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措施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就面临着一大难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无法组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作者提出了分级教学的解决方案。文章首先分析了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提出并着重分析了分级教学各种模式的可行性与利弊,最后指出了分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02-0018-5
  
  Abstract: Due to increasing enroll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as been facing a tough problem: the fact that students?English proficiency varies greatly. It is quite difficult for teachers to teach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ame class. What can we do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approach of graded English teaching. She first analyzes the theories which graded English teaching is based on, and then suggests different graded models wit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m. Lastly, she points out that some question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ile carrying out graded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graded English teaching, model
  
  1.问题的提出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扩招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生源分布广、水平参差不齐的新问题 ;扩招也使以同一专业的自然班为授课单位的做法受到了挑战,来自教学质量各不相同的地区的学生,各自基础和接受能力悬殊,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囫囵吞枣”,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兴趣。这一现象在英语学科表现得尤其突出,大部分学校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从20分到120多分不等,成绩如此悬殊,如何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难题。按自然班教学,显然已存在极大困难;改革相对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因此,推行英语分级教学已成为必然选择 ;分级教学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对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单向式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人本主义理论
  “应用于学习中的人本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建构主义观点中,强调认知和情感过程”(Schunk, 2003);建构主义的学习和发展观点强调个体对其学习的贡献,认为人们是主动的学习者。在语言教学中,教育者尤其应该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通过参与来体验学习。要使学生有参与欲望,教学内容就必须有趣味,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的产生源于先前获得的知识。也就是强调知识基础的重要性,教学就是一个帮助学生“从新手水平发展更高能力水平”的过程(Schunk, 2003),在语言学习、提高过程中,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视学生基础、脱离学生实际的“大锅饭”的教学,无疑不会有好的效果,只会使好学生水平下降,学习落后的学生更差。
  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学习都是整体性的 :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了解他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同时具有智力和情感,教育忽视任何一方,都将不会成功。语言教学是教育培养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更应注意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共同发展。由于智力和情感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须受到重视,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分级、分类、分层的个性化教学必须得到大力提倡和推广。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对自我意识、自我选择、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研究,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self-actualization),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指出: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学生入学校后求知动机降低,主要是教育方式对他/她威胁太大。不同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一定对学习落后的学生构成威胁。因为教学过程只能关注大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学中,也只有基础好的学生会主动参与、配合教师教学,基础差的学生会被忽视,长此以往,差生就会放弃学习;基础特别好的学生也同样会感到被忽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因此受到挫伤,感到无法表现、实现自我,学习效率也会降低。只有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的分级教学,才能是有效的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才能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
  人本主义强调个体对其学习的贡献、知识的产生源于先前获得的知识、学习都是整体性的以及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教育理念为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2.1 语言习得理论
  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1982:20-30)提出语言输入假说(i+1)理论,他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时,才能习得语言。也就是说,人们习得语言的惟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就是他提出的“i+1”输入模式。i为学习者现在的语言水平, 1代表按自然顺序依次应该学会的语言形式,那么教学中应提供的输入为i+1。换句话说,学习者接触的语言应该略高于他现有的语言水平,即他可以理解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但对他又具有挑战性,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水平即i+2,接近或低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即i+0或i-1,学习者就不可能获得可理解性输入,要么太难,理解不了,要么太易,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只有按照自然序列(the natural order)得到充分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才能从“i”层过渡到“i+1”层次。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只有大量接触“i+1”的语言输入,才能习得新的语言知识。输入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是因为有语境(context)和语际信息(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的帮助(Ellis, 1986:158)(李炯英,2001)。Krashen同时还提出了情感过滤说(affective filter)。他认为,学习者的态度会影响习得。良好的情感会形成过滤,即习得者会努力从输入中获得更多(魏永红,2004:76)。情感因素主要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感(anxiety),学习者只有在具备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动机强烈、对学习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情况下,才会真正习得语言。
  克拉申的“i+1”理论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得,而且特别强调学习者如何获得知识,即注重学习者获得知识的途径和原理。这正是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3.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3.1 学生的多元化
  扩招以后,学生的英语成绩呈现出多元化,有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可达120分以上,而有的只有20多分,差距巨大。根据冀文辉(2003)的一项调查,某高等师范专科院校2001级学生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达到大学英语预备级起始要求。由于教学改革需要,我们也对我校部分学生进行了高考成绩统计,结果令人很不满意。2003级1400人中,高考成绩90分以上的学生只有126人,高考英语成绩及格率只有9%,70分到90分的人只有560人,占40%,而还有人最低分只有7分。2004级情况更糟, 学生在校学习一学期后进行测试(测试内容 :一是该学期所学内容,二是选取高考中的部分简单阅读和填空题),847人中,56分以上的人只有181人,占20%多,30分到55分有456人,20分到30分的有120人,20分以下的有90人。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多元化的实际,若硬性按照同一专业自然班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实实在在地学会英语,就必须进行分级教学。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影响着教学能否成功,按照学生的不同水平分级教学,可达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可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3.2 教学的适宜水平
  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Slavin,1987d)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模式(QAIT),该模式从质量(quality)、适宜性(appropriateness)、激励(incentive)和时间(time)等四个因素来诠释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质量:知识或技能的呈现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使学生易于掌握学习材料。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课程质量以及教学方式。
  (2)教学的适宜水平: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能确保学生已经做好了学习新课的准备(即具备学习新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且学生以前没有学过该课程内容。也就是说,当新课程内容对于学习者而言难易适中时,教学就是适宜的。
  (3)激励: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确保学生具有执行学习任务、掌握所呈现材料的动机。
  (4)时间:在多大程度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所教授的材料。(转引自Slavin《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姚梅林等译,P214)
  尽管要使教学有效,四个因素缺一不可。但对于目前的英语教学,最大的困难应该是教学的适宜性问题。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速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我们都知道在先前知识和学习速度上存在的差异是很难靠高教学质量来解决的,而在自然班模式下,又很难给那些先前知识缺乏、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的呈现方式;此外,由于集体课堂教学,而非个别化教学,很难给不同水平学生以不同的时间要求。所以,应对这种差异较大的学生,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采用按成绩分班的分级教学模式。“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差异,这是教育最为重要的一条原则”(Slavin著,《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姚梅林等译P216)。
  
  3.3 “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个性化教育、特色教育。学生在英语成绩方面出现的多元化,也为个性化教学、特色教学提供了实践基础。学生英语基础各异、兴趣不同,传统单向式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施教,分级教学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进行提高性教育,基础弱的学生,可进行打基础、兴趣培养教育。总之,各层次学生都可通过分级教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 从而减少因“吃不饱”或“吃不消”造成的弃学或厌学现象。
  
  4.分级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分析
  
  科学合理的分级是“因材施教”的保证和前提,具体的分级办法、分级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并未有统一规定和要求,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建设空间。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指导下,探索科学合理的分级模式,最大限度实现“分级指导、分层上台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4.1 三分法模式
  所谓“三分法模式”,是指按照学生的英语成绩,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分成三个级别,称为A级、B级、C级或一级、二级、三级。这是目前很多高校所采取的分级模式。通常的做法是中间层次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在60%左右,两头比例小,约各为20%。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采取提高水平的教学方式,教学的重点或是放在通过四、六级考试上,或是放在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上;基础较差层次的学生教学内容以补遗漏、欠缺知识,打基础为主,训练和培养学生简单的听说能力;中间层次的教学则基本与传统的自然班教学一样,采取循序渐进的精、泛读结合教学,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兼顾,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种分级模式比较适合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既考虑了学生的差异,也体现了分级指导、共同提高的原则。
  
  4.2 两分法之培优法模式
  所谓“两分法”,就是按照学生的成绩水平分成两个级别。两分法又有两种模式 :模式一,培优法 :培优,顾名思义,就是将基础好的学生分出来,另行组成班级培养英语优秀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则按自然班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种分级非常利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因为,一般来说如此分级,分出的优生所占比例不会太高,所以,班级人数也不会太多,小班教学,效果会好得多;其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往往他们的学习目的也比较明确,教学针对性强,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学生的英语成绩通常提高得较快;由于小班教学,学生训练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也可切实可行地得到提高。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基本与传统的自然班教学没什么两样,教学重心还是会在比例较大的中间层的学生对象上,不利于困难学生成绩的提高。然而,我们认为这种分级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大众化教育虽使受教育的人数巨增,但却忽视了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前总书记江泽民2000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转引自华国栋《差异教学论》)。必须克服用“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的倾向。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需要拔尖人才;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出拔尖人才。
  
  4.3 两分法之帮困法模式
  两分法的第二种模式——帮困法。“帮困法”就是按照成绩,将由于学习困难造成基础差的学生分出来,另行组成班级,而其他学生仍按自然班进行教学的分级模式。这种方法目前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尚未推行。之所以提出这种分级方式,是因为这也是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现在已成为教育领域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学生学习成绩差是有原因的,到底是什么导致他们学习比别人差,这是每一学科都应该仔细研究的问题。英语学科教学尤其应该研究学生的差异,特别要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学习方法进行研究。然后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差生教育者徐向洋说:“很多学生学习不好,不是智力原因而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技能、习惯等缺乏培养与训练。这一点至关重要。运动员要接受体能训练,军人要接受军事训练,学生也应该接受学习训练”(鞠文灿,2005)。只有把学生的学习习惯训练好了、学习状态调整到位了,学生的学习自然就会“上道”了。否则教学就会没有目标、没有适应性,也就自然没有好的成效。如果把困难学生的学习成效提高了,那么,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就更容易提高了,这也就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目标。
  
  4.4 分级+模块模式
  分级+模块模式是指学生按成绩分成两个或三个级别,教学内容按照听、说、读、写模块区分的教学方式。这种分级方式,较为理想的做法是: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级别,然后在每个级别内区分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喜好选择不同的老师进行不同模块的学习。如,有几个老师同时教听力课,学生觉得哪个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速度等比较适合自己,就可以选听他/她的课。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教师也可放开手脚教学, 更利于教师教学特长的发挥。
  
  5.分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5.1 表面分实际未分
  表面分实际未分,顾名思义,就是形式上分级,原有自然班打乱,按成绩进行了分级,但实际教学并未作任何区分。教师还是拿着一本教案给不同班级上课,无论是高级班,还是低级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没有任何区分。这是分级教学的一大忌 ;如此形式的分级教学只会使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落,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老师失去信心,对学校失去信心。
  
  5.2 好教师教好班,弱教师教差班
  这种现象在很多采取了分级教学的学校普遍存在。因为学校比较重视各种考试的过关率,好教师教好班,学生的成绩会提高得快,考试通过率就会高。殊不知,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原则的,教育的结果不应是看有多少好的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而是有多少差生、学习困难学生取得了进步、取得了好成绩;只有使学习不好的学生进步了,教育的成效才能显现出来。
  
  5.3 管理混乱
  分级教学后,原有自然班打乱,学生重新组成新的班级,由于原有的学生干部已不再对新班级管理负责,学生往往处于混乱状态,旷课、迟到、上课纪律不好等等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整个的教学秩序。对于此问题,分级班级的教师必须加强管理力度,除了任命新的学生干部负责日常的管理外,还应多投入精力对班级进行管理,以确保分级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6.结束语
  
  英语分级教学从理论上来说,是完全符合个性化教学的需要,从实践来说,也是解决当前因大幅扩招所引发的、教学难以组织的难题的理想方法。如何使这一可行的教学模式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是我们每个英语教育研究者、教师应该仔细琢磨、思考的问题。每一种分级模式都有可行和合理的成分,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如何将分级从形式到内容落到实处。只要解决了老师和学生思想和观念上的问题,认真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行动,就一定能有成效。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和困难,只要大胆实验、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就会取得最终的改革胜利。
  
  参考文献
  Schunk, D. H.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韦小满等译)[J].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00.
  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2:20-30.
  华国栋. 差异教学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
  冀文辉. 高师专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安康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6):88-90.
  鞠文灿. “差生”教育启示录[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李炯英、戴秀珍. 从i+1理论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语言输入[J]. 山东外语教学,2001(1):54-58.
  魏永红. 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6.
  姚梅林等译.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14-216.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英汉成语文化内涵具有一定共性,更显其个性。成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翻译成语时,不仅要重视体现原语成语的涵义,还要准确传达原语中蕴含的文化色彩,最大程度体现原语的“神”。  关键词:成语;文化内涵比较;翻译对策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6)12-0076-3     Abstract:
期刊
摘要:近年来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开始受到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传统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主体,而现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本文尝试通过阐述反思性教学及其提倡的“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提出教学中可以同时出现两个主体 :教师与学生,之后分析“两个主体”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关系的影响和各自扮演的新角色,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反思性教学对外语教学中的教与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反
期刊
摘要:本项调查是基于Google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搜索到了45个美国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网页,对这些网页内容进行了分项统计,归纳出一些网页所蕴含的较为明显的美国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课程大纲 ;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6)12-0059-4    Abstract: Based
期刊
摘要:“Against”是经贸英语中使用频率极高和使用范围极广的一个介词,其意思往往令人难以琢磨。本文利用大量可靠和权威的例证论述了介词“against”在经贸英语中常见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和熟悉该词的这些含义和用法不仅有助于正确理解和使用该词,而且对正确理解和使用经贸英语也大有裨益。  关键词:介词against;用法;译评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
期刊
摘要:如何加强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仍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写作是英语学习者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本文拟从借助有效的学习策略出发,结合2007年高考中的“基础写作”题型,探讨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策略;基础写作;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05-0025-4    Abstract: How to e
期刊
本刊在2006年11月号上刊登了一则征稿启事(详情见当期第64页)。此次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本刊从来稿中择优选五篇,请国内的几位专家作匿名评审。  本刊编辑部综合了各位专家的意见,现在,正式公布此次征稿活动的结果。  结果如下:  第一名:对联英译的美学标准——陈奇敏,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二名:评“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之两个译本,张菊芳,武警学院基础部  第三名:
期刊
摘要:语义模糊,是指语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要准确、全面地对语义的模糊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解说,就必须明确语义模糊的实质和特征、语义模糊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本文将从语义模糊性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基本特征以及与其他语义学概念的区别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关键词 :语义模糊;基本特征;界定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
期刊
《上海翻译》杂志于2006年第2期上刊登了廖晟先生的一篇讨论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英译的文章,廖先生认为目前已经由北京奥组委确定、国际奥委会认可的“福娃”的官方译名——“Friendlies”有缺陷,宜改译为“Fuwa, Five Friendlies”或“Fu Wa”。读罢此文,笔者心中感慨颇多:“福娃”的英文名字在其一问世就受到诘难,在网上争吵一段时日后好不容易平静下来了。廖先生一文又激起千层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带后置主语的it-clause从句,探讨了it-clause在学术语篇中带后置主语时的元语篇功能。采用Hewings在不同学科中对it-clause的功能分类法和使用频率的统计结果,调查和分析了它在中国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术论文中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成因。指出学生们在使用it-clause表达个人观点时,存在理解上的错误和误用现象,未能很好地达到与读者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教师应加强学术
期刊
摘要:英语词汇中的重叠词生动活泼,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增添了许多微妙的语言表达,丰富了言语内涵。本文对英语重叠词的词语构成、词源和语用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探索其应用功能。   关键词 :重叠词;词源;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6)12-0063-5    Abstract: English reduplications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