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we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許多高中学生对量的意识淡薄、不能认清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无法正确书写一个化学反应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对于定量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就无从下手了。离子反应大多为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两大类型,而反应物的量常见的有“少量”与“过量”、具体的数量或特定条件下的反应点两种情况,教学中可以分类探讨定量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与方法,让学生逐步体会定量研究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少量”与“过量”
  1.“少定多配”
  “少定”是指将量少的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确定为1(该反应物只有一种离子参与反应)或符合化学式的组成比(该反应物有多种离子参与反应);而“多配”是指过量的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根据反应的需要配比,不受化学式组成比例制约,与量少的反应物中参与反应的离子相匹配。
其他文献
等效平衡作为研究化学平衡的重要内容,对于整个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意义。根据反应的温度、压强、容积、可逆反应的系数是否相等,可以分为恒温恒压、恒温恒容等系数和恒温恒容不等系数三个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等效平衡可以采用对应的模型来分析,下面将深入探究三类等效平衡模型。  一、恒温恒压变量模型  解读:恒温恒压变量模型,即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对于多个不同体积下构建的化学平衡,经过
期刊
氧气是生命存在的必须物质之一,是初中化学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涉及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实验制法,其中包括一些基础的概念、基本的性质,也含有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通过氧气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氧气的核心内容,并积累物质学习的方法,本文将对氧气核心知识进行学习指导,并结合实例探讨知识应用的分析技巧,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知识重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是生活生产中接触较为广泛的气体
期刊
随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可,特别是结合实验探究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然而,因化学史相关资料分布零散且不易收集,往往很难有效地将化学史融入实际教学中。以微信公众号为对象开展化学史资源统计发现,化学教育、化学史教学之家、化学史等公众号均共享有化学史微课素材及教学设计等资源。在“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如何利用好简单直观的化学史微课开展“科学本质”的实验教学,这是
期刊
一、判斷一元弱酸与其共轭碱的水溶液酸碱性
期刊
2019年全国理综卷(I、Ⅱ、Ⅲ)化学试题,继承传统,积极创新,考查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同时,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陌生情景下化学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较全面的考查,考查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较好地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性功能。通过对2019年高考理综卷(I、Ⅱ、Ⅲ)化学试题的对比分析,探寻全国卷高考化学试题的命题规律,为2020年全国卷地区高三化学复习备考提供借鉴与帮助。  一、选择题特征及启示  研
期刊
一、筛选法:运用于选择题,引导学生掌握排除技巧  筛选法,顾名思义就是结合题意与化学知识将不符合的答案排除掉,最终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该方法较为适合运用于选择题,因为选择题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四个选项中必定有一个正确答案。遇到“选择型计算题”时,既要抓住选择题自身的特征,更要抓住“数据”的特殊性,采用不可能数据排除方法,就能够获取正确答案。  例1 分别将氯气通入到体积相同的KI、Na2S、F
期刊
铜是不活泼金属,铜与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等)不反应;但铜能与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等)反應。有关铜与酸反应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的重要题型,为帮助学生掌握有关铜与酸反应计算题的解法,现举例进行分析,供参考。
期刊
一、硝酸的性质  纯硝酸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的强酸,由于硝酸为分子晶体,因此熔沸点相对较低,这是硝酸主要的物理性质。而硝酸性质学习的難点在于其化学性质,主要包括酸的通性、不稳定和氧化特性,其中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受光或遇热易分解,而强氧化性体现在可以与不活泼金属反应。高考命题也常以上述性质作为考点,综合考查学生对硝酸的理解,尤其是关于硝酸的特性。  例1 下列选项关于硝酸的叙述,其中错误
期刊
一、设计意图  在现有中学化学试验中,滤纸除了被广泛用作“一次性纸巾”(如吸干钠表面的煤油),除了在过滤操作和铝热反应中充当纸漏斗,滤纸发挥关键作用的情况却并不多。相比于玻璃仪器,滤纸具有价格便宜、取用方便、节约试剂等优点,再加上其特有的多孔纤维成份,自身为白色,吸濕性好,因此特别适合进行有颜色变化明显的溶液间反应。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 于1976年最早提出了两个相对应的学习概念: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我国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黎加厚教授(2005年)对深度学习进行了界定: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