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评价确切,指明努力方向。教师在评价作文时,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做到客观,不随意拔高要求,更不求全找缺点。评语要写得具体明确,要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有所觉醒和收获。比如,教师发现学生的习作中心不明确时,不能只写“中心不明”四个字,而应具体指出抓不住中心的来源,该怎样避免,再写清具体的改正方法。
2.充满情感,沟通心灵。作文评语要以情去感人,以心去发现心。教师可用生活化的词语,敞开自己的心扉,像朋友叙旧,像亲人交心,字字句句扣学生心弦。这样学生阅读了教师柔情的评语后,感受教师是在用心关注他,用情在欣赏他,用爱在发现他。
3.富有启发,唤起思考。对学生不符合习作要求的作文或者文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评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提高写作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个学生在写一篇叙事的作文时,开头和结尾都写得不错,但事情经过不够完整,教师可以批上“你的开头和结尾写得真精彩,不过老师还想知道那件事更具体的情况和结果,你能写给老师看吗?”这个评语没有直接批评学生,而是通过点拨与提醒唤起学生思考,也使他迫不及待地对文章进行修改,把事情写得更具体、更完整。
4.趣味十足,激励童趣。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喜欢在生动有趣的语言中获得知识,喜欢在欢声笑语中明白事理。一句深刻幽默的评语,不仅可以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达到一种“笑后令人深思的效果”。如学生在写作文时,全文都用逗号,如果批上“你可别得罪了句号、问号、感叹号,要不成绩会下降的啰!”这样学生从趣味十足的评语中受到教育。
(作者单位:兴国县社富中心小学)
让语文课堂散发语文味
□王萍丽
1.以情激情,体验语文味。教师在上课时必须饱含激情,找准课文和学生的情感支点,丰富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点和唯美的细节,师生共同品读语言文字的精美,与人物故事同喜同悲,与自然社会同呼吸、共律动。例如教学《白杨》这篇课文,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体悟那些扎根西部的建设者高贵的品质时,可借助图片或课件,紧紧抓住“扎根”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白杨树正是扎根大西北的建设者的象征。然后教师用激情朗诵赞扬白杨树的句子,用激情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西部建设者。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最后激情朗读这些句子,自然也会怦然心动。
2.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也许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童年时代自己嬉戏过的草地是那么辽阔,庭院是那么宽敞,那么乐趣无穷,可是成年后故地重游,你却惊讶地发现,这片草地原来只有那么一小片儿,庭院根本是一方狭小的天地。儿童与成人这种空间感的迥异,并非仅仅因为身体比例和视角的不同,更主要的原因是儿童独特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是成人无法企及的。《养花》的乐趣能启迪成人,感化成人,却不一定能真正打动儿童的心,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却能赢得儿童的眼泪。这就要求教师以纯情解读文本,对于文中语言文字的传神点,要指导学生通过咀嚼、品味、揣摩,激活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与韵味。
3.文本相融,升华语文味。课文的升华要根据文本,根据学情,缘情而至,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篇课文,一个片断,怎么裁剪取舍,都凭师生的情感和灵性,密不透风,虚可跑马。记得我上中学时,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童趣,享受着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天真烂漫,眼前不由地浮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那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读读鲁迅先生其他文章,以更进一步了解鲁迅和他的故乡绍兴,听更多的绍兴人的故事——现在想来这就是语文味的魅力所在:文已完,情未了。(作者单位:萍乡市安源区城郊中心校)
关于如何提高幼教的人文素养
□王蕴银
一从课题研究入手,培养教师文化底蕴。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同时,我们要求老师读《三字经》《百家姓》,诵唐诗宋词,学成语谚语等。在组织教育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提高,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汇在教育行为中。
二从创建书室着眼,培养教师读书习惯。我们在每年有限的办公经费里投资近万元,订阅杂志、报纸四五十种,开设阅览室。让每个教师以书为伴,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学习习惯。学校还定期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推荐好书。
三以专题培训为立足点,规范教师教育行为。结合幼儿园保教工作特点,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我们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并改革枯燥单一的听讲形式,尽可能做到培训艺术化、趣味化、生活化,如“彩纸扎花”培训等。从美学、绘画学、文化学的角度,培养教师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鉴赏能力。(作者单位:鹰潭市第二幼儿园)
□责任编辑 徐慧林
E-mail:Xuhuilin12@Tom.com
2.充满情感,沟通心灵。作文评语要以情去感人,以心去发现心。教师可用生活化的词语,敞开自己的心扉,像朋友叙旧,像亲人交心,字字句句扣学生心弦。这样学生阅读了教师柔情的评语后,感受教师是在用心关注他,用情在欣赏他,用爱在发现他。
3.富有启发,唤起思考。对学生不符合习作要求的作文或者文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评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提高写作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个学生在写一篇叙事的作文时,开头和结尾都写得不错,但事情经过不够完整,教师可以批上“你的开头和结尾写得真精彩,不过老师还想知道那件事更具体的情况和结果,你能写给老师看吗?”这个评语没有直接批评学生,而是通过点拨与提醒唤起学生思考,也使他迫不及待地对文章进行修改,把事情写得更具体、更完整。
4.趣味十足,激励童趣。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喜欢在生动有趣的语言中获得知识,喜欢在欢声笑语中明白事理。一句深刻幽默的评语,不仅可以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达到一种“笑后令人深思的效果”。如学生在写作文时,全文都用逗号,如果批上“你可别得罪了句号、问号、感叹号,要不成绩会下降的啰!”这样学生从趣味十足的评语中受到教育。
(作者单位:兴国县社富中心小学)
让语文课堂散发语文味
□王萍丽
1.以情激情,体验语文味。教师在上课时必须饱含激情,找准课文和学生的情感支点,丰富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点和唯美的细节,师生共同品读语言文字的精美,与人物故事同喜同悲,与自然社会同呼吸、共律动。例如教学《白杨》这篇课文,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体悟那些扎根西部的建设者高贵的品质时,可借助图片或课件,紧紧抓住“扎根”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白杨树正是扎根大西北的建设者的象征。然后教师用激情朗诵赞扬白杨树的句子,用激情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西部建设者。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最后激情朗读这些句子,自然也会怦然心动。
2.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也许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童年时代自己嬉戏过的草地是那么辽阔,庭院是那么宽敞,那么乐趣无穷,可是成年后故地重游,你却惊讶地发现,这片草地原来只有那么一小片儿,庭院根本是一方狭小的天地。儿童与成人这种空间感的迥异,并非仅仅因为身体比例和视角的不同,更主要的原因是儿童独特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是成人无法企及的。《养花》的乐趣能启迪成人,感化成人,却不一定能真正打动儿童的心,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却能赢得儿童的眼泪。这就要求教师以纯情解读文本,对于文中语言文字的传神点,要指导学生通过咀嚼、品味、揣摩,激活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与韵味。
3.文本相融,升华语文味。课文的升华要根据文本,根据学情,缘情而至,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篇课文,一个片断,怎么裁剪取舍,都凭师生的情感和灵性,密不透风,虚可跑马。记得我上中学时,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童趣,享受着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天真烂漫,眼前不由地浮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那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读读鲁迅先生其他文章,以更进一步了解鲁迅和他的故乡绍兴,听更多的绍兴人的故事——现在想来这就是语文味的魅力所在:文已完,情未了。(作者单位:萍乡市安源区城郊中心校)
关于如何提高幼教的人文素养
□王蕴银
一从课题研究入手,培养教师文化底蕴。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同时,我们要求老师读《三字经》《百家姓》,诵唐诗宋词,学成语谚语等。在组织教育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提高,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汇在教育行为中。
二从创建书室着眼,培养教师读书习惯。我们在每年有限的办公经费里投资近万元,订阅杂志、报纸四五十种,开设阅览室。让每个教师以书为伴,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学习习惯。学校还定期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推荐好书。
三以专题培训为立足点,规范教师教育行为。结合幼儿园保教工作特点,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我们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并改革枯燥单一的听讲形式,尽可能做到培训艺术化、趣味化、生活化,如“彩纸扎花”培训等。从美学、绘画学、文化学的角度,培养教师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鉴赏能力。(作者单位:鹰潭市第二幼儿园)
□责任编辑 徐慧林
E-mail:Xuhuilin12@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