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应用型课程的特点,在分析目前传统考评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应用型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要素,对评价体系中的重点要素进行详细说明,建立以“表现标准”、“再现标准”为核心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程的教学,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评价体系;再现标准;表现标准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大多数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或升格)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本科人才的显著区别就是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该能力的主要获得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由于受到传统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影响,学生往往忽视过程性学习而比较重视最终的纸笔考试成绩。鉴于此,本文在分析传统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型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目前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
1、考核方式不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或升格)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均侧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着重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同时,很多院校又提出学生团队式培育的培养目标。然而,现有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却仍然停留在注重知识考核,轻视能力评价、注重书面考核,轻视其他形式评价、注重个体式考核,轻视团队式评价的现状,这种陈旧的考核评价方式严重制约着考核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无法起到检验课程有效性的作用。
2、应用能力的考核缺少明确的规范
应用型课程更应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现在的纸笔考试,往往将一些考查学生策略知识、操作知识的内容编制成书面作答式的应用题,学生要将对问题的处理步骤、处理方法等用文字陈述出来,不够形象直观,这样的课程考核显然是失效的,我们并没有看到需要学生掌握的能力要求是何如表现出来的,所以,这样的课程评价体系需要进行改进。
3、过程性评价任务繁重
很多高校现在均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课程考核成绩构成方式,但是期末成绩所占比重往往过大,很多本科院校均是平时与期末的比例分配为8:2或7:3,稍微好一点的也是6:4。这种比重分配造就了一批“平时不学习,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应试型学生,他们不仅实践技能较差,就连理论知识也不扎实,更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即使是平时成绩比重较大的课程考核,学生也感觉到考试次数过于频繁,教师的批阅工作量也在加大,更有甚者会出现上次的测试成绩还没有公示,就又要进行考试了,学生和教师都感觉到很疲惫。
由此,我们要思考,课程考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课程考核的功能又是什么?
课程考核的功能在于以学习为中心,促进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内,更应着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所以,我们应该建设的是“以考促学、以评促学”的学习文化。下面结合应用型课程的特点阐述一下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开发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方法除了有传统的纸笔书面考试之外,还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选择决定更多样式的评价方法,这里,列举一些:答辩式考核(口头回答问题、口头表述)、学生自我评估(学生自我举证+鉴定)、学生同伴互评、寻找错误、角色扮演、课程设计、第三方报告、论文、调研报告、学习过程录像带制作、学分转换等形式,形式不限,重在能科学、可靠的评价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开发制定测评标准
1、评能力——开发制定“表现标准”
专业核心能力属于隐性知识,我们无法“考”出来,用“评”的方式更贴切。专业核心能力是否达到标准可通过表现标准进行测量,表现标准的制定要明确、具体,即清晰的表达出某个技能动作应达到的标准,规范动作标准,表现标准的制定要可测量,不能模糊不清,要标明完成的速度要求、时间要求或频率要求、准确度等,表现标准只设定合格与不合格两个评价等级,表现标准评价能力的过程不是选优式的竞技体育,而是全民健身运动。表现标准重在考查表现行为和思维力。在此过程中,重复的是工作步骤,提升的是应用能力。表现标准应在开课时随课程大纲、课程标准一并下发或在该项能力学习之前进行下发,提前知晓动作规范,学生反复练习,直至达到标准。形象说明的话,就像在机动车驾驶员考试中,科目二和科目三的考查标准就是表现标准。
2、考知识——开发制定“再现标准”
应用型课程虽然更注重技能和技术的应用,但是仍然需要理论支撑,理论知识是使学生具备迁移能力的基础。知识相对于能力属于显性知识,知识掌握的多少、理解程度的深浅,都可以通过知识再现的结果数量和准确度来进行衡量。所以对于知识的考查重在开发“再现标准”,再现标准考核的过程中重复的是概念原理,提升的是认知程度。类似的,在机动车驾驶员考试中,科目一和科目四的考查标准就是再现标准。
3、观态度——观测“公民标准”
应用型人才不仅仅要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雇主更看重的是具备职业精神、通用能力的全能型人才,我们暂且把它定义为公民标准,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要求学生应具备“五种素质能力”:政治鉴别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身心承受能力和“五种通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职业汉语能力、外语运用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微机操作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从而更具备可雇佣性。
三、合理安排好过程性考核
过程考核能够有效的掌握和检验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过程性考核以“日概念、周测验、双周一小考、一月一中考、结束综合考”为原则,发挥PDCA管理循环的作用,强化过程考核。“日概念、周测验、双周一小考、一月一中考”重点在于课程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考查。其中,日概念是指教师每次课应向学生交代清楚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不是死记硬背,最好是在应用型强化概念和理论;周测验可以随堂进行,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测验分数可不必计入总分,目的在于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双周一小考和一月一中考是一个阶段的总结性考核,重点的内容可以重复进行考查,此两项成绩要计入课程成绩,可累计或合计;学生在经过这样的一个周期的学习和考核之后,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已经得到了强化,最后的结束综合考就可以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了,考试时间和形式均可以更加灵活,减轻了学期末时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考评体系是为了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课程的考评体系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探索的问题,考评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开发和探索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改进和完善,从而将课程的考核评价功能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吴萍.技能应用型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潍坊学院学报,2013
[2]刘丽梅,马靖香.应用型课程的理论架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
[3]刘兵兵,余桂东.数学类应用型课程考评体系新设计.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6)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评价体系;再现标准;表现标准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大多数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或升格)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本科人才的显著区别就是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该能力的主要获得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由于受到传统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影响,学生往往忽视过程性学习而比较重视最终的纸笔考试成绩。鉴于此,本文在分析传统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型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目前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
1、考核方式不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或升格)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均侧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着重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同时,很多院校又提出学生团队式培育的培养目标。然而,现有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却仍然停留在注重知识考核,轻视能力评价、注重书面考核,轻视其他形式评价、注重个体式考核,轻视团队式评价的现状,这种陈旧的考核评价方式严重制约着考核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无法起到检验课程有效性的作用。
2、应用能力的考核缺少明确的规范
应用型课程更应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现在的纸笔考试,往往将一些考查学生策略知识、操作知识的内容编制成书面作答式的应用题,学生要将对问题的处理步骤、处理方法等用文字陈述出来,不够形象直观,这样的课程考核显然是失效的,我们并没有看到需要学生掌握的能力要求是何如表现出来的,所以,这样的课程评价体系需要进行改进。
3、过程性评价任务繁重
很多高校现在均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课程考核成绩构成方式,但是期末成绩所占比重往往过大,很多本科院校均是平时与期末的比例分配为8:2或7:3,稍微好一点的也是6:4。这种比重分配造就了一批“平时不学习,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应试型学生,他们不仅实践技能较差,就连理论知识也不扎实,更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即使是平时成绩比重较大的课程考核,学生也感觉到考试次数过于频繁,教师的批阅工作量也在加大,更有甚者会出现上次的测试成绩还没有公示,就又要进行考试了,学生和教师都感觉到很疲惫。
由此,我们要思考,课程考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课程考核的功能又是什么?
课程考核的功能在于以学习为中心,促进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内,更应着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所以,我们应该建设的是“以考促学、以评促学”的学习文化。下面结合应用型课程的特点阐述一下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开发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方法除了有传统的纸笔书面考试之外,还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选择决定更多样式的评价方法,这里,列举一些:答辩式考核(口头回答问题、口头表述)、学生自我评估(学生自我举证+鉴定)、学生同伴互评、寻找错误、角色扮演、课程设计、第三方报告、论文、调研报告、学习过程录像带制作、学分转换等形式,形式不限,重在能科学、可靠的评价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开发制定测评标准
1、评能力——开发制定“表现标准”
专业核心能力属于隐性知识,我们无法“考”出来,用“评”的方式更贴切。专业核心能力是否达到标准可通过表现标准进行测量,表现标准的制定要明确、具体,即清晰的表达出某个技能动作应达到的标准,规范动作标准,表现标准的制定要可测量,不能模糊不清,要标明完成的速度要求、时间要求或频率要求、准确度等,表现标准只设定合格与不合格两个评价等级,表现标准评价能力的过程不是选优式的竞技体育,而是全民健身运动。表现标准重在考查表现行为和思维力。在此过程中,重复的是工作步骤,提升的是应用能力。表现标准应在开课时随课程大纲、课程标准一并下发或在该项能力学习之前进行下发,提前知晓动作规范,学生反复练习,直至达到标准。形象说明的话,就像在机动车驾驶员考试中,科目二和科目三的考查标准就是表现标准。
2、考知识——开发制定“再现标准”
应用型课程虽然更注重技能和技术的应用,但是仍然需要理论支撑,理论知识是使学生具备迁移能力的基础。知识相对于能力属于显性知识,知识掌握的多少、理解程度的深浅,都可以通过知识再现的结果数量和准确度来进行衡量。所以对于知识的考查重在开发“再现标准”,再现标准考核的过程中重复的是概念原理,提升的是认知程度。类似的,在机动车驾驶员考试中,科目一和科目四的考查标准就是再现标准。
3、观态度——观测“公民标准”
应用型人才不仅仅要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雇主更看重的是具备职业精神、通用能力的全能型人才,我们暂且把它定义为公民标准,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要求学生应具备“五种素质能力”:政治鉴别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身心承受能力和“五种通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职业汉语能力、外语运用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微机操作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从而更具备可雇佣性。
三、合理安排好过程性考核
过程考核能够有效的掌握和检验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过程性考核以“日概念、周测验、双周一小考、一月一中考、结束综合考”为原则,发挥PDCA管理循环的作用,强化过程考核。“日概念、周测验、双周一小考、一月一中考”重点在于课程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考查。其中,日概念是指教师每次课应向学生交代清楚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不是死记硬背,最好是在应用型强化概念和理论;周测验可以随堂进行,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测验分数可不必计入总分,目的在于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双周一小考和一月一中考是一个阶段的总结性考核,重点的内容可以重复进行考查,此两项成绩要计入课程成绩,可累计或合计;学生在经过这样的一个周期的学习和考核之后,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已经得到了强化,最后的结束综合考就可以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了,考试时间和形式均可以更加灵活,减轻了学期末时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考评体系是为了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课程的考评体系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探索的问题,考评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开发和探索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改进和完善,从而将课程的考核评价功能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吴萍.技能应用型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潍坊学院学报,2013
[2]刘丽梅,马靖香.应用型课程的理论架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
[3]刘兵兵,余桂东.数学类应用型课程考评体系新设计.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