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高罗佩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bcni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逛旧书店,淘到一本薄薄的精装本狄公案。拜读之下,那种频频靠“落帽风”和冤魂告状破案的套路令人生厌。不久,电视屏幕上有狄仁杰奇案连续剧反复播出,可主演者那张圆滚滚、肥嘟嘟、肉敦敦毫无轮廓的脸,跟我心目中英武、刚毅、睿智的狄公形象相差甚远,就立马换掉频道。“补课”再也不成!
  可缘分是推不掉的。日前,毫无思想准备,竟在图书馆里跟狄仁杰的“老爸”——高罗佩撞个满怀!
  我是到法国文学专柜去找维克多·雨果的,竟在左边的荷兰文学柜上一眼瞄见了他——高罗佩的作品!
  这位蓝眼睛高鼻梁的荷兰朋友,我早先听说过他汉语很在行,写过中国大唐的福尔摩斯式的父母官狄仁杰。可我忖:中国人自己都写不好狄公,一个老外隔船过海地能写好?可是,我错啦。
  专柜架上,砖块厚的大开本《大唐狄公案》(上卷)和一长排单行本矗现在我眼前。都是翻旧了的,特别是那部大开本,已经破损卷角了。翻破的书肯定好看,就像挤满了食客的餐馆肯定菜肴好吃。就立马将它和雨果等一大捆一起抱了回来。
  真当说出来难为情:我无知到一直以为高罗佩是位古人。哪知他只是我父亲辈的人。他140万言的狄公案不是古书,而是创作于20世纪50到60年代的“近作”(花了他15年的业余时间)。
  我不甘心于自己的无知,尝试能否找到“垫背”的。一天在单位午餐时间很巧地一连问了四位“你有没有读过高罗佩的书?他是那个世纪的人?”四位分别是诗人、作家、副刊编辑、名牌大学研究生。回答是:一位汉学家,但没读过;好像是18-19世纪的人;其中一位说知道他写过中国古代房内考;另一位说从未听说过这个人。呵呵,我还不算是最无知的!
  现在我仔细阅读了《大唐狄公案》,并耐不住要为其人其书吆喝一下。
  就现趸现卖吧——
  高罗佩(原名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8-1967.9),是他自己取的中文名字。他于1935年开始外交生涯,1943年任设在重庆的荷兰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他精通14国语言文字,热衷于研究汉学,投入了他毕生全部的业余时间,成就卓著。巨作《大唐狄公案》,作为高罗佩汉学研究的辉煌成就,誉满欧洲。他不仅能用中国文言、白话写作,而且会汉字书法和绘画。狄公案的封面和百余幅中国风格的插图也是他亲笔所绘。
  《大唐狄公案》(海南出版社2008年4月)是借鉴了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的风格,采用了公案、话本、传奇小说的某些元素,重新虚构创作而成的。这个奇人及其奇书,本应该早早广为国人所知并喜爱,可惜其风光之日正逢我国“闭门谢客”时期,一切外界信息都被阻隔了。
  夜深人静。灯下。一页接一页翻阅高罗佩这部杰作,全神进入了扑朔迷离、丝丝入扣的情节当中。随着集父母官、侦探、刑事警察、法医、法官于一身的狄公仁杰同志,深入现场侦察,乔装打扮私访,伏案苦思推理,直到水落石出,一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拒绝逼、供、信,摒弃鬼告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心全意为受害者伸冤”的执法官的光辉形象,明星似的出现在读者眼前!在特殊情况下,对特殊的罪犯,他也会因同情和怜悯而打“擦边球”,实施柏林墙守卫那样“抬高一厘米”放人一马。高罗佩笔下的狄公形象,绝不亚于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或阿加莎·克丽丝蒂的波洛。
  我,终于补了童年漏读了的这一课。
  高罗佩用中國古代(小说说是唐朝,其实所指更为宽泛)社会犯罪现象为原料,用西方重事实、讲法律之科学推理方法予以侦破,给中国传统公案小说注入新鲜血液。但我认为更值得称道的是引进了西方文明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比如,对犯罪嫌疑人在找到确证之前,都作“无罪推定”而不是相反。比如,《断指记》中的万茂才为了对沈云“义无反顾的爱”宁可抛弃万贯家财跟恋人流浪,而沈云又另对自己心中的恋人始终不渝。这种浪漫情怀在公案小說中是难得一见的。《黑狐狸》中,狄公作为法官,为一心想成全当事人朱红的姻缘不成而悔恨,同样昭示了人性之光。限于篇幅无法多言。
  此书的译者陈来元、胡明二位,极为敬业,他俩先将原文译成汉语,再将汉语修饰成中国“话本腔”,一股正宗中国旧小说味道;而且作了非常详细的注解,功不可没。
其他文献
人们经常把“读了书的小职员”和“没读书的大老板”进行比较,来论证读书无用。每每遇到这样的话题,无论餐桌上还是旅行中,场面往往热闹起来,而且马上分成两派进行辩论,一派认为不能把部分当全部,毕竟很多人因为知识改变了命运,而且“学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成功”,有学历还要有能力和机遇,他们觉得读书有用;另一派认为读书无用,因为他们的同学圈中,成绩最好最听话的,如今不是在职教师就是下岗工人,而成绩最差最调皮
期刊
必也先正其名。所有文体写好了都可以是杂文,换言之,杂文涵盖所有文体之精华。精彩的散文是杂文,诸子百家的文章大多是散文,也就大多是杂文。庄子写了不少寓言。所有寓言都是杂文。政论包括奏章写好了是杂文,比如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都是现当代杂文家尚未超越的杂文高标。史书中有现成的杂文,比如《史记》中所有《太史公曰》,都是短小精干的杂文。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几乎都是杂文。诗
期刊
那天朋友小聚,酒至半酣,菜未狼藉,桌上的鱼肉似乎只是养眼,少人问津。主人边劝菜边说,是否此店菜品不好?大家皆摇头,那是没叫对大家口味?话说至此,主人脸上亦有惭色。座中一朋友说道:“哪里是不好,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就是山珍海味总吃也有够,每天都是这些鱼肉,就觉味蕾乏累的很。”众人皆点头附和。另一朋友突然说:“我倒突然想起一道菜,只是不知他们店中可做得?”主人急问何菜,“雪里蕻炖豆腐。”大家都樂了
期刊
从小喜欢捣鼓石头、古钱币等物什,日思夜梦,以至于常在梦里“发大财”,在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捡到一件又一件“惊艳”的“玩意儿”:珍稀的古钱币、精美的奇石、未传世的古籍……夢醒忆梦,妙趣无穷。  可有一次“美石”梦竟是噩梦——携内子在山上闲游,山好像就是家乡的封龙山。不经意间,手里多出来一张报纸,上边有一条新闻:封龙山发现一种奇石——世界唯一,可以做航天材料,且精美无比。随即,我在地上发现一块热水瓶大小
期刊
世上有两种捷径,一种是真正的捷徑,比如登山,有人发现了一条捷径,攀上了顶峰,却反而失去了沿途的乐趣,缺少了成功的喜悦;一种是看似捷径,比如做官,有人省却了自己的努力奮斗,通过受贿大肆敛财,又通过行贿买官高升,俨然是一位成功人士,但实际是走上了一条危险的不归路。只想着走捷径的成功,往往不是真正的成功。
期刊
孔孟儒学诞生于诸子百家时期,创立之初即为他家所“非”。数千年来是儒非儒不绝,凡言之成理者,作为学术均“足观”。任蒙先生的《另一种“心灵鸡汤”》(本刊2016·10·上),非儒的成分居多,但所言殊难成理。  《另》文开篇即虚设了个靶的:现今儒学受重视程度已然“势焰熏天”,以致“尼山顷刻又光芒万丈”,“孔孟学说又被渲染成‘照亮五洲四海’”。哪有这么回事!瞄准这样一个虚靶,就算万箭齐发也是无的放矢。  
期刊
“儿行母担忧” 于昌偉  “碰瓷” 王成喜  让座 康林  个性 小黑孩  讲过去 说现在 张书信  揭曉 张书信  时尚习惯 何影  圣诞礼物 姚万俤
期刊
7月大理洱海边,清晨约8时光景,沿海路上的游客还显稀少,已有当地的老乡支起賣早餐的摊点,生意冷清尚无人光顾,老板一边忙一边自娱自乐,用简易老旧的老年机播放着一曲《酒干倘卖无》,大约是某位新人翻唱的,远不似原唱高亢嘶哑震撼,而是婉转地,娓娓诉说,在这安静的清晨,幽静的小径,伴着洱海碧绿的波浪起伏光影粼粼的水面,歌声自有淡淡的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很难想像,大城市的清晨8时,早己是人声鼎沸,车流滚滚,
期刊
《杂文月刊》2016年9月上刊登了郑殿兴先生《大先生之“大”》一文,读后,有几点不同意见,愿与郑先生磋商。  一、郑先生写道:“不错,大先生和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确并肩过、战斗过,但那只是一时的同路,与引为骄傲的同志有天壤之别——同路与同志,并不决然等同啊。……有人却要我们别去‘抑此扬彼’,说胡与大先生一样一样的——此之矮化、贬低,是无知,还是别有啥深意?”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政治的需要,“
期刊
方鸿儒先生大作《遗愿清单》(2016年4月上)曰:作为老年人,“与其留遗愿于身后,莫如立清单于生前”。这应是一个绝佳昭示,拍案叫绝!  當我读该文第二遍时,一边读,一边就情不自禁地在书页边角勾画自己的“清单”。  我的“清单”首条,也是“说话”。对罗斯福将“言论自由”列为人生“四大自由”之首倍为推崇。我发誓在离世之前,要将自己想说的话——做人的、世相的、启蒙的(包括自我启蒙和相互启蒙)全部说出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