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友爱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haoxi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行或包含一种德性,与中国儒学文化以仁爱为起点不同,亚里士多德从友爱推演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最完备的友爱是产生于善的,是好人和德性上有相似的人之间的友爱,友爱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德性
  友爱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用了两卷论述“友爱”,在这里我将通过对第八卷的阅读分享一点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行或包含一种德性。任何人,不论是有财产的人还是贫穷的人都需要朋友;不论是何种年龄段的人都离不开友爱,友爱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的确,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都离不开友爱,小孩子喜欢和同伴一起做游戏、一起上学,青年人喜欢跟朋友互相倾诉并相互指引,年纪大的人就比较喜欢和朋友一起谈论人生经历,并在生活中相互照顾与帮扶。我们似乎无法离开友爱,想象不出一个没有朋友的人是如何存在的,亚里士多德从伦理学的角度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一种德性。好的朋友对一个人的思考和日常做事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因为“当两人结伴时”,——无论在思考上还是做事情上都比一个人强。[1]他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也归入友爱,对这种关系后面还做了更多论述,此外还把城邦的团结关系看作是友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都觉得重视情谊的人拥有好的道德品质,因为他们讲义气,愿意为朋友着想并且帮助朋友的人是好人,并且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这样的朋友。那些我们与之交往的朋友,我们通常也都会认为是好人,因为我们能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且在跟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快乐有时也会被帮助,通常人会把对自己好的就看作是善。而亚里士多德提出,最完备的友爱是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的友爱。
  在儒家倫理思想中,家庭内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夫与妻之间、兄弟之间有各自不同的相处交往之道,这些关系是不能用友爱概括的,家庭外部的社会交往中,也同样有不同的伦理规范约束,如君臣之间及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等有各自的道德原则。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中,爱护尊敬父母长辈是仁,治理国家为国奉献也是仁。这种仁爱以自身为起点,扩展到家人、朋友、社会国家。
  关于友爱本身的性质,有的人认为友爱在于相似,有的人认为友爱在于“互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说的通,我个人更认可前一种。人们常说“人以群分”,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人通常更容易产生共鸣,或者通常会有较多的共同话题,在社会交往中性格相似的人之间及阅历相似的人之间常常更容易建立朋友关系。但他指出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道德上相似的人之间的友情才可以保持长久,因为一个人所具备的道德品质是长久不变的,因此因这种品质而建立的友谊也是长久牢固的。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处于利益建立的友情总是暂时性的,如商业活动中的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随经济利益的变迁而变迁,政治活动中不同个体间的友爱伴随有用性的逝去而逝去,人在不同年轻段因为自己的需求建立的友情会伴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因为品德相似,相互吸引而建立的友谊是长久的,在这中关系中,双方都希望对方变好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儒家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德不但能修养自身,还会润养他人,有影响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只有“可爱”的事物是为人们所爱的,而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会被爱。“可爱”即善的、令人愉悦的和有用的事物。[2]基于这三种可爱的事物而产生的友爱也彼此不同。人与人之间怎样能够成为朋友,首先需要互有善意,其次需要相互了解对方的善意。例如,我们崇拜一个作家,我对他有善意,但他却并不认识我也不了解我的善意,那么我与对方就不能建立友爱。人与人彼此间的友爱可能是产生于快乐原因,也可能产生于其他别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对产生于善的友爱展开论述,对于真正的友爱,是建立在人们彼此了解,相互熟知并欣赏对方的高尚德行,并且自己也具有同样的品德之上的。那中刚刚刚刚认识就迫不及待表现出热情、友好并渴望建立朋友关系的人,一定是带着其他的目的而行动的。这种行为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了。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提出,“完善的友爱意义上,一个人不可能是许多人的朋友”[3],德性的友爱同时包含了快乐和用处两种。
  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表述到大多数人由于爱荣誉,所以更愿意被爱而不是去爱。[4]但友爱则更在于去爱,人们总是称赞爱朋友的人,认为这样的人具有某种美德。两个德性上相似的人彼此之间的友爱通常会相对更加持久一点,这是因为他们不仅通常自己做事有持久性,并且相互之间也更持久。他们不会给彼此提供坏的帮助,也不会允许对方犯错误。总之这样的人们会彼此给予好的帮助,和正确的建议并互相督促。这种爱也是同等的爱,也只有同等的爱才能保持持久,才能产生好的效果。亚里士多德从友爱推演开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从仁爱推演开来,并以孝为起点展开。
  参考文献:
  [1][2][3][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9;252;261;265.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技术在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给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挑战。作为教育主体,每个教师都应客观分析新媒体的利弊,充分发掘新媒体的优势助力教育工作,积极剔除新媒体中的不良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为教育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同时提出了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助力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爱国主义;互联网;大学生  新媒体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微博、微信都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新媒体的出现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进行了相应的探讨,首先指出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作用,以培养优秀党员为主,并将其与学生管理有效结合。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模式  引言: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与我党的建设息息相关,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党建工作还关系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也关系到人才
期刊
【摘要】:在大学生中培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引领是当前教育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方式方法,立足引领、疏导、带动、助力、选树和普惠,才能用发展理念浸染感化人、用发展举措推动升华人、用发展成果共享带动人,真正落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生涯中。  【关键词】:社会主义
期刊
【摘要】: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诵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重音和读出体验四个方面来谈古诗文的诵读策略。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字音;节奏;重音;体验  语文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它不仅传
期刊
【摘要】:创新创业型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与艺术人才培养融合的过程,创新创业型艺术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之间的延续性与关联性是高校产学研用四维度结合的体现,可以有效解决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与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人才需求和产业实践脫节的现状,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切实提出改革当今高校艺术教育可操作的思路。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分析利弊,调整视角,针对艺术
期刊
【摘要】:新时代环境下建筑制图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予以相应转变,通过其与BIM技术的融合能够达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促进学生以更加立体化方式学习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就高职院校BIM与建筑制图课程实践教学的结合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BIM;建筑制图;教学  一、前言  建筑信息模型被称作BIM,也就是凭借数字信息,把工程项目有关数据信息细致的展现出来,其
期刊
【摘要】:钟馗以其嫉恶如仇和出色的驱鬼捉鬼功能,在文学领域、书画领域长盛不衰,其神话故事在民间也源远流长。钟馗,是在我国民间广泛信仰的驱鬼驱邪之神,钟馗捉鬼也是流传甚广的鬼怪故事。钟馗人物形象的形成,以及钟馗故事的进化演变有着世代累积的特点。钟馗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经历了驱邪之...  【关键词】:钟馗;形象;变迁  在中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历史中,以各种艺术为载体,寄托和表达人民的情思与祈愿。而今天要
期刊
【摘要】:中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不仅支撑着几千年文明的长久发展,还是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因此,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约束员工的行为。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为研究对象。结合新时期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导向,继续学习和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管理员工的行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道德;员工行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动画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教学实践就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动画;项目教学;高职教育  一、选题背景  在高职院校任职三年,一直从事电视节目制作与动画制作专业的课程,这些专业课程都是极富实践性、创造性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相关原理,更重在让学生掌握制作技巧,最终能独立完成电视节目、影视包装、动画的设计与制
期刊
【摘要】: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第二课堂”入手,分析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与意义,找到“第二课堂”的具体实践方法。旨在通过“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降低因文化差异等原因带来的学习障碍,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第二课堂;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