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在“悬念·发现”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悬念导入,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建构知识,这种模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采用“悬念·发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悬念导入,激趣诱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提升科学探究的效果,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机。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常常采用悬念导入法。悬念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活动。所谓悬念导入法,是指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设疑、提问激疑、故事引疑、魔术激疑等都是悬念导入法。
例如,在教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时,筆者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神医扁鹊在行医过程中,路过一个小国家,听到人们说国王的儿子突然倒地身亡,便要求去看看王子,只见扁鹊先翻开王子的眼皮,然后又给王子把脉,把手放在他的鼻孔处,随后告诉国王王子没有死,只是暂时休克。扁鹊给王子掐掐人中,按压胸部,不一会儿王子真的醒了过来。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扁鹊真厉害!他怎么知道王子没有死呢?” 学生纷纷说:“他的瞳孔没有放大。”“他还有心跳。”“他的呼吸并未停止。”笔者趁机导入课题:“看来心跳、呼吸和人的运动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吧。”教师可以经常变换方法,灵活使用悬念导入法,给学生新鲜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 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有时,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无法直接得出结论,此时,我们可以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最终得出结论。猜想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式,要想知道猜想正确与否,就必须进行实验。在动手实验之前,学生需要拿出可行的方案,设计出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以确保实验的可操作性。
例如,在教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时,笔者没有急于组织学生测量呼吸和心跳,而是先让学生猜测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有怎样的关系。在学生做出“运动越剧烈,心跳、呼吸越快”的猜想后,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讨论测量心跳、呼吸的方法。最后,大家决定测量“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休息一会儿后”这三种情况下的心跳和呼吸次数,并设计出了可行的实验方案。
三、 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实践出真知,若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则必须经历实践。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验证假设的有效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我们一般采取分组实验法,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团结就是力量,分组实验法是一种合作探究的模式。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团结起来,既要合理分工,又要相互配合。
例如,在教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时,笔者没有让学生独自测量,而是采取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进行实验: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两人交互测量。最终,学生取得了较满意的实验效果。
四、分析归纳,发现结论
学生经过了充分的观察与实验,收集了数据后,接下来就是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分析和归纳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小组范围内的讨论,即各小组成员对实验数据、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推导规律,得出结论;其次是全班集体交流研讨,即各小组代表对发现的结论进行汇报和交流,最终形成科学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时,学生通过实验收集到各种状态下人的呼吸和心跳次数。笔者让各小组计算呼吸和心跳次数的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画出条形统计图,再进行集体讨论。学生最终得出结论:运动会使呼吸、心跳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总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实验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池小学)
一、悬念导入,激趣诱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提升科学探究的效果,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机。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常常采用悬念导入法。悬念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活动。所谓悬念导入法,是指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设疑、提问激疑、故事引疑、魔术激疑等都是悬念导入法。
例如,在教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时,筆者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神医扁鹊在行医过程中,路过一个小国家,听到人们说国王的儿子突然倒地身亡,便要求去看看王子,只见扁鹊先翻开王子的眼皮,然后又给王子把脉,把手放在他的鼻孔处,随后告诉国王王子没有死,只是暂时休克。扁鹊给王子掐掐人中,按压胸部,不一会儿王子真的醒了过来。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扁鹊真厉害!他怎么知道王子没有死呢?” 学生纷纷说:“他的瞳孔没有放大。”“他还有心跳。”“他的呼吸并未停止。”笔者趁机导入课题:“看来心跳、呼吸和人的运动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吧。”教师可以经常变换方法,灵活使用悬念导入法,给学生新鲜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 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有时,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无法直接得出结论,此时,我们可以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最终得出结论。猜想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式,要想知道猜想正确与否,就必须进行实验。在动手实验之前,学生需要拿出可行的方案,设计出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以确保实验的可操作性。
例如,在教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时,笔者没有急于组织学生测量呼吸和心跳,而是先让学生猜测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有怎样的关系。在学生做出“运动越剧烈,心跳、呼吸越快”的猜想后,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讨论测量心跳、呼吸的方法。最后,大家决定测量“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休息一会儿后”这三种情况下的心跳和呼吸次数,并设计出了可行的实验方案。
三、 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实践出真知,若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则必须经历实践。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验证假设的有效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我们一般采取分组实验法,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团结就是力量,分组实验法是一种合作探究的模式。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团结起来,既要合理分工,又要相互配合。
例如,在教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时,笔者没有让学生独自测量,而是采取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进行实验: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两人交互测量。最终,学生取得了较满意的实验效果。
四、分析归纳,发现结论
学生经过了充分的观察与实验,收集了数据后,接下来就是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分析和归纳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小组范围内的讨论,即各小组成员对实验数据、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推导规律,得出结论;其次是全班集体交流研讨,即各小组代表对发现的结论进行汇报和交流,最终形成科学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时,学生通过实验收集到各种状态下人的呼吸和心跳次数。笔者让各小组计算呼吸和心跳次数的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画出条形统计图,再进行集体讨论。学生最终得出结论:运动会使呼吸、心跳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总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实验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