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自读课文教学谈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将阅读课文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类,这种分类方式我们该如何看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又该如何处理?如何给自读课文以准确的定位?在这样的课文分类框架中,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下面这组文章对自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讨,或许能对我们有些启发。
  让自读课回归本然
  付小明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说:“精读课和略读课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是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略读课主要不是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运用到略读中去,自己试验、体会,从中激发出阅读的兴趣。很多情况下,略读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统编教材有意识地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从温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读出自读课的本然,即“自主”“用法”和“激趣”。
  先说“自主”。
  真正的“自主”强调的是学生在自主的空间内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高效阅读。因此,我认为在课堂实践之中,“自主”按其开放空间的程度可分为“定点自主阅读”“选点自主阅读”“纯开放自主阅读”三种形式。
  所谓“定点自主阅读”,就是在阅读的形式上追求自主性。一篇文章可读的点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单元目标选择一点,为学生提供阅读方向,但阅读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所谓“选点自主阅读”,就是在阅读方向和要求上追求自主性。有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阅读追求的多元性,应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阅读方向和阅读要求,特别是比较有难度的自读课文,不一定要求甚解。只要学生在自己的水平基础和阅读趣味上有所悟,有所感,有所思,都可以视为有所得。
  而“纯开放自主阅读”,就是在阅读内容和方向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没有方法和要求上的限定。
  这三种“自主”其共同的本质是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读得“大刀阔斧”一点,而不是在教师设计的精细问题中打转。读后,学生或提出自己的问题、困惑,交由班级讨论;或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心得體会,与同学、老师分享。老师则在学生无法解答、不能回应之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我在教学《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时,在任教的两个班分别进行了“定点自主阅读”和“选点自主阅读”两种方案的尝试。在解放自己和学生的同时,也颇有收获。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选自七下第一单元,该单元主要学习精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基于单元目标的考量,故方案一将本课自读目标定点为“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点”;方案二则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以下几种选点:
  1.阅读方向:分析人物,理解情感。要求透过细节描写,把握鲁迅先生特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2.阅读方向:比较异同,加深印象。要求查阅鲁迅相关资料,推荐阅读陈丹青《笑谈大先生》,郁达夫《回忆鲁迅》,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并且与自己印象中的鲁迅碰撞,在异同比较中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3.阅读方向:关注写法,理解情感。要求思考本文大量细致记叙鲁迅先生工作、生活琐事的妙处。
  明晰的定点,开放的选点,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生成了诸多的问题和困惑,获得了丰富的心得和体会。
  学生阅读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海婴”是谁?为什么称鲁迅先生的妻子为“许先生”?
  须藤老医生说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但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反而想得更多,做得更多,这种做法对吗?
  先生既然对青年写信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何还要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即使眼睛不济时,也要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梅雨季的一个晴天,“我”跑到鲁迅先生家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这段话有什么深意?
  ……
  心得与体会主要有:
  “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两个“一定”,两个“嘱咐”突出了鲁迅先生待客热情周到,为人慷慨大方。
  “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来”,“冲”字形象地写出了先生笑得爽朗,笑声极为响亮,一个字就可以让我们想象出先生与客人聊天的热闹与快乐。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陪到夜里十二点。”这段话连用七个“陪”,突出了到先生家做客的人很多,为什么客人会这么多呢?这从侧面表现了先生的热情好客,平易近人,备受尊敬。
  ……
  “定点阅读”和“选点阅读”既让学生有阅读的方向和目标,又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抓手。这样,既确保了阅读的有效性,又保留了阅读的自主性;既照顾了优秀学生的需求,又促进了中等学生的发展。有了多次“定点阅读”和“选点阅读”的实践经验后,学生面对开放的、原生态的自主阅读方可游刃有余。
  再说“用法”。
  统编语文教材重视阅读方法的教学。对于在教读课文中教师教的方法,学生有没有习得,习得的程度如何,这就要用自读来检验。因此自读课主要不是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自读中去,自己尝试、体会。学生只有在自读课中练好了阅读的本领,课外就可以不需要老师的帮助而自主阅读课外的文章。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的归宿。从“教读”到“自读”,自读课恰似桥梁。譬如,七年级第二单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目标,故在教读课文中要精讲朗读之法。   以教学《秋天的怀念》第三段为例:语气是朗读时运气发声的微妙技巧,如抑扬顿挫、以气带声等。作为初学者,我们可以先学会用↗↘→表示语调的上扬、下降和延长,以此表现文章的情感。
  选段中,首先写落叶的飘落,带有悲凉之意,故语调要下降,读出沉重之感。
  接着写母亲央求“我”看花,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下降,读出央求的语气;当“我”答应请求后,母亲十分高兴,不禁回忆起“我”儿时的快乐往事,此时就要借助语调的上扬读出母亲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母亲因不经意间提及“跑”“踩”,内心感到了不安,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此时要借助语调的下降,在朗读中体现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最后“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则要借助语调的延长读出无限伤感。
  另外,在整个片段中,“我”的心情始终是低落的,对母亲做出的回应也是敷衍的,故朗读“我”的表现时語调整体要下降。其中,“我”对母亲的“准备”感到不耐烦时,语调则需上扬,以表现厌烦之意。
  整个片段借助语调上扬、下降、延长的交替,表现了母亲和“我”丰富的情感。
  学生习得了方法,就要学会运用,教师要相应地在自读课文中,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譬如在《秋天的怀念》中的朗读之法,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纠正?这些问题,我们只有让学生到本单元的自读课文《金色花》《荷叶母亲》《〈世说新语两则〉》中去实践、去运用,方可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最后谈“激趣”。
  周国平先生认为,阅读是最初的恋爱,恋爱搞得那么严肃,甚至面目可憎,那怎么可以?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大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就很难得到提升。
  我曾执教统编教材中《梦回繁华》一课,该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它承担了一项重要的使命,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学完文章后还有探索《清明上河图》的兴趣和激情,有更多的学生愿意课后去阅读本课“阅读提示”中荐读的《〈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课在紧扣文本《梦回繁华》时,适时、巧妙地穿插《〈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中的内容,形成书与文的相互印证,使书与文形成有机统一,在不断的交织与碰撞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譬如,穿插《〈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中对虹桥的描绘,强化学生的直观认知:“这是一座木结构的桥梁,桥面宽敞、桥身弧形,直接连接两岸,中间没有桥墩、桥柱。桥髹以红漆,远远望去宛如彩虹。从画面上清晰可数地看到,这座桥的横断面差不多是由20根巨木紧密排列而架设起来的,如果我们按每根巨木直径40厘米计算,这桥面至少有8米宽。因此不少商贩在桥的两侧搭起竹棚,支起遮阳伞,摆上地摊。卖小吃的,卖刀剪工具的,卖日用杂货的,有的在谈生意,还有的在争抢客人……”
  再如,补充《〈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中关于虹桥建造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渑水燕谈录》记载:“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中(1032—1033),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垒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俗曰虹桥。”
  亦如,荐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推动学生的后续阅读:“或许你知道在这幅画卷里,有各色人物五百之多,牛、马、骡、驴等牲畜九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但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些人中共有僧侣几位,手牵骆驼的是什么人,船只的背后隐藏着北宋怎样的社会危机,仅凭一画便流传千古的张择端以及他的《清明上河图》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让我们课后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中探知吧。”
  温儒敏先生曾说:“让学生在‘连滚带爬’的自读中,收获幸福。”“连滚带爬”的自读之所以会给学生带来幸福,是因为在这种没有教师过多干涉的相对自主的阅读空间中,学生方可完成从“习法”到“用法”“悟法”的实践和反思,阅读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本文所谓的“助学资料”,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引入相关文字资料,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完成文本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助学资料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教学中如果运用不当,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以董一菲老师教学《葡萄月令》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助学资料。  一、适时:找准最佳时机  助学资料的使用
期刊
对于课堂延展这种教学方式,现在基本上有两种极端做法。一是课上内容不够,延展来凑,于是文本不挖,荒废主业,延展内容与文本貌合神离;一是课上谈延展而色变,生怕被评价成是非语文、泛语文的表现,于是课后延展练习泛滥。笔者认为延展不是灵丹,也不是毒药,无需捧着或避着。对于延展这种算是传统教学方式,只要圈定课堂,植根教材,立足学生发展需求,课上适时适度,超越和精彩定会翩然而至。  延展不是游离文本的附加物,而
期刊
她,一个爱笑的女孩,唱歌、画画、弹古筝、书法都很棒,同学都喜欢她。她是谁?她是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二小学三(4)班的周恬羽,也就是我啦!      假如未来老人请我设计一种未来交通工具的话,我会非常乐意帮忙。  首先,速度要快,不然怎么能适应未来的需要呢?如果我正在做作业,美国的好朋友邀请我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我乘着这辆“未来风”,十几分钟就能赶到。要使它达到这个速度,就要为它提供核动
期刊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这句话其实强调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两个关键问题。同时王荣生教授还告诉我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选择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僵化与随意性过大的问题。那么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材料来
期刊
对经典作品改头换面品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改写经典课文词语、句子、段落、文体等,可以牵动学生的思绪,为解读文本提供新的视角。另外,原文和改文比较的形式,能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更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讨论中,增加语文经验。  1.把文言改为白话,了解写作手法的特点  许多经典作品,用词简洁,多一个词就会显得多余。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把“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期刊
今天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的阅读教学课,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首先由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视频和相关新闻报道导入;再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然后合作探究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最后播放神六升空录像,激情结课。有照片,有视频,有合作,这节课一定会很精彩。我信心满满地走入教室。  我刚要打开课件,班长说:“老师,今天电脑坏了,不能用。”啊,课件不能用了,这节课该怎么上
期刊
一、叩问历史人物的现代价值——任务群教学  (一)情境与任务  为学校的“《史记》人物展厅”布展。将课本所选人物大禹、周公、秦始皇、汉高祖、李广、孔子、管仲、屈原、项羽、荆轲、淳于髡、魏公子、韩信,分为三至五个板块,每个板块介绍三个人物。  1.选出三个人物组成一个板块,为每一个板块命名。  2.每个人物都有一个雕塑。请对雕塑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对形态、动作、神态三个方面的说明,50字左右。  3.
期刊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短文,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讲的是作者小时候一次在小悬崖上遇险的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个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它一直以“精读课文”的身份出现,我在执教时,根据文章特点和单元目标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通过勾画文章的六要素,学会复述故事和概括文章
期刊
一、随“机”不等同于随“意”  叶圣陶先生说:“语法、修辞教得详细甚至于烦琐,徒然使学生厌倦,还是要简单地教一些,而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随时给他们指点启发的好。”那该如何抓住课堂时机有效点拨与指导呢?  一般来说,在教授寓言时,老师总喜欢直接问学生这个寓言道理何在,然后,在个别学生说的基础上得出一两个有关寓意的结论。但是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执教《黔之驴》时并没有如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寓言文体的
期刊
学生知识的获得、修养的提高、情感的丰富、精神的成长主要不是通过教师脱离实际生活的简单灌输和机械说教获得的,而是通过有计划的“主体经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形成的。我校提出的“经历教育”体现了通过实践、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本质。如何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经历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1.积极挖掘作者的创作经历,知人论世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说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