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guog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民族构成复杂。民族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地域、习俗等要素之上,民族产生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文化的汇合,正是因其组成的复杂性,文化的混合导致一种政治上的不确定性。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处理民族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必要通过更多的接触和交往,在文化的共同体中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全新实践模式。
  【关键词】民族团结 交往 教育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046-01
  民族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完整、社会和谐、民族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制订一系列民族政策的总依据,是符合我国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具体利益及追寻的总目标。当下,国际与国内环境复杂多变、暗流丛生,为我国的民族团结事业及各民族和谐关系的处理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正确处理民族团结事务是我们更好地调节各民族关系及系列民族问题的重要工作。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功能及重大意义
  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活动,重点处理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对象、教育目标与任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问题。民族团结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相关思想的指导,对我国各族人民进行关于民族基本知识、政策、工作方法以及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得多民族人民形成民族团结的共识,进而负担起应付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积极发挥民族团结教育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民族团结教育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民族平等团结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理念为各民族人民群众所共同认同并共同珍视后,将凝聚起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民族的安定稳定团结也是中国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内驱力,同时民族团结教育也是民族地区稳定及全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二、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基本问题
  通过对已有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主要采用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认知型教育模式、以文化为载体的渗透式模式、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体验式模式、以情感为载体的感化式模式。民族团结教育不应简单看作单纯的知识教育和政策灌输,而应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情绪活动过程,多元文化并存的状况越来越成为发展和完善我国民族团结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情况,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如果还采用形式单一的、填鸭式的教育必定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口号式的走过场式的宣传也起不到思想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动的作用,老方法、旧观念是很难使广大的各族人民自觉地产生对民族团结的认同、理解和实践的。因此,我们必须做出一系列的改变。民族团结教育不应再过分地集中于少数民族成员、民族地区、民族院校的学生,对汉族和非少数民族地区、非民族院校的学生也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固然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但党政机关、乡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军营等也应该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因此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机制手段、拓宽民族团结教育的覆盖面,探讨民族团结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形成全社会联动的民族团结教育新格局是重中之重。
  三、加强和改进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对策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新格局为导向,着力开创共情式讲授的方式、举行丰富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形式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培育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生成的基础民族归属意识、民族划界意识产生于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具体体验与感知中,需要以直接或间接的民族接触与交往为基础。而制约不同民族成员正常交往的偏见、负面印象等往往来自于道听途说,是由于缺乏民族接触与交往造成的。通过直接的民族接触和交往,不同民族成員之间才能在彼此的交往互动中,体验差异,感受不同。以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民族特点和文化差异,以平等观矫正狭隘的民族优越感和存在的偏见,做到公正客观地评价本民族和他民族。以正确思想意识指导自己开展民族交往行为的态度、情感,通过必要的民族文化学习,了解和理解他民族,能够引导他民族成员的好感、信任和亲近。不同民族成员参加共同的活动,共同参与,共同感知,相互了解,能够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就是说,民族团结意识是“教育”出来的,也是“交往”出来的,而“交往”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同时也是对“教育”成效的检验。
  作者简介:
  牟海侠(1985-),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人,哲学博士,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现状发展令人担忧,出现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针对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情况进行说明,试图通过借助网络优势,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改进集体备课模式,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 小学语文 集体备课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076-01  现形势下,集体备课早已成为教师备课的主
期刊
【摘要】基于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制定适合的职业规划的目标,为其创建一个简单、快速的信息服务平台,要结合高职院校的性质和特点,从创建特色化信息服务平台方面入手。本文设计了平台认证用户、信息集成、服务内容、公共设置四个模块,并初步介绍了该平台的物理架构和运行过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职业规划 信息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0
期刊
【摘要】高校党支部是基层党组织单元,是党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学校基层单位中的战斗堡垒。在新时期下,扎实推进“党员先锋工程”,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使研究生党员成为广大师生的表率和先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骨干力量和先锋模范。  【关键词】高校 党员先锋工程 两学一做 创新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098-0
期刊
【摘要】契诃夫在《变色龙》这篇作品中描绘了一个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本课采用变式朗读、角色体验等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创造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深入研讨,为学生深刻理解文意提供平台。  【关键词】《变色龙》 语文课堂 体验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070-02  《变色龙》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的一篇课文,小说描
期刊
【摘要】作文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历来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随着字数要求、内容范围等要求的提高,作文水平如何有效提升逐渐成为困扰师生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视角出发,对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既要保证教学进度,又要保证质量,是教师所面临的重大困难和挑战。为此,我通过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设计恰当的作业题目来打造高效课堂的指向性、人文性、融合性、实效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 教学情境 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当前已经进入了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也在不断适应微时代的发展作出不断的尝试,但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也就不能很好的促进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先分析了微时代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所面临的困境,接着提出了“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应变举措,以便更好的促进提升管理措施。  【关键词】微时代 高校教育管理 应变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一堂课程只有短短的45分钟,但是,有经验的老师知道在这短短的45分钟里,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研究如下问题:素材资料的收集整理,教学重点的打磨酝酿,教学环节的去粗取精,教师语言的细节修饰。所以在45分钟的课程里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外在呈现,而是教师的教育价值导向,学科本位素养,教学设计的缜密逻辑,甚至是教师睿智而平和的爱心。小课堂里的大人生,小问题里的大包容,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的经
期刊
【摘要】学前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幼儿养成积极的情感,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不对幼儿制定统一的课程以及评价标准,注重幼儿天性的发展,利用游戏化的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情感、行为以及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需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当前绘本阅读是幼儿接触最多的读物,本文就对幼儿绘本阅读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情况进行简要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幼儿 绘本阅读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文本中处处渗透了美的教育,在文本中体现的小学语文课堂的美,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使孩子成为一个“美”的人。审美教育价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缺失。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