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采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治疗效果。方法:本次选取自发性气胸60例,均为我科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传统开胸直视肺大泡切除治疗(对照组,n=30)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治疗(观察组,n=3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自发性气胸病例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操作用时、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气胸采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安全、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对保障手术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多由肺大泡破裂所致,45岁以上患者多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是胸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传统治疗方法有: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和开胸手术,保守治疗时间较长、复发率高、疗效差,传统开胸直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近年来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应用及普及,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作为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1]。胸腔镜用于自发性气胸的治疗,相较传统开胸直视手术,微创优势较为突出,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安全、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本次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我科收治的自发性气胸病例60例,就胸腔镜肺大泡切除的治疗效果展开探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发性气胸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龄18-63岁,平均(34.2±2.2)岁。左侧38例,右侧22例。均无手术禁忌证,无心脑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健侧单肺通气,健侧卧位。观察孔选择在患侧腋中线第7或8肋间,两个操作孔分别选择在患侧腋前线第4肋间和腋后线第5肋间。先作观察孔,放入胸腔镜。在胸腔镜引导下一次作两个操作孔,由此放入手术操作器械。应用胸腔镜对胸腔进行常规探查,掌握肺大泡类型、数目、位置、基底部等情况,了解其与周围其他组织粘连程度。先充分分离胸腔内粘连,剥除肺表面纤维素板或纤维素膜,操作时,粘连的纤维索可用电凝切断。若肺大泡有较大体积,影响观察和操作,可用电凝钩在肺大泡无血管区将大泡刺破,再将萎陷的肺大泡壁充分展开,暴露基底部。后用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将肺大泡及部分周围的正常肺组织完整切除并闭合肺残端。完成切除后,取温生理盐水注入胸腔,嘱麻醉师膨肺,确定肺残端无漏气后,用吸引器吸净胸腔内的冲洗盐水,胸膜壁层用纱布摩擦,实施胸膜固定术,以防气胸出现复发现象。术后在胸腔镜观察孔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管末端放至胸顶处,引流管在近肋膈角处剪1侧孔)。对照组:手术依据传统开胸直视术式实施。两组术后均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选取的自发性气胸病例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操作用时、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x±s)
注:*P<0.05。
3 讨论
肺大泡一般继发于小支气管的炎性病变,如:肺炎、肺结核、肺气肿等,由于小支气管的炎性病变使其管腔变窄,导致空气进入肺泡而不易排出,是肺泡内压力升高,肺泡间隔逐步破裂并融合形成更大的含气囊腔,压迫肺组织,影响气体交换[2]。肺大泡并发气胸的传统治疗方法: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大部分病人经上述治疗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开胸直视行肺大泡切除或肺裂口修补+胸膜固定术,可以治疗肺大泡,但要切断胸壁肌肉,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慢[3]。
目前,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作为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在临床多项外科技术中,胸腔镜外科属新兴学科,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术后恢复快、病人痛苦小、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随着设备的更新,操作熟练度增加,进一步缩短了手术时间[4-5]。同时,实施胸腔镜手术,因疼痛轻,可缩短术后离床活动的时间,加快康复进程。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选取的自发性气胸病例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操作用时、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自发性气胸采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安全、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对保障手术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伦旭,周清华,陈桂枝,等.青年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分析[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1,8(2):136-137.
[2].陈乾坤,丁嘉安,高文,等.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150例.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8):625-628.
[3].鞠进,于戈,高国刚,等.电视胸腔镜辅助胸部小切口肺大泡切除术110例[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5,12(4):307.
[4].陈鸿义,王俊.现代胸腔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戈烽.基础胸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374-375.
关键词: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多由肺大泡破裂所致,45岁以上患者多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是胸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传统治疗方法有: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和开胸手术,保守治疗时间较长、复发率高、疗效差,传统开胸直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近年来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应用及普及,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作为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1]。胸腔镜用于自发性气胸的治疗,相较传统开胸直视手术,微创优势较为突出,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安全、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本次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我科收治的自发性气胸病例60例,就胸腔镜肺大泡切除的治疗效果展开探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发性气胸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龄18-63岁,平均(34.2±2.2)岁。左侧38例,右侧22例。均无手术禁忌证,无心脑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健侧单肺通气,健侧卧位。观察孔选择在患侧腋中线第7或8肋间,两个操作孔分别选择在患侧腋前线第4肋间和腋后线第5肋间。先作观察孔,放入胸腔镜。在胸腔镜引导下一次作两个操作孔,由此放入手术操作器械。应用胸腔镜对胸腔进行常规探查,掌握肺大泡类型、数目、位置、基底部等情况,了解其与周围其他组织粘连程度。先充分分离胸腔内粘连,剥除肺表面纤维素板或纤维素膜,操作时,粘连的纤维索可用电凝切断。若肺大泡有较大体积,影响观察和操作,可用电凝钩在肺大泡无血管区将大泡刺破,再将萎陷的肺大泡壁充分展开,暴露基底部。后用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将肺大泡及部分周围的正常肺组织完整切除并闭合肺残端。完成切除后,取温生理盐水注入胸腔,嘱麻醉师膨肺,确定肺残端无漏气后,用吸引器吸净胸腔内的冲洗盐水,胸膜壁层用纱布摩擦,实施胸膜固定术,以防气胸出现复发现象。术后在胸腔镜观察孔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管末端放至胸顶处,引流管在近肋膈角处剪1侧孔)。对照组:手术依据传统开胸直视术式实施。两组术后均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选取的自发性气胸病例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操作用时、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x±s)
注:*P<0.05。
3 讨论
肺大泡一般继发于小支气管的炎性病变,如:肺炎、肺结核、肺气肿等,由于小支气管的炎性病变使其管腔变窄,导致空气进入肺泡而不易排出,是肺泡内压力升高,肺泡间隔逐步破裂并融合形成更大的含气囊腔,压迫肺组织,影响气体交换[2]。肺大泡并发气胸的传统治疗方法: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大部分病人经上述治疗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开胸直视行肺大泡切除或肺裂口修补+胸膜固定术,可以治疗肺大泡,但要切断胸壁肌肉,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慢[3]。
目前,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作为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在临床多项外科技术中,胸腔镜外科属新兴学科,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术后恢复快、病人痛苦小、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随着设备的更新,操作熟练度增加,进一步缩短了手术时间[4-5]。同时,实施胸腔镜手术,因疼痛轻,可缩短术后离床活动的时间,加快康复进程。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选取的自发性气胸病例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操作用时、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自发性气胸采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安全、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对保障手术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伦旭,周清华,陈桂枝,等.青年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分析[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1,8(2):136-137.
[2].陈乾坤,丁嘉安,高文,等.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150例.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8):625-628.
[3].鞠进,于戈,高国刚,等.电视胸腔镜辅助胸部小切口肺大泡切除术110例[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5,12(4):307.
[4].陈鸿义,王俊.现代胸腔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戈烽.基础胸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37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