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姆莱特》一文为例进行多元化主题剖析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lord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将较为成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从作品本身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文学作品具备一个客观的主题,也可以叫作规定性的主题;但从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来分析,作品一旦成为读者的读物时,每一位读者眼中的作品主题就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作差异性主题。阅读教学解读文本时,文本本身、教师、学生等多元因素的参与,使文学作品的规定性主题和差异性主题形成了阅读的多元性。新课程标准在阐释阅读教学时,强调阅读教学是一个过程,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从对话过程的主体来看,阅读教学应该有三个层面的解读:经验解读(前人对文本的解读)、综合解读(教师综合前人经验和个体理解对文本的解读)、个体解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对文本的解读)。经验解读是文本已有的解读,是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对文本可能搜索到的解读资料,是教师解读的前期准备,资料越全面,解读越深入;综合解读是教师在参考资料的基础上,从教与学的角度扬弃而形成的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选取了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的部分场次,按照传统的教法,对《哈姆莱特》的主题分析可以按部就班地展开,即先介绍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再阅读分析课文,然后總结出一套教科书的固定说辞。然而,新课改主张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放弃权威身份,鼓励学生从多重视角对文本主题进行解读。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标的革新目的才不致落空。
  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哈姆莱特》的主题不尽相同:
  一、心理分析的视角——恋母情结主题
  哈姆莱特具有强烈的厌女症——尤其是对奥菲利娅的厌恶,以及他对性行为的几乎生理性的反感。每个男子都在潜意识中有恋母弑父的念头,哈姆莱特一方面要报杀父之仇,另一方面又感到克劳狄斯的所作所为正是他潜意识中的愿望,因而内心矛盾,迟迟不能下手。就算被实际情形逼到最后,哈姆莱特也还是在母亲死后才下手的。
  二、古典主义的视角——悲剧英雄的抗争主题
  哈姆来特生逢“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对立面威力强大,反抗过程曲折艰难,这也和古典悲剧表现“英雄人物在他无法对付的强大环境中陷于失败”的要求相吻合。哈姆莱特的反抗是崇高的悲剧,它重在表现人面对困境时的义无反顾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展现了一个悲情英雄的伟大抗争。
  三、历史传统的视角——人文主义者的反思主题
  莎士比亚意识到,文艺复兴运动在使欧洲进入“人”的觉醒时代的同时,对上帝的信仰也开始动摇,人文主义者所追求的反禁欲主义逐渐演变成了欲望的无止境膨胀,“巨人意识”将人从“上帝的奴仆”变成了创造上帝的人,却也造成了社会价值的失衡。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这样一个人文主义者开始反思人性解放和价值追求的对与错,表现出了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刻关注。
  四、道德批判的视角——对罪恶欲望的抨击主题
  莎士比亚在此剧中塑造了诸多因欲望而堕落的人物:克劳狄斯迷恋权势,私欲的洪水冲垮了理性的堤坝,杀兄夺嫂,篡权谋位;乔特鲁德迷恋情欲,丈夫尸骨未寒,就不顾当时的社会礼俗,“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波罗涅斯趋炎附势,圆滑世故,毫无是非曲直之心;小福丁布拉斯欲火炎炎,励兵秣马,一心夺取丹麦的领土与王位。这些人物的行为展示了人的欲望失控后的道德沦丧,从道德批判的视角,正是这些道德的丧失者将哈姆莱特逼向死亡,该剧可以看做是对罪恶欲望的控诉书。
  五、观众审美的视角——惊心动魄的复仇主题
  从观众的视角出发,伊丽莎白时代的观众尤其偏爱复仇主题的戏剧,此剧承袭了复仇悲剧的庄严传统,并保持了这一类戏剧演出中几乎所有的传统技法:以犯罪行为或含冤者的申述开始,然后复仇者排除千难万险查明真相,最后,罪犯、复仇者和剧中全部主要人物集合并发生矛盾冲突,并以死亡告终。莎士比亚一样不能免俗,他的传世杰作在观众的特定视角下展现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审美趣味。
  六、现代哲学的视角——人类本体的认识主题
  从现代哲学的视角来看,除了因为反抗中摄于外在的威胁之外,还有莎士比亚对人类生命本体的不信任。他认识到,人如此容易失去理性,如此容易产生无穷的恶,甚而对人生命本体价值的存在产生了怀疑,“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最终,逼于无目的无意义的存在本身。从这一视角看,《哈姆莱特》还有着哲学高度的人类本体的认识主题。
其他文献
教学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适时,精当,有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应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真正成为衔接教学活動环节的红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评价语言要简洁准确  评价语言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语言简洁明了,不冗长,不含糊。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
期刊
提问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教学技能,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教学。他认为教学应“循循善诱”,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探求知识。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被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联系师生思想活动的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
期刊
脚步轻缓,七月的天气,阳光热得浓烈,连呼吸都会觉得耗力,可是心中却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感情,手轻轻拂上这故里的墙面。这一条一条深入骨髓般的石纹,是否也承受了太多岁月的沧桑,太多强烈的感觉,永远消逝不去,就像你留在国人脑海中,烙印一般。你总是留着利落的平头,平整就如你的为人——刚正,最让人过目难忘的是你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犀利的眼神,洞察着一切世间的黑暗。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双慧眼,给历史添上浓重的一笔。 
期刊
为践行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理念,“先学后教,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提出已经多年。但就其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来说,与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情实际等密切相关,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而实施的有关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仍嫌不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更新观念,学生才会学习  在相对传统的观念下,“先学后教”的重点指向教师的教。但“先学”在前,其重点应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小学阶段语文课时所占比重最大,在学校美育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审美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作品中丰富的审美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诸如凭借录像、录音、幻灯、音乐等调动学生各
期刊
“學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这段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意义在于,要以
期刊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激励作用。仅就学生而言,考试和考查是对学生学业成绩检查和评定的重要方法之一,适当的考试和考查,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对待考试成绩老师应该如何面对呢?  一、怎么看  既然是考试,就总会有上中下,造成差距的因素有班级学生、命题导向,也有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成绩虽然未必绝对,但是是对阶段性教学质量的检验,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高不高?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使学生能“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但认真分析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
期刊
为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应运而生。那么,究竟什么是选修课呢?一般来说,它是指供学生可以选择地决定是否修习的课程。这类课程,学生可以选择上,也可以选择不上。  一、目前开设选修课的困境  (一)高中开设语文选修课的最大阻力——高考。开设一门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其实是受许多条件
期刊
《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经典篇目,在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被安排在必修四第四单元。对文本中的五则注释,有如下看法。  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的“修敬”注解为“修饰礼仪表示敬意。修,整饰”。  “修”, 《说文》释为“饰也”。而“饰”,《说文》释为“刷也”。这是“修”的本义。教材把“修”释为“整饰”,是“修”的引申义。“整饰”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以下同)释为“调整修饰”,举例为“道壹道人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