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介石刺杀陶成章的故事,已被写入电影《建党伟业》,为广大民众所熟知。蒋介石执掌政权后,一直津津乐道于此,刺杀革命同志陶成章竟成其标榜道统的例证。
上海1911年光复之后,革命党内部起了冲突。谁当沪军都督呢?这是个问题。本来李英石的功劳最大,但他不是同盟会会员;立首功的李燮和则是光复会会员;他们二人最终都没能争过同盟会的陈其美。自革命的第一天起,革命阵营内部的权力如何分配,就是个天大的问题。
张耀杰在《喋血枭雄:改变历史的民国大案》一书中,引用了许奇松关于争夺沪军都督会议的一段回忆,颇能展现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主持会议的李平书和商团代表及起义军官,一致推举李英石出任都督、叶惠钧为副都督。陈其美执意提出由同盟会方面拟就的都督府名单。名单一经宣布,全场哗然,秩序大乱。脾气暴躁的黄郛第一个拿出手枪威胁李平书。在场的起义军官也把手枪拔了出来,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在会场内靠墙站立的刘福彪,突然举起一颗手榴弹大呼道:‘都督非选陈英士(陈其美)不可,否则我手榴弹一甩,大家同归于尽!’这样一来,李平书只好急忙宣布散会。”
后面的故事略去不表,终归是光复上海功劳算不上太大的陈其美当了沪军都督。在国民党执掌政权后,这一段历史故事就被改写了,连当时不在上海的蒋介石都变成了带兵攻打制造局的功勋人物,更不要说陈其美(陈英士)了。
陈其美是同盟会重要人物,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小弟出人头地。光复上海时,蒋介石还是他的马仔,后来则成了国民党的一哥。陈其美的两个侄子陈立夫、陈果夫也飞黄腾达。历史的叙事开始向他们倾斜。
革命的阵营里,有光复会和同盟会之分。他们之间的不睦久矣。隔了100多年的时光,我们今天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光复会是一个被排挤出权力与话语中枢的派系。这一点,在沪军都督的争夺战中,已经表现出端倪,后来光复会领袖陶成章的遇刺,更为明证。
蒋介石刺杀陶成章的故事,已被写入电影《建党伟业》,为广大民众所熟知。蒋介石执掌政权后,一直津津乐道于此,刺杀革命同志陶成章竟成其标榜道统的例证—“不能不除陶以成革命之局”。
争夺沪军都督和暗杀陶成章,只是当时不光彩的革命行动中的冰山一角。按照张耀杰的说法,“早在辛亥革命之前的1910年,陈其美、王金发、姚勇忱、沈翔云、应夔丞、陆惠生、王竹卿、陈锡奎、刘永顺、裘美根、李友山、徐春山等人,就已经结合成一个或报仇锄奸或绑架勒索的暗杀团伙。”
《喋血枭雄》中提到的陶骏保的被冤杀以及林述庆的离奇死亡,更进一步说明了革命内部的权斗激烈到何种程度。至于所谓的绑架勒索,有很多针对富商敲诈钱财的案例可以支持。上文提到支持陈其美做沪军都督否则拿着手榴弹与大家同归于尽的刘福彪,是陈其美部下敢死队长,以“割耳、插耳箭”等毒刑治军而臭名昭著。这一切,都证明了革命党早期挥之不去的黑社会气质。
《喋血枭雄》中比较引发争议的是关于宋教仁案的推断。张耀杰倾向于认为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是陈其美。这个说法在当时也有人提出,譬如梁启超就在家书中直言“刺宋之人(真主使者陈其美也)”。但从现在所能给出的证据看,陈其美主使刺宋案,还只能是停留在推理阶段。民初政局,波谲云诡,从刺宋案纷繁复杂的背景幕中,可以窥见一二。张耀杰的贡献是,为我们理解宋教仁之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陈其美可以算是民初的暗杀大王了,但吊诡的是,他最终也死于暗杀。这算是天道循环吗?无论如何,陈其美传奇的一生,有功于革命,也暴露出革命发轫之初的某种暗黑属性。没有谁比他更恰当地告诉我们,历史有多重的复杂性。
但是这种复杂性,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揭示。简单地刻板叙事,已让国人形成对历史人物、事件非黑即白的二元认知,这不科学。培养正确历史观的最简单方式是,相信历史永远不会简单到黑白分明。而它的起点是,以真相为第一准则。《喋血枭雄》在这个问题上,向前走了一步。
作者:张耀杰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定价:49.80元
上海1911年光复之后,革命党内部起了冲突。谁当沪军都督呢?这是个问题。本来李英石的功劳最大,但他不是同盟会会员;立首功的李燮和则是光复会会员;他们二人最终都没能争过同盟会的陈其美。自革命的第一天起,革命阵营内部的权力如何分配,就是个天大的问题。
张耀杰在《喋血枭雄:改变历史的民国大案》一书中,引用了许奇松关于争夺沪军都督会议的一段回忆,颇能展现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主持会议的李平书和商团代表及起义军官,一致推举李英石出任都督、叶惠钧为副都督。陈其美执意提出由同盟会方面拟就的都督府名单。名单一经宣布,全场哗然,秩序大乱。脾气暴躁的黄郛第一个拿出手枪威胁李平书。在场的起义军官也把手枪拔了出来,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在会场内靠墙站立的刘福彪,突然举起一颗手榴弹大呼道:‘都督非选陈英士(陈其美)不可,否则我手榴弹一甩,大家同归于尽!’这样一来,李平书只好急忙宣布散会。”
后面的故事略去不表,终归是光复上海功劳算不上太大的陈其美当了沪军都督。在国民党执掌政权后,这一段历史故事就被改写了,连当时不在上海的蒋介石都变成了带兵攻打制造局的功勋人物,更不要说陈其美(陈英士)了。
陈其美是同盟会重要人物,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小弟出人头地。光复上海时,蒋介石还是他的马仔,后来则成了国民党的一哥。陈其美的两个侄子陈立夫、陈果夫也飞黄腾达。历史的叙事开始向他们倾斜。
革命的阵营里,有光复会和同盟会之分。他们之间的不睦久矣。隔了100多年的时光,我们今天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光复会是一个被排挤出权力与话语中枢的派系。这一点,在沪军都督的争夺战中,已经表现出端倪,后来光复会领袖陶成章的遇刺,更为明证。
蒋介石刺杀陶成章的故事,已被写入电影《建党伟业》,为广大民众所熟知。蒋介石执掌政权后,一直津津乐道于此,刺杀革命同志陶成章竟成其标榜道统的例证—“不能不除陶以成革命之局”。
争夺沪军都督和暗杀陶成章,只是当时不光彩的革命行动中的冰山一角。按照张耀杰的说法,“早在辛亥革命之前的1910年,陈其美、王金发、姚勇忱、沈翔云、应夔丞、陆惠生、王竹卿、陈锡奎、刘永顺、裘美根、李友山、徐春山等人,就已经结合成一个或报仇锄奸或绑架勒索的暗杀团伙。”
《喋血枭雄》中提到的陶骏保的被冤杀以及林述庆的离奇死亡,更进一步说明了革命内部的权斗激烈到何种程度。至于所谓的绑架勒索,有很多针对富商敲诈钱财的案例可以支持。上文提到支持陈其美做沪军都督否则拿着手榴弹与大家同归于尽的刘福彪,是陈其美部下敢死队长,以“割耳、插耳箭”等毒刑治军而臭名昭著。这一切,都证明了革命党早期挥之不去的黑社会气质。
《喋血枭雄》中比较引发争议的是关于宋教仁案的推断。张耀杰倾向于认为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是陈其美。这个说法在当时也有人提出,譬如梁启超就在家书中直言“刺宋之人(真主使者陈其美也)”。但从现在所能给出的证据看,陈其美主使刺宋案,还只能是停留在推理阶段。民初政局,波谲云诡,从刺宋案纷繁复杂的背景幕中,可以窥见一二。张耀杰的贡献是,为我们理解宋教仁之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陈其美可以算是民初的暗杀大王了,但吊诡的是,他最终也死于暗杀。这算是天道循环吗?无论如何,陈其美传奇的一生,有功于革命,也暴露出革命发轫之初的某种暗黑属性。没有谁比他更恰当地告诉我们,历史有多重的复杂性。
但是这种复杂性,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揭示。简单地刻板叙事,已让国人形成对历史人物、事件非黑即白的二元认知,这不科学。培养正确历史观的最简单方式是,相信历史永远不会简单到黑白分明。而它的起点是,以真相为第一准则。《喋血枭雄》在这个问题上,向前走了一步。
《喋血枭雄:改变历史的民国大案》
作者:张耀杰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定价:4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