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i678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应用新课程教学,教师不再是单纯满堂灌输的施教者,而要成为教学研究的研究者,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作用是指导,重在创设情境,激励引导,提供条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更多的是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这种角色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从“唯我论”中走出来,充分认识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一、语文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教师这座桥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文本对话,解决学生与文本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更好理解教材。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也要承认老师与学生之间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好桥的角色,就是要老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
  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从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们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
  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案,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和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阅读、去获取知识。
  
  二、课堂上平等、民主的组织者
  
  语文课堂要创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自己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和讥讽,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高,最易产生灵感,见解最易独到。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四个方面:
  ①关注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力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②允许学生有各种看法的争鸣,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
  ③不用死板的所谓“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④在评价各种看法时,决断权不要仅在于老师,而是由群体充分讨论,在考察了各种看法的依据和理由是否成立后得出。
  这样的民主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别人质疑,愿意倾听别人的反馈,尊重他人的意见,其效率不仅有利于学习问题的解决,还鼓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看待多元化的现实世界。
  
  三、教师要做人文精神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授给学生,那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语文理论知识,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如下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语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为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作为学生的表率。第三,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和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美。
  
  四、教师要做敢于创新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教育,教师处于学生之上,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就是真理,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有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任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如何当好开路先锋?
  其一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的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为培养学生批判精神,我曾经给学生抄过这样一首童谣:“现代教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叫他父母到。”这首童谣表现了学生对一些老师的讽刺和批判。很多老师都不敢抄给学生看的。我的这一举动,主要是想从我做起,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按一定比例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会敢想敢做。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作文要“发展个性”“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应该坚持走个性化之路,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活动中成长为个性特长鲜明的人才。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写自己想写的事,抒发真情,张扬个性,成为今天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那么,怎样才能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如何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在求真、求善、求美中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培育,是每一位政治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求真,钻进教材,跳出教材    求真首先要带着学生钻进教材,学习新知。“真”是客观世界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人们求知的对象。“真知”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忽视了对教材基础知
评语既是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评价,又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委婉的评语犹如一股溪流,能化解师生之间的壁垒;恰当的评语如一滴滴甘露,能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中肯的评语如迷雾中的灯塔,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  我把评语分为五种类型。  (一)激励型  这是评语中运用最多的一种类型。(1)课堂提问、作业后的评语:“你的字真漂亮”、“书法家”、“字和人一样帅”、“你的见解很独特”、“认真极了”、“第一流的作业
在阅读课文中,往往一次对疑点的感悟便能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认知视野,激活思维。成功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巧妙而精要的设计一些疑点,并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然后因势利导,以达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境界。  初中语文杜甫的诗歌有好几篇,在学生阅读杜甫的《望岳》时,突然发现本诗与《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格调意蕴明显不同。于是某学习小组的小课题就诞生了——“杜甫的家国命运与诗歌风格的嬗
从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分析,考题更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在卷面上适当减少了识记性内容,增加了语用考查的比重,突出了情景语言,在语境中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综合、运用能力。考题宏观上基本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微观上,题型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一定的改动,更加突出了语用能力的考查。  教师应该吃透教材的重难点及大纲,同时细细研究考试说明——它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是大纲的具体化。另外,注意研究近几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不仅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感受,而且还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它在认识活动中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它既是接受知识的动力,又是知识转化为信念的重要因素。学校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优良情感的培养,当知识与相应的情感发生共鸣时,就
高二年级哲学常识的特点是抽象、深奥、难理解,如何促成知识由直观、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进而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要讲究教学艺术。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与教学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合理选择教学艺术形式和内容,恰当运用教学艺术手段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教学艺术形式、内容和手段都是为特定的主题服务的,如何实现二者和谐统一?笔者认为,一节成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想让课堂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要在导入上下功夫。语文课堂导入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浅谈六种方法。  音像造势导入。音像导入是指采用放录音、录像、幻灯片等手段引渡新篇目新知识。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音像新鲜、生动,强烈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能迅速带领学生进入课堂需要的特定情境。例如,讲杜牧的《赤壁》,可让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使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
今天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要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而不是只被动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学法指导  1.预习方法指导  预习分为单元预习和课时预习。单元预习要求学生在每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