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行或包含一种德性,与中国儒学文化以仁爱为起点不同,亚里士多德从友爱推演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最完备的友爱是产生于善的,是好人和德性上有相似的人之间的友爱,友爱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德性
友爱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用了两卷论述“友爱”,在这里我将通过对第八卷的阅读分享一点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行或包含一种德性。任何人,不论是有财产的人还是贫穷的人都需要朋友;不论是何种年龄段的人都离不开友爱,友爱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的确,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都离不开友爱,小孩子喜欢和同伴一起做游戏、一起上学,青年人喜欢跟朋友互相倾诉并相互指引,年纪大的人就比较喜欢和朋友一起谈论人生经历,并在生活中相互照顾与帮扶。我们似乎无法离开友爱,想象不出一个没有朋友的人是如何存在的,亚里士多德从伦理学的角度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一种德性。好的朋友对一个人的思考和日常做事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因为“当两人结伴时”,——无论在思考上还是做事情上都比一个人强。[1]他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也归入友爱,对这种关系后面还做了更多论述,此外还把城邦的团结关系看作是友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都觉得重视情谊的人拥有好的道德品质,因为他们讲义气,愿意为朋友着想并且帮助朋友的人是好人,并且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这样的朋友。那些我们与之交往的朋友,我们通常也都会认为是好人,因为我们能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且在跟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快乐有时也会被帮助,通常人会把对自己好的就看作是善。而亚里士多德提出,最完备的友爱是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的友爱。
在儒家倫理思想中,家庭内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夫与妻之间、兄弟之间有各自不同的相处交往之道,这些关系是不能用友爱概括的,家庭外部的社会交往中,也同样有不同的伦理规范约束,如君臣之间及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等有各自的道德原则。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中,爱护尊敬父母长辈是仁,治理国家为国奉献也是仁。这种仁爱以自身为起点,扩展到家人、朋友、社会国家。
关于友爱本身的性质,有的人认为友爱在于相似,有的人认为友爱在于“互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说的通,我个人更认可前一种。人们常说“人以群分”,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人通常更容易产生共鸣,或者通常会有较多的共同话题,在社会交往中性格相似的人之间及阅历相似的人之间常常更容易建立朋友关系。但他指出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道德上相似的人之间的友情才可以保持长久,因为一个人所具备的道德品质是长久不变的,因此因这种品质而建立的友谊也是长久牢固的。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处于利益建立的友情总是暂时性的,如商业活动中的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随经济利益的变迁而变迁,政治活动中不同个体间的友爱伴随有用性的逝去而逝去,人在不同年轻段因为自己的需求建立的友情会伴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因为品德相似,相互吸引而建立的友谊是长久的,在这中关系中,双方都希望对方变好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儒家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德不但能修养自身,还会润养他人,有影响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只有“可爱”的事物是为人们所爱的,而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会被爱。“可爱”即善的、令人愉悦的和有用的事物。[2]基于这三种可爱的事物而产生的友爱也彼此不同。人与人之间怎样能够成为朋友,首先需要互有善意,其次需要相互了解对方的善意。例如,我们崇拜一个作家,我对他有善意,但他却并不认识我也不了解我的善意,那么我与对方就不能建立友爱。人与人彼此间的友爱可能是产生于快乐原因,也可能产生于其他别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对产生于善的友爱展开论述,对于真正的友爱,是建立在人们彼此了解,相互熟知并欣赏对方的高尚德行,并且自己也具有同样的品德之上的。那中刚刚刚刚认识就迫不及待表现出热情、友好并渴望建立朋友关系的人,一定是带着其他的目的而行动的。这种行为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了。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提出,“完善的友爱意义上,一个人不可能是许多人的朋友”[3],德性的友爱同时包含了快乐和用处两种。
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表述到大多数人由于爱荣誉,所以更愿意被爱而不是去爱。[4]但友爱则更在于去爱,人们总是称赞爱朋友的人,认为这样的人具有某种美德。两个德性上相似的人彼此之间的友爱通常会相对更加持久一点,这是因为他们不仅通常自己做事有持久性,并且相互之间也更持久。他们不会给彼此提供坏的帮助,也不会允许对方犯错误。总之这样的人们会彼此给予好的帮助,和正确的建议并互相督促。这种爱也是同等的爱,也只有同等的爱才能保持持久,才能产生好的效果。亚里士多德从友爱推演开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从仁爱推演开来,并以孝为起点展开。
参考文献:
[1][2][3][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9;252;261;265.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德性
友爱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用了两卷论述“友爱”,在这里我将通过对第八卷的阅读分享一点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行或包含一种德性。任何人,不论是有财产的人还是贫穷的人都需要朋友;不论是何种年龄段的人都离不开友爱,友爱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的确,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都离不开友爱,小孩子喜欢和同伴一起做游戏、一起上学,青年人喜欢跟朋友互相倾诉并相互指引,年纪大的人就比较喜欢和朋友一起谈论人生经历,并在生活中相互照顾与帮扶。我们似乎无法离开友爱,想象不出一个没有朋友的人是如何存在的,亚里士多德从伦理学的角度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一种德性。好的朋友对一个人的思考和日常做事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因为“当两人结伴时”,——无论在思考上还是做事情上都比一个人强。[1]他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也归入友爱,对这种关系后面还做了更多论述,此外还把城邦的团结关系看作是友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都觉得重视情谊的人拥有好的道德品质,因为他们讲义气,愿意为朋友着想并且帮助朋友的人是好人,并且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这样的朋友。那些我们与之交往的朋友,我们通常也都会认为是好人,因为我们能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且在跟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快乐有时也会被帮助,通常人会把对自己好的就看作是善。而亚里士多德提出,最完备的友爱是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的友爱。
在儒家倫理思想中,家庭内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夫与妻之间、兄弟之间有各自不同的相处交往之道,这些关系是不能用友爱概括的,家庭外部的社会交往中,也同样有不同的伦理规范约束,如君臣之间及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等有各自的道德原则。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中,爱护尊敬父母长辈是仁,治理国家为国奉献也是仁。这种仁爱以自身为起点,扩展到家人、朋友、社会国家。
关于友爱本身的性质,有的人认为友爱在于相似,有的人认为友爱在于“互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说的通,我个人更认可前一种。人们常说“人以群分”,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人通常更容易产生共鸣,或者通常会有较多的共同话题,在社会交往中性格相似的人之间及阅历相似的人之间常常更容易建立朋友关系。但他指出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道德上相似的人之间的友情才可以保持长久,因为一个人所具备的道德品质是长久不变的,因此因这种品质而建立的友谊也是长久牢固的。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处于利益建立的友情总是暂时性的,如商业活动中的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随经济利益的变迁而变迁,政治活动中不同个体间的友爱伴随有用性的逝去而逝去,人在不同年轻段因为自己的需求建立的友情会伴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因为品德相似,相互吸引而建立的友谊是长久的,在这中关系中,双方都希望对方变好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儒家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德不但能修养自身,还会润养他人,有影响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只有“可爱”的事物是为人们所爱的,而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会被爱。“可爱”即善的、令人愉悦的和有用的事物。[2]基于这三种可爱的事物而产生的友爱也彼此不同。人与人之间怎样能够成为朋友,首先需要互有善意,其次需要相互了解对方的善意。例如,我们崇拜一个作家,我对他有善意,但他却并不认识我也不了解我的善意,那么我与对方就不能建立友爱。人与人彼此间的友爱可能是产生于快乐原因,也可能产生于其他别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对产生于善的友爱展开论述,对于真正的友爱,是建立在人们彼此了解,相互熟知并欣赏对方的高尚德行,并且自己也具有同样的品德之上的。那中刚刚刚刚认识就迫不及待表现出热情、友好并渴望建立朋友关系的人,一定是带着其他的目的而行动的。这种行为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了。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提出,“完善的友爱意义上,一个人不可能是许多人的朋友”[3],德性的友爱同时包含了快乐和用处两种。
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表述到大多数人由于爱荣誉,所以更愿意被爱而不是去爱。[4]但友爱则更在于去爱,人们总是称赞爱朋友的人,认为这样的人具有某种美德。两个德性上相似的人彼此之间的友爱通常会相对更加持久一点,这是因为他们不仅通常自己做事有持久性,并且相互之间也更持久。他们不会给彼此提供坏的帮助,也不会允许对方犯错误。总之这样的人们会彼此给予好的帮助,和正确的建议并互相督促。这种爱也是同等的爱,也只有同等的爱才能保持持久,才能产生好的效果。亚里士多德从友爱推演开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从仁爱推演开来,并以孝为起点展开。
参考文献:
[1][2][3][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9;252;26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