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变迁,不负初心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haid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月的北京有些凉了下来,也许更显得天空的湛蓝,阳光的爽朗,秋叶的灿烂。就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季节,11月4日傍晚,北京音乐厅迎来了令人翘首期盼的舒伯特之夜——殷承宗钢琴独奏音乐会。
  自从殷承宗先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莫斯科赢得了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殊荣后,他早已成为了几代钢琴学子心目中的榜样,他的辉煌琴声也不断回响在好几代爱乐者的耳畔。纵观殷承宗先生的保留曲目,从他的传奇代表作之一《黄河》协奏曲到艰深的苏俄作品,无一不是波澜壮阔,深情隽永。而此次殷承宗先生带给我们的,不是常见的豪放派与炫技派作品,而是一个恬淡素雅、深情委婉的舒伯特。在一个四处奏响“狂想曲”和“托卡塔”的时代,这仿佛是一缕温良的清泉流入干涸的田野,更是殷承宗先生独具匠心、对自我的一次更新和在艺术上追寻的一个新的境界。
  音乐会上,首先给所有听众带来鲜明印象的是殷老师的琴声。钢琴家在演奏中对琴声的驾驭,就仿佛一个声乐家的嗓音一样重要。殷先生接触琴键的瞬间,即刻让人想起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精致、细腻,充满立体的层次,所有的表情都饱满却又恰到好处,旋律线条充满歌唱的气息,和声充满舞蹈的韵律。殷先生说过,舒伯特的“pianissimo”(极弱音)是最重要的,他最想说的话,最重要的内容,往往都在这最温柔、也是最私密(intimate)的力度中表达。在殷先生的演奏中,这样的极弱音充满了舒伯特最诗意的幻想和最美好的梦境,也令在场的听众不禁屏气凝神,尽情享受这极美的诉说。
  在迷人的琴声中,我们听到了殷先生对舒伯特音乐节奏轻盈而微妙的把握,无论是即兴曲D.935中的第二段“梦境的婚礼”的神圣庄严,还是第三段变奏曲中各种舞蹈节奏的弹性,抑或是奏鸣曲D. 960末乐章的塔兰泰拉舞曲。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即兴曲D.935第四段的主题舞蹈节奏。殷先生演奏这首即兴曲时,欢快而俏皮的舞蹈节奏充满了弹性和生动的韵律,而这样的弹性和灵动在权威德奥派钢琴家鲁普(Radu Lupu)少壮时期在Decca的录音中是听不到的。殷老师指尖下迷人的音色和灵动的节奏构成的画卷,仿佛是一个时光穿梭机,带我们走进作曲家时代的维也纳,走进作曲家每天駐足留念的丛林、山川,和奥地利的大自然。
  “年轻”的速度
  对演奏速度的选择不仅体现了诠释者对作品的理解,更是音乐家内心境界的一面镜子。殷先生音乐会的下半场是舒伯特的一首奏鸣曲D.960。当他轻轻奏响这首舒伯特在钢琴奏鸣曲中的绝唱之作时,带领我们继续前行的是一个内心缓缓吟唱的速度。殷先生的首乐章带着自然的气息,平稳而流动,没有大多数钢琴家在此处选择的缓慢和冗长——比较极端的例子是索夫罗尼茨基(Sofronitsky)和哈丝姬尔(Haskil),几乎将八分音符作为演奏的步伐,而霍洛维茨手下的D.960则呈现出一个个性鲜明、表情活泼的舒伯特。
  殷先生在悠然而朴素的表情中,淡泊而流动,虽然明知道这部作品是舒伯特超越人生坎坷苦难的总结,却依然带着年轻的向往,信步走向前方。乐曲中的每一次速度变化和敏感的调性转换,无不暗示着时而彷徨、时而幸福、时而忧郁自怜、时而欣喜冲动的抒情诗人气质。在谐谑曲乐章中,第二乐章的凄凉一扫而空,我们听到的是一个精致的三拍子民间舞曲,清新、灵动。殷老师用敏感的抒情语气,展示着歌唱与舞蹈的一段段奇妙的对话。终乐章在一次次冷峻的命运号角之后,二步的民间舞曲还是欢快而活泼地奏响,直至整个奏鸣曲欢乐和胜利的曲终。在这首奏鸣曲中,殷先生没有用一种总结式的口吻来诉说一首“晚期”的作品,更没有以史诗般的口吻呈现舒伯特最后一首奏鸣曲的丰碑,而是让这部巨作充满年轻的活力,自然、贴切,流入人们心田。
  在殷先生的音乐会中,我还发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很多钢琴家们在演奏生涯日趋成熟和到达巅峰之后,会更多地追求“自我”——无论是面对乐谱中的标记还是音符本身——甚至在现场演奏中有各类即兴的、和原作意图大相径庭的发挥。而在殷先生的演奏中,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句法的断连(Articulation)、抑扬顿挫、力度的表情以及速度的变化,无一不是对原始版Urtext乐谱的深度再现。对原作的忠实表达让听众们能够透彻并完整地欣赏到舒伯特作品原汁原味的魅力。这样一丝不苟地传达作品,丝毫没有失去殷先生个人诠释的个性和魅力。正是因为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揣摩过作品的原始乐谱,殷先生已经深刻理解并将作曲家的创作烂熟于胸,融会贯通,做出还原作品的艺术想象和诠释,并达到学术严谨和艺术魅力的高度统一。


演出中的殷承宗

  用温柔“挑战”
  在巨人傲岸的贝多芬交响乐和热闹时髦的罗西尼歌剧的夹缝中,舒伯特淡淡地走过这个世间。一个孤独忧伤的灵魂留下的凄婉动人的音乐,流淌在殷承宗先生的指尖,送到世人的耳边。轻松欢快的谐谑背后却是眼泪与忧伤,饱尝辛酸凝结的却是抚慰众生——这些听起来自相矛盾的情感,共存于舒伯特音乐的字里行间——没有一处不需要敏感良善的心灵感应,也没有一处不需要分分寸寸的把握拿捏。近几年来,不仅是舒伯特的大量作品,也包括勃拉姆斯《第三奏鸣曲》等艰深的大型德奥派作品不断出现在殷承宗先生的节目单上。我们也许可以发现,技术或力量型作品早已被殷先生驾驭,而不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殷先生选择舒伯特,等于选择了超越技术而直接进入钢琴艺术的完善和纯粹——一个更加难以驾驭和演奏的作曲家,一套考验钢琴家艺术和技术融为一炉和全面修为的作品。这一个初秋的夜晚,殷先生用舒伯特独有的温柔来挑战和抚慰这岁月和人生的所有滋味。“舒伯特之夜”——当舒伯特成为独奏会节目单中唯一主角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个历史洪流中柔弱的声音丝毫不比那些奔腾驰骋的作品容易奏响?!
  回归音乐的“初心”
  殷先生献给广大乐迷一场“舒伯特之夜”的另一个原因是,2017年是舒伯特诞辰两百二十周年。历史将舒伯特定格在了三十一岁。三十一岁的舒伯特,是一个笔下流淌出艺术歌曲《水上吟》(Auf dem Wasser zu singen)的孤独的过客,一个创作出洗尽岁月铅华的奏鸣曲D.960的小伙子,一个昵称为“小蘑菇”的年轻人。相比之下,在殷承宗先生身上,岁月的跌宕起伏比舒伯特要漫长和丰盛很多,如果请他演奏晚期的贝多芬、勃拉姆斯、悲情的柴科夫斯基或拉赫玛尼诺夫,一定可以让我们流连忘返于厚重的回忆和眷恋中。但这一次,殷先生选择了舒伯特。他琴声中的舒伯特,也时常冲动,时常感伤,或是信马由缰,或是犹豫不决;但无论凄凉惆怅,还是幸福快乐,都充满了年轻人甚至孩子气的天真无邪。这样的一个舒伯特在殷先生的指尖下栩栩如生,尽收耳畔,又是那么自然而贴切。如果说一场布鲁克纳或贝多芬的交响音乐会就像一部宏伟巨著的话,那么殷先生的“舒伯特之夜”带我们走进的是一篇篇美丽的童话,让每一个爱乐人和音乐的学子回忆起心中最初的温暖和家园。
  我偶然从朋友口中听说,殷先生每天勤奋地练琴,并坚持跑步、游泳、阅读。以殷先生的成就,完全不必这样不断攀登和挑战自己,但恰恰因为这学子一般的勤勉不息,让殷先生更加容光焕发,琴声更加多彩而动人。这样一场天籁般的舒伯特音乐会,令同行和友人们动容。在如今的快餐时代,“艺无止境”这样的古训也许越来越少被提及,而追求艺术的至臻至境,其实是我们初心的选择——也许就是我们最初听到某一首作品或某一首歌时的感动。我们在这攀登的道路上,是否因为疲惫或浮躁而遗忘了最初的那份感动?殷先生的这场音乐会,仿佛是这“艺无止境”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他真挚而青春的琴声,再次唤起我们内心的感动和追求,引领我们向着音乐艺术的高峰而执着前进。
其他文献
伦纳德·伯恩斯坦(L eona rd Bernstein)的朋友们常称他为莱尼(Lenny),似乎这个名字听起来更加使人感到亲切。这位生于美国、长于美国、成名于美国的音乐家是二十世纪美国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帅气迷人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不同于大部分欧洲指挥家的细腻优雅,伯恩斯坦“哈佛口音”之下的睿智与才华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伯恩斯坦  2018年是伯恩斯坦诞辰一百周年。据伯恩斯坦办公室(Leo
期刊
近几年,我发现一个现象:音乐会中只要有马勒的作品就会十分卖座,听友似乎对马勒的音乐十分买账,老中青三代人皆十分受用,以至于马勒的音乐会一票难求。马勒的作品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一时间我也难以参透其中的奥妙。  马勒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如同其他伟大作曲家的标准履历那般,自幼展现出音乐的才能,儿时已经参加不少音乐比赛并获大奖,少年时代进入音乐学院学习,成绩优异,对音乐有崇高的追求等等。如果这仅是马
期刊
01远处的白色帐篷便是音乐节举办交响音乐会的场所基顿·克莱默的“剑走偏锋”  拥有俄罗斯血统的耶胡迪·梅纽因出生于美国,成长于英国,逝世于德国,这些都已广为人知了。然而,他曾经安家在瑞士的那一段经历,却似乎一直鲜为人知。02(从左至右)梅纽因,布里顿,皮尔斯、让德龙,摄于1957年  1957年,梅纽因被格施塔德宁静、迷人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举家迁往这个瑞士山区定居下来。同年的8月4日和6日,在梅
期刊
Naxos发行的这张唱片中收录了一系列小提琴小品,由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的钢琴大师利奥波德·戈多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创作。这听起来是挺跨界的一个组合:钢琴家创作小提琴作品。不过,作为一个多产的作曲家,戈多夫斯基从来没有被人当作一位单纯的钢琴大师。若论他最著名的作品,当属他根据肖邦的二十六首练习曲(Op.25,No.7这首没有被改编)改编的五十三首练习曲。作为钢琴技艺的一座高峰,
期刊
2018年3月30日、31日,四川音乐学院上演了一系列特别的音乐会——“‘马拉松’式原创无伴奏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四部作品《琴思》《琴趣》《琴韵》《琴缘》分为四场音乐会,演出总时长将近十一个小时。为什么会想到创作一套规模如此庞大的小提琴独奏曲,并以“马拉松”音乐会这样新颖的形式呈现呢?作品的创作灵感是否来源于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和常规音乐会相比,“马拉松”式音乐会的意义何在?带着这
期刊
2018年7月20日:勋菲尔德比赛开幕音乐会  两年一度的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如期而至。这是一项重要的国际赛事,一次盛大的音乐聚会。  开幕音乐会上名家汇集,星光闪烁。担任本届比赛小提琴评委主席的让-雅克·康托罗夫(Jean-Jacques Kantorow)率先出场。康托罗夫是俄裔法国小提琴家和指挥家,已有七十三岁高龄,他演奏的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以强大的气场横扫全场。此前他
期刊
尼克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五人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1856年至1862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就读于圣彼得堡的数学与航海科学学院,其间沉迷于格林卡充满民族风格的歌剧创作,并结识了巴拉基列夫,在后者的影响下树立了个人的音乐创作观念,继而放弃海军公职,全力投身于作曲。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作品以绚丽多彩的配器著称,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标题性和“
期刊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音乐史上一位不可多得作曲家,同时也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被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纵观这位大师的一生,他历经沧桑,丧母之痛、婚姻不幸、朋友断交无一不影响着他本就敏感的心灵。与其说他笔下优美的旋律与他坎坷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倒不如说是他的这些人生阅历成就了他在音乐上极高的造诣。他的一生不可复制,他的旋律也无可比拟。  作为举世闻名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职业
期刊
中国西部交响乐周是由文化部和西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部地区交响乐团参演的国家级重要交响乐艺术活动。它集中展示了西部交响乐的优秀成果,提升了西部交响乐的艺术水平,加强了中国西部边境地区的文化建设。西部交响乐周创始于2010年,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在重庆、宁夏、新疆举办了三届。  第四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于2017年9月12日至22日在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等地举行,主要内容包括西部
期刊
摇滚史上关于“地下丝绒”有一个著名的笑话:当年几乎没有多少人买他们的第一张唱片,但这些买了唱片的人后来都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其真正的妙语是“每一位朋克、后朋克和先锋流行艺术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都欠地下丝绒乐队一笔灵感的债,哪怕只是受到了间接的影响。” 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列举出一大堆受其影响的著名人物:大卫·鲍伊(David Bowie)、布莱恩·伊诺(Brian Eno)、帕蒂·史密斯(Patti S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