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文化影响下美英文学作品的相关赏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kjz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经典的文学名著,对西方世界来说,最为经典的名著当属《圣经》。《圣经》不仅仅贯穿于西方民众日常生活的始终,也影响着西方的文学作品。本文以美英国家为例,着重阐释了《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圣经》;美英文学;赏析
  美国与英国虽然是两个国家,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有相通之处,文学作品就是其中一方面。由于两国都是基督教国家,因此《圣经》对两个国家都有比较深入的影响,两国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圣经》元素。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者都会站在《圣经》的角度来赏析美英文学作品,本文同样是站在这个角度,力主对这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一、《圣经》中语言典故在美英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圣经》作为经典,故事丰富,意蕴深远,这为英美作家的作品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同时也使得这些作品增添了很多精神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受到《圣经》的影响,美英文学作品大多具有隐喻性与不甚明显的象征性,总之,或多或少都会有《圣经》的痕迹。
  以英国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为例,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想要抱苔丝过水坑,为了能够让这件事更加的合乎情理,他便将另外三个人抱过去,之后再抱苔丝。而在抱苔丝的过程中,他引用了《圣经》中的一句话,即:用三个利亚来获得一个拉吉。
  《简·爱》是大多数读者都非常熟悉的英国文学作品,它是由夏洛蒂·勃朗特所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很多《圣经》中的语言,如当主人公在其舅舅家遭受欺辱,而后又被送到条件非常差的寄宿学校之后,她通过努力以及善良的本性赢得了老师与同学的尊重,由此获得了自信,就在此时作者引用了《圣经》中的一句话:“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上述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直接的运用《圣经》中的语言,有些文学作品则是比较隐晦的运用,如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其中有五位妇女对海丝特的通奸罪进行评价,其中一位妇女认为应该弄死海丝特,她的理由就是圣经和法典上都有这样的规定。这部作品中虽然没有明确说出哪一种语言典故,但是也同样应用了《圣经》典故。正是由于作者的这样引用,使得作品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
  二、《圣经》中人物典故在美英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无论是美国文学作品,还是英国文学作品,都会很多次的提及到《圣经》中的人物。这是因为《圣经》作为经典,其中的人物在本国民众的心目中早已经根深蒂固,作者引用其中的人物典故,能够让读者更深切的体会到所要表达的感情。《圣经》中我们最常见的人物典故有:上帝、亚当、魔鬼等。
  有些作者以《圣经》中的人物为原型,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精心刻画,使该形象更加具有戏剧冲突性。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代表作《莎乐美》。莎乐美在《圣经》中只是一位充当杀人工具的人物,但是在王尔德的笔下,她却成为了寻求真爱,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
  深受美英文学作家喜爱的《圣经》角色当属亚当、夏娃、撒旦等,因为这些人物意蕴丰富,利于作家展开想象。有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就直接是圣经中的上述人物,只是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再塑造。以美国著名文学大家马克·吐温为例,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圣经中意蕴丰富的人物,如《夏娃日记》《伊甸园一天》等。马克·吐温创作的这些作品对亚当、夏娃进行了再塑造,可以说人物形象已经不同于圣经中的人物,作家正是通过此种手段来思考人类的本性问题。
  三、《圣经》中事件故事在美英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圣经》中的故事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意义深刻,所以作家创作时通常都会引用圣经中的故事。
  有些作家只是将《圣经》中的某一事件,作为作品的一个小部分,充当背景。就比如英國文学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威尼斯商人》,夏洛克为给自己放高利贷找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时,就讲述了一个圣经中的故事,即:雅各通过放羊而发家致富。夏洛克意在表达其与雅各都是一样的人,并不违法。
  有些作家则不同,会直接将《圣经》中的事件典故作为作品的主体,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的诗人米尔顿,其代表作《失乐园》所借鉴的就是《圣经》中的伊甸园神话。但是米尔顿并不是完全的照抄照搬,而是进行了加工改编。作者对人类出路的思索正体现在这一加工改编中。与米尔段不同,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在其代表作《尤利西斯》中,则直接的使用圣经事件典故,比如伊甸园、耶稣之死等。
  美国作家也同样喜欢借用《圣经》事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尤金·奥尼尔,其代表作《拉萨路笑了》就直接使用了《圣经》中拉萨路死后复生的故事,而由此深化了作者强调的永生主题。
  四、《圣经》中的意象在美英没学作品中的运用
  《圣经》中有很多意象,如生命树、十字架等,美英的很多作家都是通过这些意象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圣经》中的意象所表示的象征意义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当这些意象出现在作品中时,其象征意义自然也带入到作品中,有些甚至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意象。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代表作《虹》的“虹”这一意象就来源于《圣经》。《圣经》中“虹”是在洪水爆发之后出现的标志,证明上帝与人类之间达成了共识,再次和好,其象征意义就是“经过破坏之后获得的和谐”。劳伦斯又将这一象征意义进行了延伸,为理想的两性关系。这一意象就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意象。
  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所使用的意象是雨、河,这实际上《圣经》中水的变体。《圣经》中水象征着毁灭、死亡,在这部作品中,班吉不止一次的在昆丁与威尔逊的身上闻到了雨的味道,这实际上就是意味着死亡;当昆丁选择投河而死,这里所表现的不仅仅是死亡,更多的是昆丁想借助水来洗涤灵魂,洗刷掉自身的罪恶。事实上,《虹》中也有这样的意象变体,汤姆与莉迪亚出现的情欲洪水,实际上就是《圣经》中的大洪水意象,象征着两位主人公在经历了洪水之后,婚姻因此得到了短暂的平静,并未立即走向灾难。
  有关人士在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时完全可以采用意象分析的这种方式,以此来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美英文学作品有很多的相似性,而这些相似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们共同视为的经典——《圣经》。所以无论是美英文学的爱好者,还是研究者,要想深得精髓,就必须对《圣经》有深入地了解,用联系的观点来解读美英文学。由于美英文化作品中主要是引用《圣经》中的各类典故,所以本文绝大部分篇幅都是从圣经典故的角度来探讨《圣经》对美英文化作品的影响,望能够为其他同仁的更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胡凰. 英美文学作品相关之处的赏析——以《圣经》文化的影响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4(05)3-4
  [2]韩小荟; 孙海燕 关于英美文学作品相关之处的赏析——以《圣经》文化影响为例 [J] 青年文学家. 2014(10)1-2
  [3] 祝宇红. “本色化”耶稣——谈中国现代重写《圣经》故事及耶稣形象的重塑[J]. 魯迅研究月刊 2007(07)7-8
  [4]李明轩. 从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圣经》原型结构看其宗教观[J]. 美与时代 2007(09)1-2
  [5]刘军. 一位存在主义的英雄——论《圣经》中扫罗的人物形象[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9)5-6
  [6]赵菁菁 如何以跨文化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J] 才智 2015(08)3-4
其他文献
【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形式,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会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只有朗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关键词】:想象;角色;质疑;意境  韩愈说过:“文以载道”。写文章是通过文字这个载体,彰显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方法等。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通过静止的文字,领悟文本中蕴涵的“道”;对于教师来说,就要想方设法在语文课堂上激活
期刊
前段时间出去转了一圈,目的地是洛阳。  若是同别人聊天,提及洛阳,首先必然是感慨一番历史悠久,接下来聊的是什么,就因人而异了。盖因这座号称“神都”的古城资历太老,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定都于此,数千年来风云变幻英才辈出,司马光说“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所言不虚。夏商周的定都、汉朝的光武中兴和董卓乱政、曹魏和西晋的定都、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唐代的反复迁移及之后的安史之乱等等历史上无法忽视的大事都
期刊
【摘要】:《浮躁》是贾平凹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特征的把握,讲述了一群性格各异的人物的心理发展轨迹和对其命运生动的描写。小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小水形象、性格特征、人物形象意义等方面做出分析,加深小说中这一人物的理解。  【关键词】:《浮躁》;小水;性格;形象;意义  《浮躁》是他“商州”系列小说之一,它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表现出来的时代现状,讲述的是改革时期在传统道德
期刊
【摘要】:在台湾当代文学史上,三毛是一位富有独特性格魅力与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漂泊经历、人生境遇、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她性格中的洒脱和真诚,吸引着众多读者。三毛的整个生命是诗意的,这种诗意融进了其散文的语言中,增添了语言的浪漫性。本文主要分析三毛浪漫生命形式的形成过程,从叙事模式的主体性上探讨三毛散文语言浪漫性的表现。  【关键词】:三毛散文;语言;浪漫性  一.三毛浪漫的生命形式  台湾
期刊
【摘要】: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写照,是时代的见证者。艺术作品是生活的记录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不同的时代就会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艺术潮流与风格。肖像画或是对时代、对社会亦或是艺术家个体的写照。一幅油画肖像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情感的传达,而情感的传达是需要通过表情呈现出来的。人的灵性是需要靠思维、思想、情感体现,在一幅油画肖像画中人的思维、思想、情感的可视化表现就是表情了。所以一副有生命
期刊
【摘要】:媵,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陪嫁之人;妾,是指中国古代男子在正妻之外另娶的女子或者女奴。在先秦时期,媵与妾共同存在,他们的地位都不可与妻相比,而且有媵妾对言之說。但是在先秦时,媵与妾虽可对言,但不论是在出身还是地位上,二者仍有很大差别。本文拟从二者的起源出发,考察二者在身份地位上的区别。  【关键词】:媵;妾;媵婚制  媵婚制是商周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媵婚制是多女共嫁一夫的婚制,随嫁之女称为
期刊
【摘要】:由3·22南方医科大学杀人案可以剖析出,校方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所以,挖掘高校学生宿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任重而道远!解决高校学生宿舍存在的問题,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也是辅导员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学生宿舍;问题;对策  2017年3月22日21时20分左右,南方医科大学学生宿舍4楼一宿舍内,一男生刘某持利器捅伤两名同学,其中一人伤重当场死亡,另一人经医院
期刊
【摘要】:翠姨是一个矛盾集合体,她既封建保守、懦弱胆怯、自卑自怜,始终带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箍咒,又敢于追求新文化,尝试新事物,做到与时俱进。  【关键词】:萧红;《小城三月》;翠姨;悲剧  黑格尔曾说“古典悲剧中,矛盾冲突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性格之间展开的;而在近代悲剧中,性格本身发生分裂,两种对立的意图在同一个性格之中进行斗争,矛盾冲突是在性格内部展开的。”萧红笔下的翠姨就是这样的矛盾
期刊
【摘要】:艾米丽·勃朗特的著名作品《呼啸山庄》的境遇被众多学者提及,从被猛烈的抨击到被誉为天才之作,《呼啸山庄》被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了了解读,本文因循古老的人物分析方法,采用创新的视角将希克厉的人生历程看成是向精神异化抗争的凯歌。希克厉所呈现出的一生是黯淡、可憎的,但他终极的醒悟本质上反映了复仇对于他的控制宣告失败,希克厉重新获得了人性的自由。  【关键词】:呼啸山庄;希克厉;复仇;情感异化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将伏里土陶这一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细致研究,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间文化有一个重新认识。经济在发展,传统文化也将与时俱进,以更加贴近现在人的审美眼光不断创新。通过对伏里土陶的研究和整理,对这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尽一份力。伏里土陶拥有6000年的制作历史,是非常古老的汉族传统的技艺。被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稀有土陶文物”。  【关键词】:伏里土陶;历史发展;造型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