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的“深潜”人生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duoyi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的码头,停泊着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2013年10月29日,它在游弋大洋40多年后退役,而它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仍在“服役”之中。
  身体状况只允许他每天工作半天,黄旭华觉得时间不够用。每个工作日的上午8时30分,他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整理过去数十年积累的资料。这位“志探龙宫”一辈子的“痴翁”,要把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留给后代。
  93岁的黄旭华戴着运动手环,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像在看一部传记电影。为研制国之重器,他隐姓埋名30年。他这一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一样,看似默默无闻,却蕴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没见过核潜艇的他,34岁便担任总设计师
  1 9 5 4年,全球第一艘核潜艇—美国的“鹦鹉螺号”—首次试航。1957年,苏联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58年,我国启动了导弹核潜艇的研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的黄旭华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因而被选中负责这项工作。
  工作启动后不久,苏联宣布撤回援华专家。当时,毛主席说出了让黄旭华等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的一句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到一个月,黄旭华就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汇集到了那个寄托着他们理想的荒山半岛。“中国的核潜艇完全是白手起家。”黄旭华回忆,“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人才。如果我们的研究人员中有谁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模样,也许会大大缩短研制过程。”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的外形是水滴形,因为这样的设计摩擦阻力小,水下机动性和稳定性好。美国在研制中谨慎地选择了三步走。我们是也分三步走,还是三步并作一步?研究人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时年34岁的总设计师黄旭华毅然选择了后者:“时间紧迫,我们只能少走弯路。”
  没有犹豫彷徨,黄旭华带领大家通过大量计算和反复论证,仅用了3个月就提出了5个艇型方案,然后一头扎进了上海交大的实验室。
  这仅仅是开始。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核动力装置、水下通信、发射装置等7项重大技术。“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摸索着一步一步往前闯。我们有的,只有不可动摇的决心。”黄旭华说。
  算盘是主要计算工具,土法造出“长征一号”
  黄旭华至今仍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年代,这把算盘曾伴随他度过无数个日夜。
  “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他和同事们常常分组计算同一数据,出现不同结果就重新计算,直到结果一致为止。为了一个数据,“噼噼啪啪”的算盘声经常一响就是一整夜。
  中船重工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锦岚曾于1988年跟随黄旭华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他对用算盘计算核潜艇数据感到不可思议:“这可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要运用三角函数、对数等各种复杂和高难度的运算公式和模型。”
  但在一穷二白的当时,黄旭华和同事们正是用这种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
  他们就像大海捞针一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集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谁也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不敢肯定自己拼出来的设计图是否靠谱。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从国外弄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黄旭华如获至宝:“我们拆解分装了一次又一次,发现跟我们推演出的设计图基本一致。大家高兴坏了!”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正如钱学森所说:“没有一万年,也没有一千年、一百年,只用了十年,我们就建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
  1974年8月1日,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全球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三次刻骨铭心的眼泪,诉说精忠报国的一生
  回望过去的93年,黄旭华说,自己曾三次流泪,每次都让他刻骨铭心。
  第一次是在1988年4月,中国首次进行核潜艇深潜试验。所有参试人员都明白,这次试验非常重要,也十分危险。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中沉没的,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
  试验开始前,参试人员居住的宿舍里气氛凝重。他们有的给家人写遗书,有的唱起了《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
  为了鼓励大家,64岁的黄旭华决定和同事们一起下水。潜艇越潜越深,他指挥若定,“其实内心高度紧张”。
  试验成功后,这位世界上首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激动得满脸都是泪水。出艇后,他即兴写下这样一句话:“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1957年至1986年,黄旭华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30年未能与父母见面,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一个信箱。
  直到1987年,上海的一家杂志发表了有关黄旭华的报道,他给母亲寄了一本。母亲把报道看了一遍又一遍,流着泪对全家人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后来,当妹妹告诉他这件事时,黄旭华又一次落泪了。
  1988年,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回到广东老家时,母亲已经93岁。“我离家30年,家人只知道我在北京的信箱号。父亲重病,我回不去;他去世了,我回不去……”在父亲坟前,黄旭华第三次流下热泪。
  国家的使命让黄旭华失去了很多天伦之乐。婚后不久,他便与妻子分别了6年,他与3个女儿也是聚少离多。他的大女儿黄燕妮循着父亲的人生轨迹,也投身到中国的核潜艇研制事业中。
  目睹山河破碎改初衷,弃医走上造船强国路
  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似乎注定一生要和大海结缘。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我原本的志向是和父母一样学医,结果日本人的轰炸让我改变了初衷。”
  抗战爆发后,黄旭华不得不辗转韶关、桂林、重庆等地求学。一路颠沛流离,一路目睹山河破碎,少年黄旭华开始思考:祖国那么大,为什么连一个能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思考的结果是,我决定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造飞机捍卫我们的领空,造军舰抵御海上的侵略!”
  1945年,黄旭华放弃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的保送资格,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被称作“东方麻省理工学院”的国立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造船系。
  2016年4月8日,在120周年校庆之际,上海交大的官方微博转发了一张照片:校庆活动中,92岁的老校友黄旭华推开为他准备的椅子,坚持站着演讲。
  面对风华正茂、求知若渴的大学生们,黄旭华说:“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們这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给了核潜艇事业。我们此生无悔!”
  在人迹罕至的孤岛,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其他文献
我有一位远房叔祖,是个封建官僚,曾买了一批松柏木材,就开起棺材铺来。齐先生有一口寿材,是他从家乡带到北京的,摆在他跨车胡同住宅西间窗户外的廊子上,棺上盖着些防雨的油布,来的客人常以为是个长案或大箱子之类的东西。有一天老先生与客人谈起棺材,说到“我这一个”如何如何,便领着客人到廊子上揭开油布来看,我才吃惊地发现那是一口棺材。那时他已经委托我的那位叔祖另做了好木料的新寿材,尚未做成。后来新的做成,也没
期刊
1853年曾国藩任湘军统帅时,他手下的刘蓉忽然提出辞职。曾国藩希望留住刘蓉。经再三相劝,刘蓉表示可以留下,但有个条件。曾国藩痛快地答應说,只要他能做到,就一定满足。  刘蓉说:“你要是能写出一首让我发笑的诗来,我就不走了。”  曾国藩沉吟片刻后,研墨挥毫,不一会儿,一首宝塔诗便跃然纸上:  曾国藩这首诗亦庄亦谐,刘蓉还没看到最后,便已忍俊不禁了。  若说这次曾国藩的幽默是为刘蓉所迫,那么,他的得意
期刊
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什么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就有了巨大差别。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有人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竞有什么意义?”  回答是:“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都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  你读过的書,其实早已
期刊
1999年国庆,我在厦门,带着老婆孩子,孩子还很小。我们喝茶喝到晚上10点半时,有人临时通知说“全走,所有的茶室都要改成宾馆让人睡觉”。因为这是中国第一個“黄金周”,当地没想到游客如此地“海量”。等我们回到宾馆,看到大堂里也全是人,在等床位。  第二天去鼓浪屿,简直是噩梦一般的旅程,但是到了鼓浪屿之后没多久,我就成了最幸福的人。一艘艘船在鼓浪屿停泊,游客下船,99.5%的人直奔日光岩。还有人问:“
期刊
研究发现,对老年人来说,有宠物相伴,能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生活满意度,他们与其他人的沟通也会比独居时更顺畅。动物疗法不仅在治疗抑郁症、自闭症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对治疗其他疾病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企鹅治疗师:从小受训助老人重拾记忆  2016年圣诞节前,英国的艾翁博恩老人院迎来了一对特殊的“医师”。它们摇摇摆摆地走向住在院里的老人们,憨态可掬。这两位“医师”实际上是两只经过训练的企鹅,名字分别叫
期刊
都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原本我也对此深信不疑。但活着活着,我就开始怀疑了;疑着疑着,就不信了。忽然有一天,我如盲人首次睁开眼:谁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当然有!  其实我自己一直都在吃后悔药,而且效果还很不错。  我学医,毕业上班三年后改行,就是我的后悔药。按照人们通常的看法,行医绝对是三百六十行中最好的职业之一,又悬壶济世、受人尊重,又越老越值钱、一辈子丰衣足食。况且我家几代行医,传承祖业,也是使命重大、
期刊
歙砚  挑选歙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首先看一下砚台上涂油的情况。砚上涂有许多油、摸着黏手的,肯定不是好砚。这种砚吸水性强,磨的墨易干。其次看一下砚台表面是否有裂缝。有的砚台用胶补过,补过的地方颜色与原色不同,比原色亮。  2.掂:用手掂一掂硯台的分量。同样大小的一方砚,重者好,轻者差。前者说明砚石中的矿物质结合紧,颗粒细;后者说明砚石中的矿物质结合松,颗粒粗。比如歙砚中的眉纹砚,
期刊
黄山歙县,徽州古城,清幽的山水环抱着寻常屋舍。四周很静,只容得下一点细碎的市井声。沿古城景区外围往东走,城东路的民居群里隐匿着一座大院,老胡开文墨厂即坐落于此。这里是徽墨和歙砚生产的关键阵地。  “胡开文”这块金字招牌始于乾隆年间。胡开文是清朝制造徽墨的大家,名号极响,墨庄分店散布数地。20世纪50年代,歙县的四家墨庄合并为地方国营歙县徽墨厂,80年代初更名为“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如今的厂长周美洪
期刊
竿的画法  画竹应从写竿练起。所谓写竿,就如同写字一样,中锋用笔,写每一节竿都要有起、行、顿、提的用笔动作。元代赵孟頫提出“须知书画本来同”的观点,我们画的竹竿如果横着看,即有隶书“蚕头雁尾”的用笔特点,且中锋用笔,能写出竹竿的遒劲与圆健。  在写竹竿时,既要每节竿气势连贯,又要在各节竿之间留有空隙,以备画节。每一根竹子靠根部都有几节竿较短,中间的竿较长,近梢部又会逐渐变短、变细。需要画弯的竹竿时
期刊
1924年,一代影星王丹凤出生在上海。起先,她叫“王玉凤”。因为爸妈是戏迷,受他们影响,小玉凤也喜欢上了戏剧和电影。那时她还爱追星,床边贴满了当时的大明星胡蝶、周璇的照片。  16岁那年,她跟着做演员的邻居去摄影棚看拍戏,导演觉得她很上镜,便让她客串了一个小丫鬟。这次合作后,导演问她是否愿意演电影。尽管父母强烈反对,但小玉凤还是坚持和公司签了3年合约,并把自己的名字从“玉凤”改成了“丹凤”。她不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