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干净的岛国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rs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日本,许多中国人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说恨你也不尽然。秦砖汉瓦、唐风宋韵,漂洋过海浸染了整个日本文化,日本人的根在中国,日本就像一个从中国分家出去的孩子;倭寇侵扰,甲午风云、卢沟晓月,数百年来历史上结下的仇雠,远不止一次,想赖都赖不掉;林林总总制作精良的日货,早已渗透进当今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想抵制也抵制不住……于是,仅在中国人内部,几乎从来就不乏仇日、憎日、反日的,也更有亲日、爱日、哈日的,甚至在某一个中国人的身上,如黄遵宪、梁启超,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也经常交织、扭结在一起。
  2015年底,我应邀到日本讲学之余,从南到北先后考察和游览了福冈市、北九州市(小仓区、门司区),山口县的下关市、萩市,最后一站是东京。尽管时间很短,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却了解到了一个远非坐在家里想象中的日本。感触颇多,于耳目,于心魂,皆有不小震撼。
  没有异味的卫生间
  厕所的干净程度,往往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一个女人,干不干净、整不整洁,别看她的脸蛋,而要看她的卫生间。
  飞机降落福冈机场,一下飞机还没顾得上通关,我就带着一种好奇心,试探性地上了一趟日本洗手间。果然,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没有一点异味,更不用说臭味了,也无水迹,更无痰迹。在德国、法国,在美国和加拿大,我都亲眼看见过,只要成批的中国游客去过的公共洗手间,瞬间就变脏变臭,走不进人,以至于一些西方国家不得不贴出中文提示:“请上前一步”“文明如厕”等。作为国人,这一点说起来真是害臊不已。至于国内的许多公共厕所、卫生间,更不敢恭维。
  我在北九州、东京所下榻的宾馆,都不是什么豪华大酒店,而属于那种经济型的小酒店,空间安排得非常紧凑,虽然面积不大,但很精致,很温馨,十分干净。房间、卫生间都很小。房间里就是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桌子上可以放一台小电视机,从门口进房间的过道是很窄的那种。
  而卫生间里就是一个浴缸,一个洗脸盆,浴缸跟洗脸盆合用一个冷热水龙头。浴缸显得很深,适合日本人泡澡的习惯,沿口肯定高于膝盖,给人一种特别安全的感觉,你就放心洗澡,绝对不会跌倒的,水也不会溅出来。花洒流水细而密,既不会浪费水,冲在身上也很舒服。果真是“细节决定成败”啊!
  一位中国留学生住在日本人家里,她说,他们家卫生间里都不允许出现水滴、头发。她每次洗过澡后,都得认真擦台盆、浴缸,跪在地上捡头发,一丝不苟,一点都不敢马虎。
  日本的马桶盖都是电子化的,相当普及,从南到北的卫生间几乎都用了这种标准配置。位于福冈的日本东陶机械株式会社上世纪80年代研制的电子马桶盖让人不禁感叹如厕后的清洁还真是一种享受。低端一点的具有“后侧洗净”“前侧洗净”(女士专用)、“强度调节”三种功能。稍微高档一点的则加上“垫圈加热”、“除臭模式”功能。有一些商场还有更高级的智慧马桶,操作面板上竟然有38个按钮,一个个按过去也得半个小时。专为儿童、月事妇女准备的马桶圈还有许多你想不到的功能。
  日本女子如厕平均冲水次数在2.5次,第一次是为了掩盖嘘嘘的声音,完全属于浪费水流。为此,东陶公司在1988年专门研制出一种叫“音姬”的终极神器,合上马桶盖就能放出美妙的音乐来,以免女士“天籁外泄”。
  没法扔的垃圾
  走在我们国内许多城市的大街上,当你闻到一股臭味的时候基本就可以判断前方哪里应该有垃圾箱了。
  垃圾箱越脏,倒垃圾的人就越不愿意接近,垃圾散乱的范围面积也就越大。
  日本的垃圾桶很干净,有许多都是透明的,你可以看到里面装的是什么。北九州、东京、福冈街头的警察、义工时常趴在垃圾桶上写文书什么的。
  在日本扔垃圾是十分有讲究的,还得动动脑筋,分类很细,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可燃的,不可燃的;玻璃的,厨余的……许多中国人到日本生活、学习,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会扔垃圾。在日本丢垃圾的教育早在幼儿园就开始了。推行垃圾分类的制度,日本政府用了12年的时间,上升到改造国民性的高度,因而成为世界上资源再利用程度最好的国家。许多垃圾回收点写着这样的标语:“混装是废物、分类是资源。”
  初次来日本,因为不懂垃圾分类的方法,感觉许多地方,包括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内,都找不到垃圾箱,极不方便。在山口县的荻市,我喝完一听柚子茶,空的易拉罐实在找不到地方扔,不知道怎么处理,上洗手间的时候就随手放在洗手池的台盆边上,以为总会有保洁员来收的。同上洗手间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朋友出来时则悄悄地把那个易拉罐给带出了,而且他拿着易拉罐的右手是背在身后面的,生怕被我看到而不好意思。这让我不由得一阵羞愧。后来发现,他们每个自动售货机旁都有专门回收瓶罐的垃圾桶。
  在东京浅草寺,我喝完了两听热饮,空瓶实在找不到垃圾桶,问街边的警察,也说周围没有垃圾桶,就只有放在自己的包里,一直背到晚上回宾馆才放进垃圾桶。听中国留学生说,很多日本人去郊外公园野餐、烧烤、观赏什么的,都自备了各种垃圾袋,把垃圾、餐余都带回家才丢掉,绝不会发生一片狼藉的场面。
  吐不满的“李鸿章痰盂”
  12月1日上午,我到门司对面的下关春帆楼旁,参观了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地,现存“日清讲和纪念馆”。梁启超说,这是中国人的“伤心地”,大清国割掉了台湾,还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马关条约”在日本方面一向称为“日清下关条约”。当年日方签字代表是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参加谈判的还有中方的钦差全权大臣、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头等参赞官马建中,日方的全权办理大臣陆奥宗光。
  谈判桌的四角,放着四个圆柱形的青蓝瓷器,高约50公分,直径大概足足有40公分。游客都不知道这玩意什么用途,有人还以为是用来存放礼品的呢。据介绍,那是专门为李鸿章放的痰盂。李鸿章这个人喜欢到处吐痰,日本方面就为他专门准备了痰盂,但又觉得只为他放一个,很丑,似乎在嘲弄他,于是就四个角各放一个吧。   我在日本六天,从南到北,内内外外,没看到一个人随地吐痰,也没看到一处痰迹。难道日本人就不吐痰吗?非也。日本人也要吐痰的,但按照他们的习惯,都用手帕或纸巾包起来,带回家再洗或再扔。而问题的另一面则是,有痰也是健康的原因。日本国民的健康水平提高了,呼吸道炎症的概率就低,这样,喉咙里淤痰的可能性也就当然大大减少了。
  印象日本人
  1、精干。在日本,你看到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基本上都不胖,那是身材精瘦。而精干是指一种简捷、干练、有力的做事风格和精神状态。人一胖就臃肿,一臃肿就懒得做事,懒得活动。这是规律,不关乎道德品格。日本人在跟你说话的时候,眼睛都对准你,一定不会心不在焉,也不会语焉不详,更不会旁及他人或他事。回答你的问题,都能够触及要害,不会游移跑题,不会拖泥带水而漫无边际胡扯一通。中国人在日本时间长了,也被他们同化了,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学者、留学生,他们居住日本都在15年以上,所以看上去也都如日本人那般干练、清爽。
  2、精致。产自日本的工业品、生活用品都非常讲究,体积无论大小,做工都相当细致,一点都不马虎。粗糙,绝对不是日本产品的风格。同样做汽车,也许日本人的动力系统、钢结构不如德国、美国,但日本车的内饰、可操控性无疑是最好的。精工表的准确度丝毫不比瑞士表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2007年我在国内市场上买的一个松下剃须刀,竟然用了8年,至今还在“服役”。在日本六天,我用过的水龙头为什么都不溅水呢?洗澡时的水温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中国人为什么不远千里要跑到日本去抢购他们的电饭煲、马桶盖?这都是有原因的。
  3、神足。从南到北,我看到的日本人在大街上,走路都跟一阵风似的。没看到一个懒散在街头的人,即便有人在街角站着抽烟,也表情严肃、凝重。日本人连他们休息的样子也没有放松到哪里去,似乎都能够呈现出一种内在化了的风格和品位,让你不敢轻易藐视和低估。商店里的营业员、饭店里的服务员都是带着满腔的热情上班的。明治维新已过去140多年,今天整个日本的民族精神虽然不再亢奋、高昂,但还仍保持着一种向上、有力、富有朝气的状态。
  4、有型。因为饮食结构健康、合理,日本男人长得都比较有线条,没有胖得变形。高仓健的脸就是一张标准的国脸,久居日本的许多中国人,远远望去就有高仓健的那种冷酷。在日本,即使是上了年纪的人,脸上也有棱有角,轮廓分明,秩序井然;头发尽管少了点、白了点,但仍然一丝不苟,没有一点头屑。
  日本人的酷,不是装出来的。还记得那首《北国之春》的歌吗?里面有一句歌词是“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在北九州大学校园里,在大街上,在地铁里,在餐厅里,无论哪里,我一次也没有看到哪个男人高声喧哗、口若悬河。在日本,沉默是金。
  5、敬业。说起日本人的敬业精神,真让人颇多赞叹。在日本的商场、餐厅、酒店,我们在每一个服务员面前,几乎都能找到“做上帝”的感觉。日本六天,我看到的情况是,几乎每个人做事都很认真,每个人都在用心做事,应付、马虎、敷衍的那种人暂时还没遇到。有板有眼,比较靠谱,这是日本人留给我的深刻印象。我到北九州大学,研究支持课负责教学科研的秘书境裕子小姐早已把相关档案、讲师谢礼、旅程费用准备妥当,一一交付于我,礼貌而客气。演讲之前,她与别人一起接待听众、整理会场、放置投影仪、连结PPT、提供饮料等。我演讲一小时四十分钟,她始终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后墙前,观察教室里的动静,好像一直都处于随时应急的状态。在日本城乡的饭店,遇到的每一个服务员都很认真,尽管语言不通,但他们都显得相当有耐心,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很认真,有招呼就有响应,你绝对不会感觉到他们在应付你了事。
  6、礼节。日本人很讲究礼节,见面招呼、送客出门、分手道别、谦让致谢……几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尽的礼仪规定,严谨而繁杂,就连一个最简单的寒暄,都要求投入足够的表情、用语、姿势、态度。日本人的鞠躬礼,真诚不殆,几乎已经成为日本整个民族的文明符号。而这些原先恰恰也都来自唐宋中国。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们一个个也都彬彬有礼得很,我相信他们在去日本留学之前一定不会都是这样频繁地点头、鞠躬、谦让、克己复礼。
  各位,大家一定好奇,你这么长的文字,都用来“表扬”日本了,你究竟想表达什么呢?请看下篇。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视角和方法是学术创新的两个重要条件。新视角、新方法往往会带来新问题、新结论,进一步深化或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赵沛霖先生《郭璞诗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对东晋诗人郭璞及其诗赋作品进行了全面地深度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其研究的创新主要得益于独特的神仙道教视角和从局部性具体问题入手展开研究的方法。  全新的觀点  关于郭璞《游仙诗》的主题是研究史上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难题,作者提出了一个全
郭沫若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郭沫若的文化系统中有着若干世界性的元素。在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中,吸纳融合了西方近现代重要的文艺理论思想,他借助于浪漫主义、泛神论等创作理念,抒写出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白话新诗,将凤凰涅槃的青春精神传遍了现代中国;在郭沫若的翻译作品中,他凭借对世界文学和文化熟稔,进行了创造性的译介,将浮士德、维特等世界经典文学形象介绍给渴求新知的国人,以此实现文化复兴的愿景;在郭沫若的海外
佛教义理广博庞杂,在世界宗教史上构建了独树一帜的教义体系。然而综观其经律论三藏,旨归却非常明显,即解决人世间的生存方式和安身立命的问题。佛教命运观念的表达,既有通过抽象义理层层推衍的佛理内容,更有通过大量故事晓喻世人的方便法门。以通俗的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向世人传达命运观念,是佛教说法喻世的惯常用法,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相关文字。在佛经中则有《贤愚经》《百喻经》《杂譬喻经》《杂宝藏经》《撰集百缘经》《瑞
如果不是电影《绝杀慕尼黑》,奥林匹克史上这场波澜壮阔的篮球决赛恐怕会被忘却。但好的艺术作品就是要告诉人们:创造历史的人,历史就会铭记。  不服!骄横霸道的美国男篮肯定不服。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从1972年绝杀慕尼黑开始,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男篮又再次绝杀美国男篮。美国篮球输不起啊,故而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逼出了美国男篮的“王炸”——NBA职业选手组队参赛,让迈克尔·乔丹加盟的“梦之队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和姊妹篇《方大曾:遗落与重拾》先后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这是在长期寻找方大曾的旅程中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六十万字重拾岁月遗珍,五百幅图再现英雄风华,眼前的一字一句,一图一景,是用脚步行走出来的,是用日月编织出来的,是用悲喜浇灌出来的,各种甘苦我心自知,高兴且不必多说。  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以小方为笔名的方大曾活跃于中国新闻界与摄影界,他是中外新闻学社的重要成员,与范长江、徐盈
上元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春节序列节日的最后一个,过完了“十五”,“年”才能算是过完了。但这“最后一个”却是最热闹的,如果新年是一台精彩的晚会,那上元就是高潮迭起的节目展演中最后的那个大轴。美国汉学家蒲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谈到奇书《金瓶梅》时说:“小说的骨架相当引人注目地镶嵌在年复一年的惯例性节日庆典的框架里。”和诗歌相比,小说的篇幅和叙述方式更适宜记述节日,一方面为情节的展开规
上世纪80年代初,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出版,引起学术、思想乃至文化界高度重视。这套丛书见证了百多年前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对于开展近代思想史、文化史、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史研究,意义和价值巨大。因其对思想解放起了推动作用,这套丛书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最大的丛书之一,毫无疑问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在文化出版界的体现和标志。时隔三十多年,《走向世界丛书》续编问世,汇集了65种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
今年4 月,是本报《博览群书》杂志出版第400 期。王蒙、徐光春、詹福瑞、傅谨、马勇、赵勇、钱振文等前辈大家或当代名家都发来情真意切的作品,不少名家和知识界朋友积极参与《博览群书》主办的“寻找400 位400 字美文高手”和“寻找400 位悦读书画家”活动。一篇篇深情的文字,一幅幅动人的作品,让《博览群书》同人和所有光明人深受感动和教益。在此,请允许我向所有支持《博览群书》的领导和朋友表达由衷的感
留心处处皆学问。正史野史,小说笔记,诗词歌赋,“八百里”字样,随处可见。初不以为意,见得多了,也就稍加留意,却发现其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八百里”作为一个数量词,通常指距离,如《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写到“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然而,仅笔者所知,大致上至少还有以下几种意思。  其一,指速度,形容人、动物速度快,或者事情紧急。《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借吴用之口说戴宗“有道术,一日能行八百里,人都唤他做
儿子还小的时候,我每年都写一篇《新春寄语》,为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给儿子,也给自己。转眼间儿子大了,像小鸟一样扑棱扑棱地飞了,而我自己也是人生过半了,总结也写大了,自觉不觉地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盘点。倒不是刻意想把过去的一切都弄明白,只是,不眠之夜,总是与过去的一切不期而遇。青春,爱情,事业上的得失,等等等等,就像电影镜头一样闪过,瞬间擦亮在生存的夹缝里日益暗淡的记忆。我喜欢这种感觉,与过去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