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家约·凯恩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幼儿 教育 习惯 方法
一、 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好习惯。英国人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儿童的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就归于自己的习惯。
名人的好习惯:我们孔老夫子博学因为他养成了每事问的习惯;我们的诸葛亮神机妙算因为他有一生唯谨慎的习惯。还有鲁迅先生的随便翻翻,孙中山的天天读书,毛泽东的多思考。我们不是要去争做名人,但至少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习惯,将使人一生受益。
事实也证明一个养成了有条理,讲效率(做事情不拖拉)习惯的孩子,迁移到、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会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做作业,完成任务有计划,今日事情今日毕,有助孩子的成功。相反一个生活无序,东西随便乱放,学习缺乏计划性的人,不仅影响学习工作效率,而且常常会吃尽无序习惯的苦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孩子一会看书,一会又看那本书,一会想做这个,一会又想玩哪个。结果什么都没有学会,其实主要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习难改。
二、 幼儿应该培养的习惯
1、生活卫生习惯。良好的习惯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生活习惯是最基本的习惯,她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要求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安静入睡并有正确睡觉姿势,饮食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等等
比如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培养,我们从洗手液的选择上就开始用心。好闻的,去污力强的,不伤小手的,更主要的是泡泡一定要多的,这样孩子们就积极主动地洗手了。老师再教给幼儿们一些与讲卫生有关的儿歌和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逐渐地养成了餐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可以说既得到了健康也获得了快乐!
2、文明礼貌习惯。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说过: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但实际上他反映了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文明礼貌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文明礼貌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地打招呼,大人问话要认真听,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姿,遵守公共场合秩序,不随地大小便和吐痰,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产,遵守交通规则。
3、劳动习惯(自理能力)。幼儿劳动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是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主要要求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图书,另外帮助家长做些简单的家务活。培养孩子爱惜粮食,不浪费等。
4、学习习惯
到了中班,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耐心倾听的习惯,这样还是上小学了,他们上课能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上课的效率就非常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课外时间经常玩,而学习成绩非常好,而有的孩子看似很努力认真,效果却不佳,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没有好好把握上课的有效时间。好的学习习惯还包括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的孩子比较听话,从不给老师添麻烦,而在活动时表现不够积极,不管什么好象和他都没什么关系,思想上比较懒惰,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
1、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但要循循善诱。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提出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规则要求,对于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意义。各班的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每一项规则的提出,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边教边帮到幼儿逐步学会独立完成,良好的班级活动常规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我们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思考这种规则是真正适合幼儿的需要,还是仅仅为了教师自己的方便;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等。合理的规则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愿意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变他律为自律。
2、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要不断鼓励。叶圣陶先生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孩子非常关注教师和同伴的评价,孩子对同伴的评价非常真实且敏感的,对教师的评价也非常在意。所以,一般情况下,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束时我们总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孩子存在行为规则方面的问题,我们让幼儿讨论评价,明确认识,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等。在评价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能说出已有的要求和规则,还知道了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这样可以促进幼儿进一步深化对规则的认识和思考,强化规则意识,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在常规培养时我们必须要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规则的调整和完善。
3、随时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对于6岁的幼儿来讲,他们的自控力还是比较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味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老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应多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开展相应的活动有针对的逐个击破。他们知道的道理很正确,也很多,但在很多时候不能够正确的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生活、活动的时候多多注意观察,并且要时时刻刻提醒其纠正不良习惯,使这些好的习惯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优良品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家长老师的表率。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树立榜样,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影响。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会画画、有的会学习、有的会游戏、有的爱帮助别人、有的爱劳动……,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充分利用他们的榜样作用带领其他幼儿尽快地向他们靠拢。
四、养成良好习惯需要家园配合
要将习惯转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和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样才算是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家园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特别需要教育者的一致。及时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反馈孩子在家表现好与不好的事情,老师再根据这些情况进行鼓励和表扬指正,对孩子良好的习惯不断的强化,并督促孩子改掉拖拉等不良习惯,这样家庭与幼儿园彼此之间密切配合,就能取得好成绩。但有时往往会出现5 2=0的情况,5天在学校里老师是这样要求的,而到周末回家表现却是另一种情况,我们要求孩子自己穿裤子,而很多爷爷奶奶都是包办,孩子中午在幼儿园一直坚持午睡,但周末在家可能会不睡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因此,常規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配合关系重大。作为老师要了解幼儿家庭的不同文化背景,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进行一致性教育,才能巩固幼儿的规则行为。
五、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朱家雄主编的《幼儿家庭教育大全》
方明编著的《家园合作 提高幼儿素质》
李季湄、肖湘宁著的《幼儿园教育》
关键词:幼儿 教育 习惯 方法
一、 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好习惯。英国人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儿童的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就归于自己的习惯。
名人的好习惯:我们孔老夫子博学因为他养成了每事问的习惯;我们的诸葛亮神机妙算因为他有一生唯谨慎的习惯。还有鲁迅先生的随便翻翻,孙中山的天天读书,毛泽东的多思考。我们不是要去争做名人,但至少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习惯,将使人一生受益。
事实也证明一个养成了有条理,讲效率(做事情不拖拉)习惯的孩子,迁移到、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会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做作业,完成任务有计划,今日事情今日毕,有助孩子的成功。相反一个生活无序,东西随便乱放,学习缺乏计划性的人,不仅影响学习工作效率,而且常常会吃尽无序习惯的苦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孩子一会看书,一会又看那本书,一会想做这个,一会又想玩哪个。结果什么都没有学会,其实主要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习难改。
二、 幼儿应该培养的习惯
1、生活卫生习惯。良好的习惯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生活习惯是最基本的习惯,她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要求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安静入睡并有正确睡觉姿势,饮食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等等
比如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培养,我们从洗手液的选择上就开始用心。好闻的,去污力强的,不伤小手的,更主要的是泡泡一定要多的,这样孩子们就积极主动地洗手了。老师再教给幼儿们一些与讲卫生有关的儿歌和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逐渐地养成了餐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可以说既得到了健康也获得了快乐!
2、文明礼貌习惯。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说过: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但实际上他反映了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文明礼貌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文明礼貌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地打招呼,大人问话要认真听,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姿,遵守公共场合秩序,不随地大小便和吐痰,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产,遵守交通规则。
3、劳动习惯(自理能力)。幼儿劳动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是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主要要求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图书,另外帮助家长做些简单的家务活。培养孩子爱惜粮食,不浪费等。
4、学习习惯
到了中班,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耐心倾听的习惯,这样还是上小学了,他们上课能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上课的效率就非常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课外时间经常玩,而学习成绩非常好,而有的孩子看似很努力认真,效果却不佳,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没有好好把握上课的有效时间。好的学习习惯还包括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的孩子比较听话,从不给老师添麻烦,而在活动时表现不够积极,不管什么好象和他都没什么关系,思想上比较懒惰,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
1、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但要循循善诱。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提出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规则要求,对于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意义。各班的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每一项规则的提出,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边教边帮到幼儿逐步学会独立完成,良好的班级活动常规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我们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思考这种规则是真正适合幼儿的需要,还是仅仅为了教师自己的方便;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等。合理的规则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愿意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变他律为自律。
2、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要不断鼓励。叶圣陶先生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孩子非常关注教师和同伴的评价,孩子对同伴的评价非常真实且敏感的,对教师的评价也非常在意。所以,一般情况下,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束时我们总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孩子存在行为规则方面的问题,我们让幼儿讨论评价,明确认识,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等。在评价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能说出已有的要求和规则,还知道了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这样可以促进幼儿进一步深化对规则的认识和思考,强化规则意识,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在常规培养时我们必须要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规则的调整和完善。
3、随时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对于6岁的幼儿来讲,他们的自控力还是比较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味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老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应多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开展相应的活动有针对的逐个击破。他们知道的道理很正确,也很多,但在很多时候不能够正确的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生活、活动的时候多多注意观察,并且要时时刻刻提醒其纠正不良习惯,使这些好的习惯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优良品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家长老师的表率。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树立榜样,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影响。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会画画、有的会学习、有的会游戏、有的爱帮助别人、有的爱劳动……,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充分利用他们的榜样作用带领其他幼儿尽快地向他们靠拢。
四、养成良好习惯需要家园配合
要将习惯转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和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样才算是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家园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特别需要教育者的一致。及时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反馈孩子在家表现好与不好的事情,老师再根据这些情况进行鼓励和表扬指正,对孩子良好的习惯不断的强化,并督促孩子改掉拖拉等不良习惯,这样家庭与幼儿园彼此之间密切配合,就能取得好成绩。但有时往往会出现5 2=0的情况,5天在学校里老师是这样要求的,而到周末回家表现却是另一种情况,我们要求孩子自己穿裤子,而很多爷爷奶奶都是包办,孩子中午在幼儿园一直坚持午睡,但周末在家可能会不睡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因此,常規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配合关系重大。作为老师要了解幼儿家庭的不同文化背景,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进行一致性教育,才能巩固幼儿的规则行为。
五、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朱家雄主编的《幼儿家庭教育大全》
方明编著的《家园合作 提高幼儿素质》
李季湄、肖湘宁著的《幼儿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