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而审美素养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手段。当今新形势下的美术教育向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素养。
一、看——鉴赏美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每次上课都是范画加步骤演示,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有些美术教师还片面地认为小学生不懂得欣赏,所以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美术欣赏本身与其他艺术欣赏一样,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它一方面是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另一方面,观赏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作品中的形象。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涉猎群画,提高学生的鉴赏美和感悟美的能力。
中外美术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就在于它能让观赏者鉴赏美,更能不断地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使他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这些作品展现的艺术形象,也会激发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映,或兴奋、或崇敬、或自豪。小学生好奇心强,在美术教学中多欣赏优秀的名作能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这对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感——发现美
现代情境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实质上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美术新课标也指出,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去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能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因此,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例如,教学《风》一课时,我首先将教室的门窗关闭,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再将门窗打开,让学生感受风的到来,最后才让学生睁开眼睛,观察风到来时教室周围彩带、塑料袋、风车、风铃的变化。接下来在回答“风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个抽象的问题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风是五颜六色,就像彩带在空中翩翩起舞。”“风是悦耳的风铃声,叮铃……叮铃……太好听了!”“风是一个个张开的大口袋。”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了教学内容,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素养,直至达到“设境悟美”之目的。
三、析——体会美
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体会美的目的。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只有对具体的形象有了深刻的剖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所展现的美。在教《剪纸拼贴》一课时,我预先准备了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半圆形、三角形……在投影仪上拼出许多有趣的动物形象,拼摆速度很快,变形容易,省去了以前“拼贴”这麻烦的一步,学生感到非常新奇,有的站起来伸长了脖子看,有的甚至把手举到我的眼皮底下,要求让他自己上来拼一拼,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到投影仪上拼摆,在充分体会了这些图形所表现出的不同形状之美后,学生们拼出的动物形象更加新奇有趣,完全出乎我的预料。
四、动——追求美
体验探究是审美化教学的基本途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多些。在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力求体现多样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要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探究追求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这样,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很快投入创作实践的活动中去,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愉悦,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更大兴趣和热情。
五、想——创造美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通过启发想象打开思路,在美术创作中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其中的要点是注意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依据,否则学生就无法思考与联想。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牢牢把握这条线,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美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间播种,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
(责编 张亚莎)
一、看——鉴赏美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每次上课都是范画加步骤演示,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有些美术教师还片面地认为小学生不懂得欣赏,所以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美术欣赏本身与其他艺术欣赏一样,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它一方面是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另一方面,观赏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作品中的形象。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涉猎群画,提高学生的鉴赏美和感悟美的能力。
中外美术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就在于它能让观赏者鉴赏美,更能不断地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使他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这些作品展现的艺术形象,也会激发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映,或兴奋、或崇敬、或自豪。小学生好奇心强,在美术教学中多欣赏优秀的名作能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这对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感——发现美
现代情境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实质上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美术新课标也指出,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去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能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因此,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例如,教学《风》一课时,我首先将教室的门窗关闭,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再将门窗打开,让学生感受风的到来,最后才让学生睁开眼睛,观察风到来时教室周围彩带、塑料袋、风车、风铃的变化。接下来在回答“风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个抽象的问题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风是五颜六色,就像彩带在空中翩翩起舞。”“风是悦耳的风铃声,叮铃……叮铃……太好听了!”“风是一个个张开的大口袋。”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了教学内容,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素养,直至达到“设境悟美”之目的。
三、析——体会美
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体会美的目的。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只有对具体的形象有了深刻的剖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所展现的美。在教《剪纸拼贴》一课时,我预先准备了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半圆形、三角形……在投影仪上拼出许多有趣的动物形象,拼摆速度很快,变形容易,省去了以前“拼贴”这麻烦的一步,学生感到非常新奇,有的站起来伸长了脖子看,有的甚至把手举到我的眼皮底下,要求让他自己上来拼一拼,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到投影仪上拼摆,在充分体会了这些图形所表现出的不同形状之美后,学生们拼出的动物形象更加新奇有趣,完全出乎我的预料。
四、动——追求美
体验探究是审美化教学的基本途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多些。在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力求体现多样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要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探究追求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这样,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很快投入创作实践的活动中去,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愉悦,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更大兴趣和热情。
五、想——创造美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通过启发想象打开思路,在美术创作中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其中的要点是注意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依据,否则学生就无法思考与联想。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牢牢把握这条线,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美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间播种,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