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来源 :健康导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huai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 本文对近几年各种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肯定,尽管在理论上对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多项临床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治疗疗效较好,远道配穴治疗能够提高疗效。为了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和应用,应建立标准的治疗方案,并加强理论研究。
  关键词:面瘫;针灸治疗
  周围性面瘫,也称面神经炎,是面神经在茎乳突孔内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又称BELL麻痹。症见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洗脸漱口时发现口角歪斜,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目不能合;流泪;鼓腮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口水自该侧而流下;鼻唇沟变浅等。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本病好发于春秋两季,发病突然,男性多于女性。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感受风寒或热毒侵袭面部;致面部经络、筋脉(主要是阳明、少阳、太阳经)气血阻滞,经筋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成面瘫,治疗以针灸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是茎乳突孔内的病毒感染,引起组织水肿或骨膜炎以压迫面神经;或因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麻痹;也有认为局部组织水肿可能属免疫反应所致。针灸作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现简述如下。
  1. 毫针刺法
  在疾病的发展期取穴要少,一般主穴取合谷、风池、颊车;风池、合谷用泻法,患侧颊车用补法,健侧颊车用泻法。面部腧穴针刺不宜过深,留针时间不宜过长,发展期可留针20 min。在疾病的稳定期[1]可酌加地仓、颊车、阳白、鱼腰等穴透刺,配穴随症状可选用攒竹、迎香、承浆、廉泉等。面部透穴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但要在病情稳定后方可使用。常用的透穴[2]有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四白透承泣、水沟透地仓等,这些透穴针刺的方向一般是由健侧透向患侧,用押手掌握针尖的深浅和方向,注意透穴要在皮下进行,过深则透入口腔内或造成皮下出血;刺手一边捻转一边向前推进,直至所需深度。提插捻转的幅度要视病程的长短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而酌情处理,针刺留针时还可使用一些特殊手法,如烧山火、苍龟探穴等。较为难治的产后面瘫[3]应及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免留后遗症。病情发展超过1个月的针刺应较深,取穴也相应要多一点,时间更长的可选择隔日或3日1次的针刺方法,以图远期疗效。
  2. 电针疗法
  电针是治疗面瘫最有效的方法,但使用不当会起到一定的副作用,影响到治疗效果。在发病早期,由于神经的充血水肿而使肌肉处于一种迟缓麻痹的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一定的自我恢复时间,所以在发病后一周内使用电针是不妥的。因为电流可使水肿的神经功能激发起来,而此时神经处于麻痹状态,以致于它还不能适应这种电流的刺激,从而造成神经的不可逆反应而不利于恢复。神经的这种电生物特性是非常明显的,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在早期使用了过强电针刺激的患者恢复很慢,而且还有可能留下比较重的后遗症,原因就在于此。使用电针时用电量要小,频率要高,即小而快的电流,随着病程的延长,用电量逐渐增大,频率减低[4]。电针的连接一般一端接在一个透穴上,一端接在直刺穴上,如地仓透颊车和下关。
  3. 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为微针疗法中的一种,因其操作简便,疗效持久,无毒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故在医疗实践中作为一种治疗常规而被普遍采用。耳针不仅具有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认识经穴实质,揭示人体生命奥秘亦具有理论价值。国际针灸听证会和国际耳针听证会论证了针灸学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刘本立[5]在选取的肝、肺、大肠、口、眼、面颊区等耳穴局部,用芒针进行快速针刺,待局部出现红、热、胀、麻感后留针30分钟,两耳交替治疗,该法与单纯体针组比较具有起效迅速、治愈率高、疗程短的特点。
  4. 三棱针挑刺
  又称刺络法,研究表明,该方法可增强神经兴奋性,改善局部肌肉、神经和血管的营养状况,有效促进面部肌肉、神经的功能恢复。张莉等[6]在病人患侧内颊部黏膜,即相当于地仓穴的对应点“内地仓穴”处做第1挑刺点,再由此点沿咬合线向后挑三点,每点间隔1cm。然后在咬合线上、下各1cm的平行线上,再于上述第2、3和第3、4挑刺点之间各挑1点,共挑8点,每点挑刺20次左右,使其出血并略有痛感。在其治疗的22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痊愈196例(87.5% ),总有效率达99.1%。
  5. 温针灸
  温针疗法是通过点燃置于针柄上的艾炷,对针体进行加热,使温热通过针体传入穴位,从而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之效。高华[7]以温针耳后乳突部压痛点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1例,并与毫針治疗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疗程亦较后者明显缩短。
  6. 腹针疗法
  该方法是薄智云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创建的一种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先后天经络而治疗疾病的一种针灸疗法。薄教授根据全息理论,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微针系统,其内通五脏六腑,外连全身经脉,通过刺激腹部的经穴来调节周身的气血运行[8]。如腹针以引气归元治疗周围性面瘫,即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方中中脘、下脘两穴合用有理中焦、调升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主先天之气,因此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有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滑肉门、外陵左右共四穴为四关,该四穴具有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的作用,周贤华等[9]采用腹针疗法治疗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并与50例接受体针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在经过5个疗程的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治愈率为68.3%,愈显率为91.7%,而对照组分别为44%,66%。两组痊愈率和愈显率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王维明[10]用腹针治疗处于急性期的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亦十分显著,痊愈率达81.2%,远高于对照组的68.7%。   7.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特异的线植入机体特定部位(穴位),以激发经络气血,协调机体功能,起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医疗手段和方法。它的运用手段及方法与古代针灸疗法一脉相承,其意义在于刺激人体穴位,静留不动,放置一定时间后起针,以加强针感和持续的有效刺激。采用“线”(常用羊肠线)通过埋线针直接植人经络穴位的方法,作为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手段逐步为临床广泛。孟锋等[11]选用9号穿刺针,在局部常规消毒的前提下,将长约1cm的0号羊肠线埋于施治部位。每次选取两穴,隔3天治疗1次, 6次为1个疗程。所有病人在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
  8. 辅助治疗
  中药的运用很有必要,如早期风热可用清热疏风药,适量加一些活血药;风寒用散寒祛风药,后期则主要以祛风、活血、通络为主。临床主要以牵正散、补阳还五汤为主进行加减。牵正散的用量要大一点,以服药后病人舌尖微有麻感为度,同时又要注意蓄积中毒,以防出现意外。对于顽固性面瘫除使用以上药物外,可酌加补肝肾、益气血之品,以增加人体正气,驱邪外出[12]。维生素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面神经有炎症性水肿,神经元的部分功能丧失,故需要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类、神经生长因子等。辅助治疗很重要,有些症状需要对症处理,如目痛可用抗菌素眼药水以预防感染,耳后疼痛可用抗病毒和维生素类药物治疗。
  9. 调护
  患者出门要戴口罩、眼镜,以防风邪的再次侵袭。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多吃蔬菜和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精神因素与本病的治愈有一定关系,故治疗期间患者要保持心情舒暢,有些病人求愈心切,自寻多种治疗,配合较差,往往使病程延长。此外还要重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面神经功能开始有所恢复时,应加强面肌动作的练习,这样有利于面瘫的恢复。
  结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论是使用电针、TDP,还是透穴手法,都要根据病情、机能状态,灵活选用,规范操作,正确使用补泻,才能取得良好疗效。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大凡病变初起多属实证,若病程较久,或病变的中后期久治无效者,多属虚证。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法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针刺疗法作为该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并为广大患者接受。在上述治疗方法中,每种方法都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在临床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综合治疗,以增强疗效,达到治愈的目的。虽然针刺治疗面瘫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但其机制未清,研究偏重于临床,目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丁燕.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5, 21 (7): 423.
  [2]刘润英,李建欣.针刺治疗面瘫[J].针灸临床杂志, 2011, 21 (7): 23-24.
  [3]王民集.邵经明教授沿皮透刺治疗面瘫216例临床总结.针灸临床杂志,2012,3.9(4):4一5. 1 [4]刘桂珍.电针为主治疗急性周围面神经瘫痪.上海针灸杂志,2010,14(6):257
  [5]刘本立.耳针治疗周围性面瘫105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 2011, 18 (3): 20-21.
  [6]张莉,张正广,卓华.挑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2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15(23): 321 -321.
  作者简介:楼斐 女 大学本科 住院医师 1979年10月23日出生 现在杭州市富阳区中医医院工作。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 研究总结克罗恩病诊断中应用PET/CT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治该病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本文采取回顾性分析法进行研究。抽取我院消化内科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临床鉴别诊断困难的肠道疾病患者7例,为研究对象。经院方和患者同意后,调取所有研究对象完整临床资料。统计手术结果和PET/C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分析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采用二维超声进行产前检查孕妇14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将其分为三组,A组孕妇给予二维超声诊断:B组孕妇给予四维超声诊断;C组孕妇使用联合二维超声和四维超声诊断。对比三组孕妇的诊断结果以及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 分析老年病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潜在感染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强调应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学习、规范病人收治流程、规范诊疗行为、严格消毒措施、规范医疗性废物的处置及加强陪护管理等。  【关键词】 老年病房;呼吸系统疾病;医院感染;防护对策  由于青海地处高原,因此呼吸系统疾病比较常见,而我们老年病科住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对我国居民在预防保健服务方面的主要需求和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为我国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方法:随机抽取我市1200例居民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其对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结果:(1)本组1200名居民中,对健康教育、更年期保健、老年精神卫生、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治疗的需求人数分别为1010名、966名、930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 要] 回顾性分析脑干出血CT表现、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总数32例,CT诊断为中脑出血14例,桥脑出血17例,全脑干出血1例。结果显示CT可以明确脑干出血部位、大小、累及范围,并可对临床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关键词] 脑干;出血;CT  脑干出血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临床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已往对脑干出血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腹部CT、B超、核磁胰胆管成像等三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腹部CT、B超及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阳性率分别为58.3%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分析垂体转移瘤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的成像特征。方法:利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经临床随访或病理推断证实患有垂体转移瘤的7例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的影像资料,并寻找其特征表现。结果:经MR影像扫描显示,7例患者的转移瘤均位于垂体柄或垂体后叶,并以浸润性姿态生长,其中T1WI通常为低信号,而T2WI多为略高信号,且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及健康教育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作用。方法:收集本社区2014年1月~2015年3月护理的4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进行只在患者就诊时给予健康指导和家庭护理,干预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组织健康教育、建立建立档案、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 要】 消毒供應室负责医院内部所有科室医疗器材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供应室人员经常接触不同种类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及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其中涉及的大多数因素对身体有害,怎样减少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防范措施就显得成尤为重要。  【关键词】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因为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健身功效而享誉世界。结合中医理论,对阴阳学说和道家养生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进行系统阐述。同时,立足现代社会特点,结合太极拳与瑜伽的比较研究,从本质入手,讨论太极拳传播与转型问题,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太极拳,中医学,文化,发展  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