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在白宫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iaomi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基辛格回忆录《白宫岁月》第一卷节译本
  
  最近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写的回忆录《白宫岁月》(1968—1973)第一卷的节译本。该书的原著于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三日出版。在原著出版前,美国《时代》杂志根据校样,专门指派了助理总编辑罗·克里斯进行摘录,并于一九七九年十月一日起在《时代》杂志上连续三期抢先发表了该书的摘要。这个摘要比后来其他报刊的摘要见长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抓住了基辛格在白宫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所参与的国际重大事件的要害,而且还保存了原著的文风、结构和色彩。把一本约百余万字的巨著,压缩到数万字,最难办的问题在于要删去哪些内容,而又不致使其失去同全书的联系。由于克里斯的摘录工作,得到了基辛格本人的指导,这个问题很顺利地解决了。世界知识出版社就是根据这个摘要翻译出版的。
  亨利·基辛格,系美籍犹太人,一九二三年生于德国,一九三八年随家迁居美国,取得美国籍后,在美步兵师服役。战后返美在哈佛大学政治系求学。毕业后在该校任教。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尼克松当选为美国第三十七届总统。尼克松当选后第一件事,就是选任当时在哈佛大学任教的亨利·基辛格为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他的回忆录中,对于尼克松为什么要这样做,作了说明。原来,尼克松一心想掌握美国“对外政策的大权”,但是,“他对国务院很不放心”,“决心从白宫指挥对外政策”。因此才选任基辛格担任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这一要职。书中还列举了在基辛格任职期内的一系列重要国际活动中,尼克松都有意绕过国务院和国务卿罗杰斯,命令基辛格单独秘密前往的事例。如一九七一年七月,在基辛格“上了出访的路之后”,“罗杰斯才知道”基辛格秘密访华;一九七二年四月,“罗杰斯在最后一分钟”才知道基辛格“去莫斯科访问”。
  《白宫岁月》节译本是一本颇有价值的参考书,它提供了自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七三年一月间重大国际事件和基辛格代表尼克松出国活动的主要内幕情节。
  美苏关系是战后七十年代国际上的症结问题。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基辛格把美苏最高级会谈放在第一位来谈。一九七二年四月,基辛格秘密访苏,安排尼克松访问莫斯科事宜。同年五月,尼克松在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举行最高级会谈,在限制战略武器上达成协议:对反弹道导弹作了限制、冻结新武器的部署。为防备苏联克格勃的窃听,基辛格在秘密访苏期间携带了噪音器。基辛格通过同苏方最高领导人的实际接触,生动地刻划了参加会谈的苏方首脑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基辛格写道,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感情冲动”、“精神紧张”、“态度粗暴”的国家领导人。相比之下,柯西金比他“更有教养”、“老练”。柯西金的特点是,他“忠于职守”。当柯西金的妻子病危时,“他照常处理日常公务”,“甚至当他得知妻子病故的消息时,他仍继续站在列宁墓上检阅红场上的游行队伍。”基辛格还毫不留情地写道,从一九五七年以来,一直担任外交部长的葛罗米柯是一个奴颜婢膝的人物。“赫鲁晓夫有一次向一位外宾夸耀说,如果要葛罗米柯脱了裤子坐在一块冰上,他会毫不犹豫地照办,直到命令他站起来为止。”“当葛罗米柯受到这种不留情面的嘲弄时,他的脸上会堆起一副笑容。”
  本书第二部分摘录的是,基辛格秘密访华及有关中美关系正常化会谈问题。中美关系正常化,无疑是七十年代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也是将对八十年代产生巨大影响的国际事件。这当中,正是基辛格“打开了通向中国的大门”。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在巴基斯坦前总统叶海亚的协助安排下,基辛格戴上墨镜和草帽,从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秘密飞抵北京,同周总理进行为尼克松访华和两国首脑会谈做准备的谈判。同年十月,基辛格还带领一个先遣小组来北京为尼克松正式访华做出安排。一九七二年二月,基辛格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基辛格叙述了毛主席同尼克松会见的情景。本书还记录了基辛格对周总理的高度评价。基辛格写道,周总理“对事物了如指掌,特别是对有关美国事态的发展以及对我个人的背景情况的了解,是令人惊讶的”。“他具有一种特殊的人品”。“他逝世时,我感到非常悲痛。失去了他,世界将不那么有活力,前景也看得不那么清晰了”。
  节译本的第三部分,主要涉及的是越南停战协定的签订。基辛格写道,尼克松从就职时起,就下决心摆脱美国在越南的困境。当时,美国有约五十多万的军队在越南。从一九六九年一月尼克松上台起,基辛格就参加在巴黎已进行了八个月的和平谈判。根据基辛格的透露,美国国内要求停战的呼声很高,越南代表在巴黎秘密和谈中要价也很高,谈判拖下去,长期未能达成协议。最后,为了迫使越方停火,尼克松下令在一九七二年圣诞节发动进攻,“恢复对北越的轰炸,并且在海防布雷”。结果,“轰炸和布雷起了很大作用”,越南同意和美国签订停火的协议。一九七三年一月,越南停战协定在巴黎签字。
  《白宫岁月》的第四部分,基辛格写的是,尼克松在一九七一年印巴战争中,采取一边倒向巴基斯坦的立场的原因:“印度决心要在次大陆建立凌驾一切的地位”,肢解巴基斯坦,而苏联则“积极鼓动印度”这样做。这部分的摘录,篇幅虽小,但基辛格却对尼克松做了不寻常的剖析。基辛格写道,尼克松“有战略眼光”,“也很果敢”,由于他采取强硬态度,支持巴基斯坦,致使印巴战争在短期内停火了。
  本书的结尾的一节是“基辛格论政治家修养”,这是基辛格对于他在白宫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的总结和体会,也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在这一节里,基辛格写道,“领袖的根本抉择在于是否批准使用武力”。他认为,“一个国家对于无意坚持到底的军事冒险或外交行动一定不要鲁莽从事”。基辛格认为,国务院是个庞大的官僚机构,以批复电报代替制订政策,应予改革。尽管如此,基辛格仍坚信,“总统应该以国务卿作为他的主要顾问”,而不应过多使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他主张,在谈判中,要预先判断合理结局,勇于负责,不要在压力下改变谈判的立场,才能取得胜利。
  基辛格还以敏锐的笔法,在本书内勾画了尼克松的形象。在基辛格的笔下,尼克松是个“孤独、苦闷的”总统。尼克松的最大弱点是,他没有能建立一个团结的政府班子,最后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地位,“这便是造成水门事件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是,尼克松“牢牢掌握方向”,使美国摆脱了孤立主义,并且结束了战后使美国陷入最深的越南战争。尼克松在对外政策上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基辛格的帮助而取得的。因此,基辛格的回忆录能对七十年代的美国,做出有详细内情的描述。
其他文献
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是在什么地方刻书的?徐宏兵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认为是在河南汴梁(第四十页);蔡景峰、李希泌等编写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一九七八年四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认为是浙江杭州(第九十五页)。究竟哪一种更接近于史实呢?我同意后一种说法。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这时沈括才十多岁。假使毕升是在汴梁,十多岁的沈括
期刊
《民间文学》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上的《王羲之的传说》一文写道:“后来王羲之渡江北上,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钟繇、蔡邕、张旭等许多人的手迹,喜迷了,他都一个一个用心临摹过……”王羲之是东晋时人,张旭则是唐代吴人,张旭的草书、李白的诗歌和裴的舞剑有盛唐三绝之称。所以,说王蒙之临摹张旭,显然错了。  不过也事出有因。  在王羲之之前,确实有两位姓张的书法家,东汉时人。一位叫张芝,字伯英,其今草尤为
期刊
修订本《辞海·土(士)部》“吉莫靴”条,释文:“皮靴”。书证引张《朝野佥载》。可是皮靴为什么叫“吉莫靴”,没有交代清楚。对于《辞海》修订本来讲,这是欠缺的。  “吉莫”二字的意义,没有实物证明,是很难肯定的。但有二点可以明确:一、这是鲜卑语,祖国的鲜卑族在魏孝文帝推行汉化以后,典籍上保留下来的鲜卑语不多了,象“吉莫”一词是偶然遗留的,因此更不受人注意了;二、这不是普通的靴子,而是武装时所着的一种硬
期刊
钱钟书先生《管锥篇》第四册第一四七项全晋文卷一一三,关于“中人”的释义,第一义阐释缜密,考订精确,实无可争议之处。进而谈到“中人”的第二义时,认为清人翟灏的《通俗编》“未察”,近人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亦未收”。指出“中人”的第二义,在元曲中“乃谓勾栏中人,即妓也。”但从钱先生所引各条材料来看(元杂剧和散曲中多有此语,除钱引外尚如《盆儿鬼》第一折、张可久《小山乐府》散套中均有此词),这里所用之
期刊
话头是从国际笔会引起的。  今年五月,在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一个美丽的风景区布莱德,来自世界各国的作家、翻译家、编辑和评论家聚集一堂,举行国际笔会大会。中国笔会中心也第一次派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陈荒煤、叶君健、朱子奇同志和各国朋友们一起,在这里交流思想、畅谈友谊,讨论文学上一些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向世界开放”,“世界文化向中国交流”,这是一个继续,又是个开始,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我们的作
期刊
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的自传介绍    美国著名小提琴家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bin)曾来我国演奏,极受欢迎。一九七七年,梅纽因完成一部约三十万字的自传《未完成的旅程》,在英美同时出版,引起西方文艺界的重视,许多报刊撰文评介。《纽约时报》音乐评论家海罗德·舒恩贝格写了一篇题为《神童和成年人》的评论文章,对梅纽因的成长和全书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饶有兴味,我这里先摘译这篇文章的若干内容: 
期刊
《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五期上发表的《清初农民军的联明抗清问题》一文,在谈到一六四五年秋间李自成牺牲后,大顺军郝摇旗、刘体仁、袁宗第开赴湖广战场联明抗清时,说:“……在清军的攻击下,长沙面临严重威胁,何腾蛟为了挽救自身的灭亡,与总督监军章旷合谋,主动派部将黄大鹏带何腾蛟的手书,引诱郝摇旗部‘归明’,并表示‘誓永保富贵’。”  此中所说的“黄大鹏”,史籍均作“万大鹏”,《明史·何腾蛟传》中就有记载。
期刊
以花为题材,凑成百种,每花配上一图,编辑成集,加以出版,供人欣赏,可谓是我国书籍插图艺术优良传统的一个方面。  在我国木刻版画艺术鼎盛时期的明代万历年间前后,曾出版过多种版画集《百花图谱》。笔者见到一部明代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年),由黄凤池编印出版的木刻版画集《百花图谱》,很是精美。这部明刻本《百花图谱》,是一函装上下两卷,开本相等于今天通行的大三十二开,不过稍长,为线刻墨色宣纸印刷。上卷所收作品都
期刊
岩波文库被击败    日本人喜欢用“战争”和“地狱”这两个词来形容紧张和困难,如“交通战争”、“试验(考试)地狱”,等等。  一九七八年十月日本出版了一本题为《读书战争》的书,讲的是岩波书店遇到了紧张局面的情形。书的作者是纪田顺一郎,出身于日本庆应大学经济系。  岩波向居日本出版界首位,在国际上也有名。它之所以成为权威,是与文库本大有关系的。所谓文库本,是指一种大小恰好能放进衣袋、书价又大众化的开
期刊
鲁迅一生办过七个出版社。他不但是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实在也是出版家。一生而办七个出版社,就是在职业出版家中,也是颇为难得的。他搞出版,不是为了赚钱,倒是每次都赔了本,而且还有杀头,坐班房的危险。但他不顾经济困难,不顾政治风险,仍然乐此不疲,因为革命需要。鲁迅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鲁迅办的七个出版社,三个是“合资经营”的,其中之一就是未名社。未名社成立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成员共六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