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有别无别?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che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禅一体”或实有一说,只是从来未见。是否本来即是一道偈语,而没有更多的铺陈?如那段“吃茶去”的公案。分明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完全省却了参悟的过程,呈现出来的寥寥数语,不带任何阐释。有缘自得欢喜,无缘权听热闹。吃茶的还去吃茶,参禅的还去参禅,并不担心错会了此中禅机。至弄得茶不是茶,禅也不是禅。如此茶禅一体,吃茶便是悟禅。悟禅比如吃茶,其中况味,当然只有吃茶与悟禅者能够自品心得。只是因了禅的向来无状,世间万物又有什么不能够与其合作一体?何以偏偏就独看中了茶?这或许从“五祖传六祖。六祖永不传”的制度创新里可以窥得其中妙谛。当初,弘忍选慧能而不选神秀传其衣钵,足见弘忍于禅宗已自有其法度之外的革命性理解。这就是禅宗后来的所谓“人人皆可传法”的普世情怀。而这,谁料竟不期然契合了茶的不分门第无视贵贱的草根气质。使禅与茶的精神得以在最本质的价值理念上获得了贯通。
  人人皆可传法当源于人人皆有禅性。自觉或不自觉是其两种境界的自然表现。前者或如神秀。后者或如慧能。由不自觉而自觉,是缘分的开始;由自觉而不自觉,是禅性的开悟。家有客来,见山寒暄,一杯清茶。话题随即展开,这茶便在自觉与不自觉间由生而稔地修明其道。茶的自觉。始于结缘的最初试探;茶的不自觉,是君子之交的默契表达。禅悟透时。无禅;茶吃淡时。无味。无禅乃是至禅,无味乃是至味。如此。打坐时可以有禅,不打坐时亦有禅在;比如茶道故事,程序可以在有无两端展开。有程序工夫是茶。无程序工夫也是茶。一句“吃茶去”,道尽禅茶玄机,聆听者会意了吃茶。不会意也照样吃茶。只要一味吃茶,便得茶在禅中,禅在茶里。
  慧能得法于湖北黄梅东山寺,该寺以“农禅双修”见称,有自制茶叶日“茶佛一味”,算是东山寺的品牌。我不知道这“茶佛一味”是否源于“茶禅一体”,想来必有关系。以“一味”贯通茶佛,无异贯通僧俗两界,这茶便因此可以入世而且入市。如此创意实是大妙。且深得禅宗要义。想必乃得益于六祖慧能“无物”与“无状”的顿悟,如佛之闻香而可以跳墙,那么以茶作介质的佛性又何而不能俗化至凡人皆可以接受的境界?
  再以慧能的“无物”看茶。茶的实在性乍闻即成悖论,但细想禅的或无或空。与茶的清净中和,所宜示的皆非物自在的有还是没有、空抑或非空,而是心无挂碍的明净清爽,既可以通过参禅修其正心。亦可以借得茶道达其真性。故此中无论禅茶,皆属意于精神负载的能够放下,是心炅与尘劳所缔结的一段因果缘。这样,茶便得以其之有,而证禅之所谓无,使有无相生于禅境或者茶道。悟得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至于物的实在与否,便也于参悟中化解于无形。
  “茶禅一体”也好“茶佛一味”也好,说白了,不过是借茶参禅以证佛性。茶的无所不在与吃茶的因缘随意,与其说是茶道形式的修明白证,不如说是禅宗会通茶性之后的佛性解读,并且是禅宗对佛的一种中国式解读。条条大路通长安“教有别传,不立文字”。此间首先应当确认的是。禅宗由于通过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的革命性发展,打破了陈规,解放了自己。因而使佛缘所结有了更广大的天地空间。这样,禅与茶的邂逅结缘,乃至所谓“茶禅一体”,便为水到渠成的当然因果。如此,吃茶去,这茶便既是茶而又非茶;是有分别。又没有分别。有分别,在是否能够明心见性;无分别,在立地原本皆可以成佛。谓予不信?吃茶去。
其他文献
小镇地处南北交界。粉墙黛瓦,小巷深深。四围远山如眉,淡淡蹙起,把它拢在其间。镇子里,五水环绕,白白亮亮,日里夜里地流,流出一种婉约,流出一种杏花春雨江南的韵味。  小镇由于气候温润,适宜茶叶生长,因而也就成了陕鄂一带有名的茶乡。  是茶乡,又加上文化风俗所致,这儿的人特爱饮茶。有客到来,不问吃饭,首先端茶,递上一杯,再散一根烟。主客之间,一边谈着,一边品着青涩的茶水,俨然一对茶道中人。  日日身处
期刊
春寒料峭,与桑吉师父喝茶,有幸品尝到一道二十年的藏茶,其茶香至今仍徘徊脑中。  屋外风寒,而室内却暖意洋洋。师父知道我们来,事先准备了茶具和沸水。师父很慈祥地对我们笑笑:“今天喝藏茶吧。”之前只是听说藏茶之名。并没有好好品味一番,此次又是有一定年份的老茶。一下子我就来了精神。等师父一打开茶包,一股幽幽的茶香迎面而来,我深呼吸一下,顿觉精神为之一爽。  很久以前便知道藏茶是世界茶诞生地雅安独有的品类
期刊
老壶发人幽思,也常常惹人遐想。二十多年前,陪台湾“壶痴”朋友,去宜兴买紫砂壶。其间,我去拜访壶艺名家、老朋友章静,因久别,晤谈甚洽,依依惜别时,他送我“红色”紫砂小壶一把。台湾朋友买过紫砂壶。就地和我分手。  老朋友章静送我的“红色”小壶,很让台湾朋友“眼馋”,回台的最初几年。一直在来信、来电中提及,让我加惠转让与他。因是朋友送我的物品,怎能易人?被我婉拒。后来。已是著名宜兴壶艺名家的章静,冬遭煤
期刊
上个世纪末丙子年的夏秋之交,我与挚友缪君,慕名考访于素称武夷八大雄关之一的古桐木关。桐木关位于闽省最北端,地处武夷山脉的断裂垭口。距离海平面高度约有1100米。桐木关自古就是闽赣古道中的交通咽喉,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时至今日,仍有公路贯穿于其间,仍然扮演着来往于闽赣交通要道的角色。  时值好天气,我和缪君来到慕名已久的桐木关,站立于关头之上,极目放眼,但见苍岭连绵,悠远起伏,碧浪卷青云;林木森森,
期刊
听闻南京琴人清音居主人携琴在并,欣然跟随我的古琴老师与另两位书画界朋友共同前去拜会。以琴会友,特择一茶楼之二层包厢,在这净室高堂,清风明月之夜,五人坐定,室有兰草,心不外驰,听琴品茗。  第一眼看到那把仲尼式仿古断纹琴,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与今生梦中的琴相似,还是前世曾在仲尼式古琴上弹琴复长啸?琴静静地置身于红木桌上,琴身厚重丰润,线条简洁流畅,精致的断纹如时光似水流逝。又如从容淡泊中历久
期刊
2008年2月20日,恰逢福建省茶叶学会成立50周年,台湾茶协会理事长,圣轮法师与笔者在福州元泰红茶屋,品台湾与福建的红茶,畅谈茶文化,其间畅谈他对茶与禅的理解。与大师的交谈,仿佛是一次借茶与禅交汇的洗礼,让我在浓郁的茶香中,感受出茶禅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将圣轮法师语言中的点点滴滴渗透进日后的饮茶岁月里。    走进大师的农禅法门    圣轮法师遍习禅净密各法,领略诸法妙理,开山住持了台湾佛法山寺、
期刊
老家人喜欢吃茶。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吃。  中国的茶道,一直有“喝茶”与“吃茶”之说。虽然两种说法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根本的区别,但故乡人还是喜欢“吃茶”一说。大约楼台歌榭,酒肆书廊,红尘市井,讲的都是“喝茶”;只有在野村夫,寻常阡陌。说的才是“吃茶”。“喝茶”得有氛围,得有音响。得有特定的场所;而“吃茶”则大为不同,瓜田李下,田间地头,都可以是“吃茶”的地方。杯壶碗盏,缸罐瓶瓮,都可以是泡茶的家
期刊
在古代。女孩子是不可以随便吃别人家茶的。《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曾取笑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虽然是句玩笑话,却也说明了个中道理。设想一下,倘若吃了别人家的茶,就要给人,家做“媳妇”,这可如何是好?不禁莞尔。  师父从长安给我邮了茶来。拆开箱子。取出茶品,看到还有师父亲手做的合香,一把刻着“一勺”的葫芦水瓢。很是喜欢。一支沉香木是师父刀刻的:佛心。远一点看像一尊佛
期刊
喝茶的人大多有蹭茶的经历,有的人怕这个“蹭”字不好听,就说“试茶”;也有的人干脆说“骗茶喝”。免得你不明白他是干什么的。不管哪一种说法,讲的是同样一个事:喝不花钱的茶。  这个不花钱喝的茶,区别于那种“礼品茶”和“马屁茶”。“礼品茶”基本属于包装盒概念,印刷上个什么图案,标上个什么供品之类的鬼话,然后把东西装进去就成了。至于这个东西是不是那个供品。有没有那个级别,甚至是不是那个品种,统统不知道。因
期刊
收藏和把玩古茶具,是我热心于中华茶文化的重要动源之一。从小的时候起,我不但开始得到茶的恩惠。品尝到了茶的美妙,而且。通过二十多年的苦苦寻觅,还有幸收藏到数十件古茶具。在所拥有的古茶具中,尤其是那些宋代建窑出产的兔毫盏,始终给了我魔力般的诱惑。于是。我沿着其魔力的指引,去找寻着那些已经久远的,与茶和茶事有关的陈年旧事。  每常把玩和研究这些珍贵的兔毫盏,透过这些已经跨越千年时空的古老茶具,我似乎亲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