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心灵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小学教育,正从多方面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的自我完善。思想政治课正面临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它不可能在旧有的教育理念下获得成功,必然要打破以往教育的宁静,必然要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又直接决定着自身的教学行为。因而作为教师,就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教师;教学理念;学生
1 表情符号的魅力
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教育界有识之士常说:“文化素质不高是次品,思想品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就要把以德育人作为根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思想品德课并不意味着只是个简单的问题,事实上,哪些教学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思想教育,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考虑。比如上关于情绪课题时,让同学们画喜、怒、哀、惧的表情,再提问为什么会有这四种表情。大多同学说不管我们对还是错,都希望老师给我们鼓励,而不是最简单的两笔“×”。
确实,以德为美,以德感人是思想品德课的关键所在,透析学生的心理,当他们所做的作业太差时,如果打“×”学生会不屑一顾,根本不会去理会错的原因。而用表情符号(比如失望、哭泣的表情)来代替,同学们会把做错的纠正过来。事实证明,表情符号代替“√、×”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办法,同学们不仅关注老师对自己说了些什么,还打听老师给其他同学画了些什么,从而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转变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是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彻底改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道德规范。在信息时代,传播媒介进入学生的天地。老师不再是正确的代表、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再是学生社会化的唯一指导者。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1](P273)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单独拥有权利,学生要在教师的管理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很少受老师的关注。而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昭示着师生将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确是,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3 更新观念树立平等意识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改变过去“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古希腊哲学家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陈述式、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视学生为“书橱”。据此,教师应成为学生听课时的示范表演者,练习时的裁判员、监督者,复习时的强化记忆者;由课堂的主演转变为导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学生当着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这样才能获得点金术”。[2](P18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避免使用刺激性、挖苦性的不良语言伤害学生感情,这无益于主体性的发挥。对学生要高度的信任,相信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双方交流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放下架子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创造性。不能对优等生就笑脸相迎,对后进生就横眉立目,对犯错误的学生蹲下身来与其公平对话,善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可以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主动学习会招致批评或嘲笑,也不必担心失败带来的压力。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的劳动。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让学生从失意中看到光明,在成就感中勇往直前,这些都离不开对学生的激励。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如果将学生比作车,那么好的评语就是引擎。如果将学生比作船,那么好的评语就是帆。生活需要阳光,教学也需要春风雨露来滋润学生纯净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冯根水:《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 吴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关键词】教师;教学理念;学生
1 表情符号的魅力
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教育界有识之士常说:“文化素质不高是次品,思想品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就要把以德育人作为根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思想品德课并不意味着只是个简单的问题,事实上,哪些教学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思想教育,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考虑。比如上关于情绪课题时,让同学们画喜、怒、哀、惧的表情,再提问为什么会有这四种表情。大多同学说不管我们对还是错,都希望老师给我们鼓励,而不是最简单的两笔“×”。
确实,以德为美,以德感人是思想品德课的关键所在,透析学生的心理,当他们所做的作业太差时,如果打“×”学生会不屑一顾,根本不会去理会错的原因。而用表情符号(比如失望、哭泣的表情)来代替,同学们会把做错的纠正过来。事实证明,表情符号代替“√、×”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办法,同学们不仅关注老师对自己说了些什么,还打听老师给其他同学画了些什么,从而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转变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是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彻底改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道德规范。在信息时代,传播媒介进入学生的天地。老师不再是正确的代表、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再是学生社会化的唯一指导者。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1](P273)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单独拥有权利,学生要在教师的管理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很少受老师的关注。而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昭示着师生将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确是,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3 更新观念树立平等意识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改变过去“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古希腊哲学家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陈述式、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视学生为“书橱”。据此,教师应成为学生听课时的示范表演者,练习时的裁判员、监督者,复习时的强化记忆者;由课堂的主演转变为导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学生当着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这样才能获得点金术”。[2](P18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避免使用刺激性、挖苦性的不良语言伤害学生感情,这无益于主体性的发挥。对学生要高度的信任,相信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双方交流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放下架子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创造性。不能对优等生就笑脸相迎,对后进生就横眉立目,对犯错误的学生蹲下身来与其公平对话,善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可以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主动学习会招致批评或嘲笑,也不必担心失败带来的压力。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的劳动。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让学生从失意中看到光明,在成就感中勇往直前,这些都离不开对学生的激励。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如果将学生比作车,那么好的评语就是引擎。如果将学生比作船,那么好的评语就是帆。生活需要阳光,教学也需要春风雨露来滋润学生纯净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冯根水:《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 吴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