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学生聊QQ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已不再是一句夸张的话。事实上,网络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角度地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传统上所谓的师道尊严的内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上学期开学初,因为学校开办“学生心灵驿站”,一名学生因此知道了我的E-mail地址。不久。他就往我的邮箱发送了一份教师节贺卡——这是我受到的第一份学生亲自制作的电子贺卡,虽然画面比较稚拙,但不掩童真知趣,我感到异常高兴。
  此后,我想既然如今的学生都有一定的上网经验,何不利用网络与他们进行交流呢?竟然有可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上网,忽然有一个陌生人在我的QQ上问候我“老师好”,而且还在附言里说:我是喻世,加我为好友。喻世我我们班上的一名后进生,为他的调皮捣蛋我没少费脑筋。虽然对他感到头疼,但碍于面子,我还是加了他为好友。
  “老师”,你的头像是微笑的,你笑起来好帅噢。
  小家小家伙一上来就耍贫嘴。既然你这么热情健谈,我何不借此机会尝试一下,说说我在学校时没有对他说透的话呢?于是我立即回答:
  “谢谢你。你的好又多吗?”
  “多着呢!有时候我都忙不过来。”
  “有自己班的吗?”
  “有。不过他们不知道是我,如果知道是我的话,他们就会不理我了。”
  “怎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平时脾气不好,把大家都得罪光了。”
  “你这样偷偷摸摸地和班上的同学聊天,不觉得累吗?”
  “我也不想这样,但没有办法呀。老师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让我想想——办法倒是有,但是……”
  “老师你快说,我听你的。”
  “你不是说老师笑起来很帅吗?你有没有这样对同学们笑过?”
  “我对同学笑过。但都是捉弄他们以后觉得很开心才哭的。”
  “那叫嘲笑。有人这样笑过你吗?”
  “有哇。”
  “那你心里感觉如何?”
  “很气愤,想揍他。”
  “结果呢?”
  “结果大家都不和我玩了。只剩下王小兵有时候和我说说话。”
  “可即便是最后的一个朋友,你在上用还动手打过他。”
  “我很后悔。”字幕后是一个悔恨的头像。
  “后悔就改呀,明天你试着对他友好地笑一笑,你们还可以成为好朋友的。”
  “我不会,我怕他又以为我在嘲笑他。”
  “那倒是,主要是你平时那样笑惯了。只有发自内心的笑,才让人觉得很美、觉得帅。试试看吧。”
  “好的。”……
  这是我第一次在网上聊天,而且还聊了这么久,这么心平气和,也许是他提到了我的微笑吧。说实话,以前我只是找这个学生一本正经的训过话,这样轻松的对话还真实第一次。
  后来,我和他常在网上聊聊,不时地给他一些建议和鼓励。接下来,我发现这个学生真的有了改变,比较守纪律了,朋友多了,学习成绩也渐渐的有了起色。
  我喜出望外,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网友,开辟一个全新的交流空间。
  网上聊天,使用网络昵称,免除了多于的客气,推心置腹的聊天代替了严肃认真的训话。这样既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消除了两代人的感情隔阂。
  网络的虚拟性使学生不用害怕老师异样的目光、严肃的表情。所以敢于讲出当面不敢讲的心里话。于是师生间可以倾心交流。便于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业情况,并用朋友谈心的形式给予引导。在QQ聊天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学习有惰性。有的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容易丧失信心与勇气。若不是网上交流,在繁忙的教学中我还注意不到这些问题。于是我不失时机地从网络发一些中外励志故事给他们阅读,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能及时、适当地给予具体的指导与帮助。
  平时,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孤立的,很难互动。我用QQ加了一些学生家长做网友,使得我和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更加通畅自由。许多需要三方面对话来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就得到了及时的沟通与处理。
  如今,我和我的学生们既是师生,又是可以畅所欲言的朋友。彼此心照不宣。共同拥有许多小小的开心秘密。由于在网上我将自己置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监督之下,不知不觉中,我对自己在课堂內外的言行举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得当网络聊天QQ刚兴起时,一些教师视为洪水猛兽,强力禁止学生上网聊天。殊不知科技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是人如何去把握。对学生有利还是有害。全凭当教师、当家长的如何去因势利导。
  
  本栏责任编辑 孙建平
其他文献
1.评价确切,指明努力方向。教师在评价作文时,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做到客观,不随意拔高要求,更不求全找缺点。评语要写得具体明确,要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有所觉醒和收获。比如,教师发现学生的习作中心不明确时,不能只写“中心不明”四个字,而应具体指出抓不住中心的来源,该怎样避免,再写清具体的改正方法。  2.充满情感,沟通心灵。作文评语要以情去
期刊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教学内容和课堂模式入手进行改革。  1.加深解读难度,加大教学中的信息量。把课文的解读在思想认识层面上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具体做法就是增加问题的难度,扩大思考的广度,针对
期刊
教育,不能忽视细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教育时曾说:“具体具体再具体,细节细节再细节。”只有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善待细节,我们才能将教育做到极致。读完李希贵的《学生第二》,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善于从细节处做教育、搞管理。      一、对学生的细节  1.错开放学时间。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初中,在校学生有1500多名。全校一放学就人如潮涌,学生安全存在隐患。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便作出一项规定
期刊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  [导入设计]  1 教师展示三杯饮料(雪碧、白醋和热水),请三位学生上台看谁能准确喝到雪碧。(有的学生准确地喝到雪碧,有的学生喝错了。)  2 教师简单采访。请问你喝到什么?你为什么喝对(错)了?(喝对的学生回答:准确喝到雪碧是因为注意观察,雪碧是有小泡泡,如果是热水,热水杯壁上就会有雾,而醋会散发酸味。喝错的学生回答,
期刊
在草长莺飞的阳春四月,永丰县教育局召开的全县学“洋思”经验现场交流会在远离县城的古县中学举行。当天。这所群山环抱、往日宁静的农村初级中学顿时热闹起来,校园里到处充满了欢歌笑语。来自全县各中小学的校长、教务主任、骨干教师300多人云集这里,学习、交流古县中学“学洋思模式,创古中特色”的办学经验。  曾几何时。新课改令不少学校和教师无所适从,似乎一夜醒来惊呼当前的书越来越难教了。在总结教学质量上不去的
期刊
条理不清是学生作文的一大通病。文章不是字词句的随意堆砌,而应按照一定的章法排列,文章要做到条理清楚,就得注意它的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这就牵连到学生本身思路的清晰。如何让学生写出条理清晰、中心明确的文章釆呢?我除了制订循序渐进的“技法”训练外,还从片段训练人手,整理学生思路。  我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一个段落,都只有一个中心,所有的材料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写。即中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期刊
预设与生成只有完美统一于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时,课堂才会和谐地发展;也正是缘于这种和谐,课堂才会“灵动”起来。那么,怎样让预设与生成完完美统一?我们应该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平衡点”。以下从关注学生、研读文本,对话与个性化体验等方面,谈谈我们对“平衡点”的理解以及相关策略。    一、在对学生的关注中寻找平衡点——不是“应对”,而是“投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
期刊
一、以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对话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强调“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层次会不二样;与文本之间也必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距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有当学生与文本产生了某种碰撞;文本才会展示出无限丰富的意蕴,学生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而教学问题的设计则是沟通两者的桥梁,能使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后:神思畅达,从而觉得有话可说。  如教学《
期刊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不持久,思维能力薄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其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1 重视手脑并用,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有计划地多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和练习等活动,使他们用不同的感官接受信息,再
期刊
昨天,学习了第六课《峨眉道上》,要求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今天课前5分钟检查背诵。我想象着只要我一宣布背诵开始,学生们的一双双小手便会举得老高,期待着我点名背诵。然后在我的点评、表扬下。是一张张自豪和喜悦的笑脸。  但实际情况却让我吃惊,当我说“谁来背一背”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竟然没有一名学生举手,包括语文课代表源源。这可是我从教7年来从没遇到的现象呀!  怎么可能?为了掌握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我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