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在深静脉穿刺化疗中的应用体会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l0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在深静脉穿刺化疗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深静脉穿刺化疗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深静脉穿刺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7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27.5%)(P<0.05);实验组穿刺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80%)(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P<0.05)。结论:在深静脉穿刺化疗患者中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深静脉穿刺化疗;治疗效果
  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一旦确诊已经是中晚期,错过了手术治疗时机。因此,为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患者更多的采取化疗方法治疗[1]。但是,临床上对于深静脉穿刺化疗患者而言输液方式存在较大的争议,传统的方法更多的以深静脉穿刺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治疗,但是由于需要反复多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在深静脉化疗患者中广为使用,且效果理想[2]。为了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在深静脉穿刺化疗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深静脉穿刺化疗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80例深静脉穿刺化疗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为(51.7~73.5)岁,平均年龄为(65.7±3.1)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1-15.9)月,平均病程为(4.2±1.1)月;对照组有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50.7~72.6)岁,平均年龄为(67.4±1.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2-15.8)月,平均病程为(5.4±1.6)月。患者对化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深静脉穿刺方法治疗,方法如下:以右锁骨中点下缘月2cm为穿刺点,采用sheldinger方法穿刺置管。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头低15°,并偏向对侧,肩背部垫1个厚约4cm小枕,穿刺侧的手臂取内收位。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衣、无菌手套。再次确认穿刺点,在穿刺点消毒辅无菌孔巾,局部浸润麻醉,穿刺针注射器内吸肝素0.9%氯化钠溶液月2~3ml,沿穿刺点进针,针尖指向胸锁骨关节后方,与胸壁平约呈15~25度夹角,压低针头紧贴锁骨下平行进针,穿刺时一边进针,并保持注射器内呈负压状态,针刺入约3~4cm后可抽出暗红色静脉血,置入指引钢丝约20cm,拔出穿针刺,把扩张器从钢丝的外露部分插入穿刺处边推动边旋转,扩张皮肤隧道,顺钢丝插入导管约15cm,拔出指引钢丝,回抽有静脉血,肝素0.9%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接输液顺畅,置管成功,皮肤缝合固定导管,使用无菌敷贴覆盖。穿刺成功,患者无不良反应[3]。
  实验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治疗,方法如下:取左侧锁骨中外三分之一下方2cm水平切口,长4cm。应用1%利多卡因针局部浸润术区,范围5X5cm。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到达胸大肌浅筋膜,进行锁骨下静脉刺穿,采用sheldinger方法穿刺置管。穿刺针注射器内吸肝素0.9%氯化钠溶液约2ml,于锁骨中外三分之一下方约2cm为刺穿点,针尖指向胸锁关节方向,与皮肤约呈30度夹角,一面进针你并保持注射器内呈负压状态,针刺入约3cm后可抽出暗红色静脉血,置入指引钢针丝约20cm,拔出穿刺针,把扩张器从钢针丝的外露部分插入穿刺处边推动边旋转,扩张胸肌隧道,顺钢丝插入导管约13cm,拔出指引钢丝,回抽有静脉血,将注射泵链接导管,姜注射泵埋入皮下组织,于胸大肌浅层用丝线间断缝扎固定注射泵。肝素0.9%氯化钠溶液中洗导管注射泵,接输液顺畅,置管成功。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皮下组织及真皮层。2、术程顺利,术中失血少量,麻醉良好,生命体征正常。患者安全返回病房[4]。
  1.3疗效标准
  根据WTO实体瘤相关标准[5],完全缓解(CR):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消失,植入化疗泵后未出现并发症;部分缓解(PR):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症状得到缓解,植入化疗泵后出现轻微并发症;稳定(SD):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症状稳定,植入化疗泵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无效(PD):患者病情没有变化或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均数±方差)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7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27.5%)(P<0.05);实验组穿刺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80%)(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3例出现导管堵塞、药物外渗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7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7.5%)(P<0.05)。
  3.讨论
  目前,化疗在肿瘤患者中广为使用,且效果理想。但是,临床上对于患者深静脉穿刺化疗时的穿刺方式等存在较大的争议。传统的深静脉穿刺术由于静脉导管裸露于皮肤外面,不便于护理,不利于患者日常生活,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又容易发生穿刺点感染,因此每次化疗结束后都要拔除深静脉导管,下一周期化疗开始前需要重新穿刺置管。而反复多次的穿刺很容易损伤患者血管内膜,从而直接刺激血管而引起静脉炎发生,甚至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异位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同时,由于化疗药物浓度相对较高,药物局部高渗透容易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再加上化疗药物PH值、对血管壁的化学刺激等,从而造成药物的外渗,影响患者治疗预后[6]。   近年来,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在深静脉穿刺化疗患者中广为使用,且效果理想。本次研究中,实验组7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27.5%)(P<0.05);实验组穿刺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80%)(P<0.05)。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和传统穿刺方法相比优势较多,它能够克服传统穿刺方法引起的弊端和不足,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反复穿刺引起的不良反应,并且能够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对患者产的影响和痛苦,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的使用能够降低患者置管后对其生活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护理[7]。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P<0.05)。由此看出: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为化疗患者提供了一条相对比较安全、无痛苦的途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化疗依从性,从而保证化疗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但是,临床上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治疗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患者穿刺置管时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穿刺置管时必须确认导管与化疗泵连接紧密,不松动,用药通畅不外漏才能结束手术。且患者成功穿刺后更加离不开细致、全面的护理,降低患者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当天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气胸、液胸等并发症,并且置管成功后可以先输入500ml0.9%的氯化钠溶液,待未出现不良反应后方能够输入化疗药物。同时,患者在进行置管、换药、输液等时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避免患者置管处发生感染,并且每次输液后均应该采用肝素盐水对管口进行处理[8]。此外,为了防止静脉导管堵塞,在每次化疗期间需要定期采用肝素盐水对植入式化疗泵进行冲管处理。
  综上所述,在深静脉穿刺化疗患者中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植入式化疗泵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美玲,赵春玲,郭鹏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2B):387-389.
  [2]彭建军,彭利芬,陈斯乐,等.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3,5(1):56-58.
  [3]熊朝京.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9):2562-2564.
  [4]陈雅玫,石新华,张煜.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与盲穿法行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对比研究.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12):1131-1133.
  [5]刘冰,尹杰.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研究进展.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20):3704-3708.
  [6]谢书勤,覃谦,孙治平,等.TIVAP和PICC在肿瘤化疗和营养支持中的应用及并发症比较.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5(3):196-198.
  [7]陈丽莉,何惠燕,毛晓群.乳腺癌患者应用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16-111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从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选取80例,均伴有糖尿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缬沙坦;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缬沙坦与氨氯地平。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血压与血糖控制效果,2个月为1疗程。结果:1个疗程后对比SPB与DBP,观察组降幅明显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肺癌病理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其细支气管肺泡癌、肺大细胞癌以及肺乳头状腺癌组织中,低分子细胞角蛋白(CK-LMW)、嗜铬粒蛋白(CgA)、突触泡蛋白(Syn)等的表达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三种类型的肺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情况,其中,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肺乳头状腺癌两种癌症存在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祛痰通络方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6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祛痰通络方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值、空腹胰岛素含量、胰岛素抵抗值及血脂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值、空腹胰岛素含量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内科门诊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间收治的114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有2型糖尿病患者57例。两组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自行到医院进行复诊,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测定,而观察组2型糖尿病患者则由社区医生上门进行随访。比较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指标。结果:两组2型糖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采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治疗效果。方法:本次选取自发性气胸60例,均为我科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传统开胸直视肺大泡切除治疗(对照组,n=30)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治疗(观察组,n=3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自发性气胸病例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操作用时、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并采取对应措施处理。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3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采取有效治疗办法。结果:所有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中,以高热最为常见,占了60%,同其它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与外伤性癫痫、肾功能衰竭,分别占了33.33%、25.67%、13.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细孔钻颅血肿抽吸加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采用细孔钻颅血肿抽吸加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治疗,疗效评价采用血肿清除率和GOS预后评分; 结果:血肿清除率:血肿完全清除28例(35%),血肿清除90%以上22例(27.5%),80%-90%12例(15%),50%-80% 10例(12.5%),小于5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紊乱病人采用胰岛素增敏剂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紊乱患者68例,将其按奇、偶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醋酸环丙酮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水平检测值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激素水平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管功能损害情况,及其所具有的临床意义和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所收治的3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24h尿蛋白含量将其分为Ⅰ组(正常组)、Ⅱ组(微量超标组),Ⅲ组(临床治疗组),并且针对三组患者的肾小管功能损伤情况及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中,血Cr以及血BUN的统计分析,并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以粗针穿刺进行病理学诊断确诊3例,经免疫组化及手术病理诊断确诊17例。本组20例患者均属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2例为黏膜相关型,18例为弥漫大B细胞型。本组20例患者免疫组化检查,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全T细胞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