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教学是目标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即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应以“趣”为突破口,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源泉,使问题在具体的场景中牵动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探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8-037-01
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离不开多种感官信息集合,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需要学生进行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学生的思维容易得到调动,因此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信息加工处理与表达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要灵活多样化,突出趣味性,突出启发性,突出实际性,突出选择性,以全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喜欢上高中数学。
一、趣味性问题情境创设
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创设,一个方面可以作为调整学生学习的调节剂,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或在高度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调节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呈现数学趣味性,真正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集合的三个特性时,创建场景以作说明:班集体就相当于一个集合,教师和学生就相当于这个集合中元素,一个人同学位置调动了,这个同学还是这个同学,体现了元素的无序性;一个同学属于这个班级,那么他就不会属于另外一个班级,体现了集合的确定性。进而提问学生:那么如何体现集合的唯一性呢?如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前半部分,教师已经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路,学生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便能将问题迎刃而解:每同学都是唯一的,都是不一样的,体现了集合的互异性。问题情境中,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境为场景,具有实际的趣味性,形象具体而直观,可以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考。
二、悬念性问题情境创设
悬念性问题情境创设更加具有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因数学知识本身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将信息进行层层推理从而解决问题,因此悬念性的问题情境创设,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神秘,产生疑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真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内容之后,提问学生:是否存在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函数呢?如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时,设置一个悬念:是否存在着既奇又偶的函数呢?如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举出确实的论据,如:比如2,2,2,2,2这样的常数数列,公差为0,公比为1,既是等差数列,也是等比数列;既奇又偶函数就是该函数既关于原点对称又关于y轴对称,因此只要在实际的数学场景中证明函数具有该性质,就可以判定其使既奇又偶的函数。以证明此观点,让学生豁然开朗,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时候需要跳出问题本身,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探究的喜悦,在思考问题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刺激学生调动思维。
三、实验性问题情境创设
最好的教学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动手动脑,去发现,在问题探究的过程运用知识并发现新的知识,充分发挥知识的正向迁移作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技能。且“实验”使教师真正改变“传授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数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 “椭圆的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 首先,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条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观察所得图形是什么图形,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知;接着,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度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这样,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中,对椭圆的定义有了本质的认识,其关键是要理解 “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这一本质特征。学生动手实践之中印象深刻,对定义的理解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验过程,从而能够把握其本质。
四、生活性问题情境创设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也将被运用于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活性,一是可以增加数学趣味性,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二是在场景中训练学生对信息加工能力。
如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均值不等式的内容时,以生活中会实际场景为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与技能: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甲方案时第一次打2折销售,第二次打3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3折销售,第二次打2折销售,请问:哪一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0该问题情境贴近生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想学习,并乐于学习,从而主动学习。
综上,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習积极主动性。问题情境创设,可以从趣味性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创设,实验性问题情境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创设等问题情境模式出发,增强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志勤. 浅论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 软件:教育现代化, 2014 (16) :186-186.
[2] 王东华. 浅论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 祖国:建设版, 2014 (7) :344-345.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8-037-01
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离不开多种感官信息集合,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需要学生进行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学生的思维容易得到调动,因此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信息加工处理与表达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要灵活多样化,突出趣味性,突出启发性,突出实际性,突出选择性,以全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喜欢上高中数学。
一、趣味性问题情境创设
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创设,一个方面可以作为调整学生学习的调节剂,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或在高度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调节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呈现数学趣味性,真正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集合的三个特性时,创建场景以作说明:班集体就相当于一个集合,教师和学生就相当于这个集合中元素,一个人同学位置调动了,这个同学还是这个同学,体现了元素的无序性;一个同学属于这个班级,那么他就不会属于另外一个班级,体现了集合的确定性。进而提问学生:那么如何体现集合的唯一性呢?如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前半部分,教师已经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路,学生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便能将问题迎刃而解:每同学都是唯一的,都是不一样的,体现了集合的互异性。问题情境中,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境为场景,具有实际的趣味性,形象具体而直观,可以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考。
二、悬念性问题情境创设
悬念性问题情境创设更加具有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因数学知识本身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将信息进行层层推理从而解决问题,因此悬念性的问题情境创设,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神秘,产生疑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真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内容之后,提问学生:是否存在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函数呢?如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时,设置一个悬念:是否存在着既奇又偶的函数呢?如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举出确实的论据,如:比如2,2,2,2,2这样的常数数列,公差为0,公比为1,既是等差数列,也是等比数列;既奇又偶函数就是该函数既关于原点对称又关于y轴对称,因此只要在实际的数学场景中证明函数具有该性质,就可以判定其使既奇又偶的函数。以证明此观点,让学生豁然开朗,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时候需要跳出问题本身,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探究的喜悦,在思考问题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刺激学生调动思维。
三、实验性问题情境创设
最好的教学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动手动脑,去发现,在问题探究的过程运用知识并发现新的知识,充分发挥知识的正向迁移作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技能。且“实验”使教师真正改变“传授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数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 “椭圆的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 首先,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条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观察所得图形是什么图形,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知;接着,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度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这样,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中,对椭圆的定义有了本质的认识,其关键是要理解 “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这一本质特征。学生动手实践之中印象深刻,对定义的理解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验过程,从而能够把握其本质。
四、生活性问题情境创设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也将被运用于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活性,一是可以增加数学趣味性,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二是在场景中训练学生对信息加工能力。
如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均值不等式的内容时,以生活中会实际场景为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与技能: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甲方案时第一次打2折销售,第二次打3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3折销售,第二次打2折销售,请问:哪一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0该问题情境贴近生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想学习,并乐于学习,从而主动学习。
综上,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習积极主动性。问题情境创设,可以从趣味性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创设,实验性问题情境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创设等问题情境模式出发,增强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志勤. 浅论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 软件:教育现代化, 2014 (16) :186-186.
[2] 王东华. 浅论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 祖国:建设版, 2014 (7) :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