和追求!”
  王雷决心找回失去的摄影感觉。此前,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工作压力,使他患上了严重的伴有低血钾的甲亢,身体极易疲劳,来美国之前,病情才刚刚好转。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努力地行走在纽约的大街小巷,去寻找最佳的拍摄位置,不断地观察最能体现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特征和细节,在喧闹的都市中寻找让人难忘的瞬间。他不仅要调节身体,更重要的是调节心态,让自己在一种平静的氛围中恢复摄影创作的精神和灵魂。
  纽约时报广场上,站在巨幅人像海报前躲雨的游客;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参观展览的艺术爱好者;纽约世贸中心遗址上,悼念“911”遇难者的市民;纽约股票交易所内,为股市的震荡而眉头紧锁的交易员……这一个个传递着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和信息的瞬间,也成为记者王雷逐渐融入美国社会的一个个写照。
  2012年10月,纽约遭遇特大飓风“桑迪”袭击,一个海滩小镇因飓风引发大火而被烧毁。王雷在得到信息后立刻驱车赶到现场。街道已经被海水淹没,王雷脱下鞋子就走进了冰冷的海水,第一时间拍下了水火灾难之后变成一片废墟的小镇。当他再度拎着湿淋淋的鞋袜走出小镇的时候,发现小镇已经被警察封锁,所有后来赶到的美国媒体都被挡在远远的街道之外。王雷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我不是因为快上几分钟,就什么也拍不着了。
  王雷认为,摄影师用相机和刀客用刀一样,要点就是要直接,认为对的,就要不顾一切去做。他可能因此失去很多,但他所得到的,也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持久的快乐,一种其他娱乐活动所难以比拟的愉悦。
其他文献
“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不到喀什,等于没到过新疆”,两句流传甚广的话,显示了喀什对于新疆和维吾尔族人所具有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喀什,古称喀什噶尔,在突厥语、古伊兰语、波斯语等语言中有“各色砖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创”等不同的意思,是塔里木盆地西缘最古老的绿洲和西域三十六国中的重要国度、“丝绸之路”的重镇,被誉为研究古西域城市的活化石。  曾在喀什生活过几年,对这里有着特别的情结。
期刊
谁都知道,摄影师对摄影器材的选择,不外乎相机、镜头、脚架、闪光灯……而我之所以突然有一天关注起摄影包来,却是源于多年前的一个故事。  几十年来,我专注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拍摄。那年我去深圳拍摄赤湾港,为了找一个制高点,接待方派小船将我拉到几万吨的巨轮边,陪同我的小伙子仗着多年在海军当水手的资历,执意抢过我那沉重的摄影包,要帮我背上巨轮。我抬头望了望巨轮上放下来的二十多米的绳索软梯,心想这确实该
期刊
新闻摄影或者说报道摄影,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摄影领域之一。出于内心的渴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为此奋斗终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报道摄影师也是所有摄影领域里面生存条件最恶劣的。当下,他们面临着拍摄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双重考 验。  我们在这里还要引入编辑类图片摄影(Editorial Photography)的概念,它是指传播或报道客观事实,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摄影行为。总的来
期刊
作为摄影师,我们不仅要将本职工作做好,更要不断挑战自我,丰富自己的拍摄内容,提高自己的拍摄能力;同时还有责任去记录、传播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  我选择了现下中国“老龄化”背景中的老年人作为拍摄对象。我从高龄老人的生活肖像入手,用影像展示这些走过百年光阴的老者们的生活状态,留下他们的身影,也从侧面反映取景地的生态环境、敬老传统以及地方政府给予老人们的优惠政策 。  相遇长寿乡  
期刊
在专业DC市场上,佳能PowerShot G系列已经走过13个年头。从诞生以来,G系列就以沉稳、低调的外观著称,扎实的做工更具专业感。得益于小巧的外观和操作的便利性,G系列相机可以胜任单反相机不便甚至不能完成的拍摄任务。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街头摄影、纪实摄影等方面。今年8月,佳能又推出新款G系列相机—G16。  G16配备92.2万像素、3.0英寸液晶屏,28-140mm镜头(等效35mm焦距);5倍
期刊
思锐作为国产摄影附件厂商中的佼佼者,这些年不断推陈出新。最近,思锐又推出了摄影摄像两用液压云台VH-10。这是其继VH-20之后的又一力作。  现在很多数码单反相机都具备高清摄像功能,专业摄像师也开始用它们拍摄短片。思锐认为,数码相机同时用于摄影与摄像的概率越来越高,有必要生产一款既适合摄影、也适合摄像的云台,VH-10液压云台应运而生。这台为相机、摄像机开发的液压云台既有传统相机云台操作便捷的优
期刊
2013年11月5日,尼康发布全新复古型全画幅单反相机Df。同日,来自中国数十家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在日本福冈参加了媒体座谈会,与来自东京的尼康映像事业部开发本部第一设计部部长赤木俊昭,及尼康(中国)董事副总经理北端秀行先生,就尼康两款最新产品—Df和D5300—进行了讨论。  尼康Df  尼康Df采用了与D4相同的传感器和处理器,但RGB传感器并没有采用和D4同规格的配置,请问是出于什么考虑?  
期刊
虽然大多数澳大利亚人都居住在大洋沿岸,但事实上,颇具意味的是,这座巨型岛国的腹心之地却是一片广阔得令人望而生畏,炎热又干燥的平坦大陆。在2003年到2010年期间,默里·弗雷德里克斯(Murray Fredericks,下文称默里)每年都会独自到艾尔湖(Lake Eyre)的巨大湖床上扎营5个多星期。  艾尔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干涸状态。每当雨季过后,湖水蒸发殆尽,湖床就
期刊
2013年夏秋之交,全国第12届运动会在辽宁沈阳举行。为了将精彩的体育赛事第一时间呈献给观众,新华社派出了强大的专业采编力量。我们采访到参加此次报道的摄影记者陈晔华、廖宇杰、白雪飞,请他们讲讲赛场边拍摄的亲身体验。  请介绍一下你在第12届全运会上拍摄工作的整体情况吧。  陈晔华:我的任务是和另一名同事把柔道赛程拍完,之后每天去不同的赛场拍摄不同的项目。从预赛开始,我们就要掌握比赛进程及运动员特别
期刊
1986年, 德国摄影艺术家托马斯·鲁夫(1958年~)推出了题为《肖像》(Portraits)的摄影展,展出作品均是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德国25岁至35岁的年轻男女半身肖像,他们统一在顺光的白色背景前面对观众,基本上面无表情。每幅作品约2.1米高,1.6米宽,细节异常丰富细腻,如同放大的护照像。这在当时的摄影作品中属于少有的大尺寸。该展览引起国际评论界的关注,这组作品在商业销售上也取得成功。  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