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的情绪能使一个人的思维变得敏锐,从而激发内在潜能。本文结合《白鹭》一课的教学实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遣词炼句中鉴赏美,在联想想象中表达美,在感悟模仿中创造美,通过创设美好的氛围,唤起学生的积极心理,营造幸福语文课堂。
關键词:美;幸福;积极心理;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5-093-1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是艺术,就离不开“美”,因此语文课堂就应该是美的。笔者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营造真正有益于激发学生积极心理的幸福语文课堂。现以《白鹭》一课为例,与各位同行探讨如下:
一、在遣词炼句中鉴赏美
古人作诗文尤为注重对字词的推敲、玩味。如此,才成就了流传千古的诗作佳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做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指路人。在《白鹭》一课中,笔者引领学生感受白鹭的形象美,体会画面的意境美,品味文本的语言美。
1.巧用问题,引发思考。
笔者首先以《白鹭》一文的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中的“诗”为切入点,以“一种事物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我们才会把它比作诗?”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白鹭既有外在的精巧美,又有内在的神韵美,因此作者才把它比喻成“诗”。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文本中关注作者的遣词炼句,发现、鉴赏白鹭的形象美和神韵美。
2.深入字词,比较品味。
接着,笔者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三幅画面。在让学生给画面取名字的过程中,学生在“钓鱼图”和“捕食图”的比较中体会“钓鱼”更能表现出白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悠然之感。同时通过比较“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中“嵌”字能否改成“放”,进一步体会“嵌”字使美丽的田园风光与白鹭融为一体,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
3.品读句式,感悟理解。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词句曲折的表意:作者先否定了“有人”的看法,用“但是”表示转折,引出自己的看法,好像表意完了,但破折号又否定了:歌太铿锵了。白鹭的生活那么悠然自在,与铿锵有力的歌是不协调的。
在上述教学中,笔者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字词的比较,句式的品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体验,借助直觉语感各抒己见,在自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白鹭的形象美,体会画面的意境美,鉴赏文本的语言美,在美的熏陶中尽情享受语文课堂。
二、在联想想象中表达美
欣赏文本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参与,所以联想和想象在阅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郭沫若的这篇散文诗《白鹭》,有画一样的意境,更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
最后一幅白鹭“低飞图”,文章只“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一语带过。笔者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这是课堂上两位学生写下的文字:
夕阳倒映在湖面上,一只白鹭从湖面飞过,姿态优雅,平静的水面上泛起微微涟漪。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片天空。一只白鹭掠过天际,它流线型的身姿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
画面的美感在想象中得到了充分表达。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简练的文字看到丰富的画面,置身于作品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三、在感悟模仿中创造美
笔者认为,诗歌教学不应仅停留在背诵、欣赏层面,而应成为初中学生多种写作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教材中的文章,可以成为激发思维火花的“引子”。《白鹭》有着诗一样的语言,因此,教师可将阅读教学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前面的阅读教学已经为诗歌创作积累了一定的内涵和情感基础,此时诗歌创作应时应景,是对阅读教学最好的拓展延续。
1.用心提炼文本。
每篇文章都有其核心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而又深刻地解读文本,提纲挈领地提炼文本,而对于《白鹭》一文,更需要用一颗“诗心”,将文章的意境提炼出来。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中,笔者巧妙地用一首诗提炼了全文。文章品读完,一首诗也呈现了出来:
白鹭
颜色身段两相宜,
钓鱼瞭望悠悠立。
黄昏偶见低空飞,
如歌如诗图画里。
2.学习模仿范作。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可见,古人最初作诗也是从模仿开始。笔者提供了三首古人写的白鹭诗,让学生在的基础上模仿创作。
同时,笔者对学生创作的格式、形式没有过多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创作的难度,学生兴致盎然,纷纷投入到创作中去。以下是学生当堂完成的一首作品:
白鹭
雪衣雪发更胜雪,
铁喙青脚两相配。
水田钓鱼美如画,
黄昏低飞似幻境。
看着他们的诗作,笔者不禁感叹,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有着最纯真的童心,蕴藏着无限的可能。这一次诗歌创作的尝试,带来的是品味,是思考,是语言基础和文学素养。学生们真正享受到美感,体验了创作带来的愉悦之情。
關键词:美;幸福;积极心理;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5-093-1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是艺术,就离不开“美”,因此语文课堂就应该是美的。笔者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营造真正有益于激发学生积极心理的幸福语文课堂。现以《白鹭》一课为例,与各位同行探讨如下:
一、在遣词炼句中鉴赏美
古人作诗文尤为注重对字词的推敲、玩味。如此,才成就了流传千古的诗作佳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做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指路人。在《白鹭》一课中,笔者引领学生感受白鹭的形象美,体会画面的意境美,品味文本的语言美。
1.巧用问题,引发思考。
笔者首先以《白鹭》一文的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中的“诗”为切入点,以“一种事物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我们才会把它比作诗?”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白鹭既有外在的精巧美,又有内在的神韵美,因此作者才把它比喻成“诗”。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文本中关注作者的遣词炼句,发现、鉴赏白鹭的形象美和神韵美。
2.深入字词,比较品味。
接着,笔者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三幅画面。在让学生给画面取名字的过程中,学生在“钓鱼图”和“捕食图”的比较中体会“钓鱼”更能表现出白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悠然之感。同时通过比较“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中“嵌”字能否改成“放”,进一步体会“嵌”字使美丽的田园风光与白鹭融为一体,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
3.品读句式,感悟理解。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词句曲折的表意:作者先否定了“有人”的看法,用“但是”表示转折,引出自己的看法,好像表意完了,但破折号又否定了:歌太铿锵了。白鹭的生活那么悠然自在,与铿锵有力的歌是不协调的。
在上述教学中,笔者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字词的比较,句式的品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体验,借助直觉语感各抒己见,在自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白鹭的形象美,体会画面的意境美,鉴赏文本的语言美,在美的熏陶中尽情享受语文课堂。
二、在联想想象中表达美
欣赏文本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参与,所以联想和想象在阅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郭沫若的这篇散文诗《白鹭》,有画一样的意境,更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
最后一幅白鹭“低飞图”,文章只“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一语带过。笔者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这是课堂上两位学生写下的文字:
夕阳倒映在湖面上,一只白鹭从湖面飞过,姿态优雅,平静的水面上泛起微微涟漪。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片天空。一只白鹭掠过天际,它流线型的身姿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
画面的美感在想象中得到了充分表达。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简练的文字看到丰富的画面,置身于作品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三、在感悟模仿中创造美
笔者认为,诗歌教学不应仅停留在背诵、欣赏层面,而应成为初中学生多种写作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教材中的文章,可以成为激发思维火花的“引子”。《白鹭》有着诗一样的语言,因此,教师可将阅读教学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前面的阅读教学已经为诗歌创作积累了一定的内涵和情感基础,此时诗歌创作应时应景,是对阅读教学最好的拓展延续。
1.用心提炼文本。
每篇文章都有其核心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而又深刻地解读文本,提纲挈领地提炼文本,而对于《白鹭》一文,更需要用一颗“诗心”,将文章的意境提炼出来。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中,笔者巧妙地用一首诗提炼了全文。文章品读完,一首诗也呈现了出来:
白鹭
颜色身段两相宜,
钓鱼瞭望悠悠立。
黄昏偶见低空飞,
如歌如诗图画里。
2.学习模仿范作。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可见,古人最初作诗也是从模仿开始。笔者提供了三首古人写的白鹭诗,让学生在的基础上模仿创作。
同时,笔者对学生创作的格式、形式没有过多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创作的难度,学生兴致盎然,纷纷投入到创作中去。以下是学生当堂完成的一首作品:
白鹭
雪衣雪发更胜雪,
铁喙青脚两相配。
水田钓鱼美如画,
黄昏低飞似幻境。
看着他们的诗作,笔者不禁感叹,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有着最纯真的童心,蕴藏着无限的可能。这一次诗歌创作的尝试,带来的是品味,是思考,是语言基础和文学素养。学生们真正享受到美感,体验了创作带来的愉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