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和姊妹篇《方大曾:遗落与重拾》先后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这是在长期寻找方大曾的旅程中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六十万字重拾岁月遗珍,五百幅图再现英雄风华,眼前的一字一句,一图一景,是用脚步行走出来的,是用日月编织出来的,是用悲喜浇灌出来的,各种甘苦我心自知,高兴且不必多说。
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以小方为笔名的方大曾活跃于中国新闻界与摄影界,他是中外新闻学社的重要成员,与范长江、徐盈等人同负盛名。关注民生和时局,他以笔和相机为武器,投身爱国救亡运动,深入报道了“绥远抗战”。“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第一时间赶赴前线,拍摄了大量来自战地的珍贵照片,《我们为自卫而抗战》《为国捐躯》《抗战图存》等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中西方媒体广泛使用,鼓舞了士气和斗志。他在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中预言“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发出了《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后,杳无音信。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我知道了方大曾,此后即展开了漫长的寻找之旅。先期采访,我一个人或火车或汽车或步行,往复行程数千公里,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到蠡县,去史志办、博物馆、报社查询资料,了解情况,曾被当做假记者,也曾被拒之门外。
由于方大曾失踪的时候只有25岁,尽管他在当时已经闻名长城内外,但是彗星一般的耀亮和迅失,使他在《中国摄影史》中,不仅没有独立的篇章,而且也没有完整的生平,关于他的描述加起来不足一百字,而在《中国新闻史》中更是難觅其踪。
作为纪录片工作者,我在长时间的寻找中,通过史料发掘和实地寻访,努力去还原一个真实的、热爱和平与自由的生命,这个年轻人用生活做背景,用生命做胶片,为我们真实纪录了当年国难当头的中国大地。如果说,最初的寻找完全是出于对人物的兴趣和探求未知的欲望,过程中,随着了解的深入,不知不觉变成了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纪录片《寻找方大曾》播出后,十多年来,方大曾是我放不下的心事,这份情感,如同酿酒,时间越久越陈越醇,在不知不觉中,我渐渐成了他的“家人”,对于亲人的找寻,难道还需要有什么世俗的动机吗?我的回答是,无怨无求!
小方的生命轮廓是破碎的,遗存的作品是散碎的,再加上我的业余时间是零碎的,这三重碎片摆在面前,所以,连缀方大曾的生命样貌,重现精神华彩的这一梦想是困难的。
从小方家人留下的遗物遗照入手,结合史料发掘和实地寻访,以及他的朋友圈、师友圈、战友圈的梳理,近几年,我先后出版了《方大曾:消失与重现》《解读方大曾》《方大曾:遗落与重拾》等专著,失踪了80多年的方大曾,终于进入了当代人的视野,被公众所知晓。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说,“这是对中国新闻事业史人物研究和中国战地新闻摄影史研究的一大贡献。”著名军事专家周小宁评价,“对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填补了学术空白,而且对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伸张正义和牺牲奉献精神,具有极为宝贵的社会价值。”
寻找方大曾是一次关乎历史追问的行动,也是由媒体人通过影像表达,进行的一次关于历史责任的书写,对我而言,更是一次家国情怀的洗礼和追问初心的自省。
方大曾不应该被历史和时代遗忘,至少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挽回那缕若隐若现的荣光,让他永留人间,使正义、良知、家国情怀长久流淌在民族精神的主动脉。
方大曾不应该被民族和后辈遗忘,至少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拨开那些若有若无的尘埃,让他泽披来者,使担当、勇敢、崇高理想永远行走在民族复兴的主航道。
我想,只有后辈坚持在同行的路上,小方的精神才能永不消失!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记者。)
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以小方为笔名的方大曾活跃于中国新闻界与摄影界,他是中外新闻学社的重要成员,与范长江、徐盈等人同负盛名。关注民生和时局,他以笔和相机为武器,投身爱国救亡运动,深入报道了“绥远抗战”。“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第一时间赶赴前线,拍摄了大量来自战地的珍贵照片,《我们为自卫而抗战》《为国捐躯》《抗战图存》等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中西方媒体广泛使用,鼓舞了士气和斗志。他在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中预言“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发出了《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后,杳无音信。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我知道了方大曾,此后即展开了漫长的寻找之旅。先期采访,我一个人或火车或汽车或步行,往复行程数千公里,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到蠡县,去史志办、博物馆、报社查询资料,了解情况,曾被当做假记者,也曾被拒之门外。
由于方大曾失踪的时候只有25岁,尽管他在当时已经闻名长城内外,但是彗星一般的耀亮和迅失,使他在《中国摄影史》中,不仅没有独立的篇章,而且也没有完整的生平,关于他的描述加起来不足一百字,而在《中国新闻史》中更是難觅其踪。
作为纪录片工作者,我在长时间的寻找中,通过史料发掘和实地寻访,努力去还原一个真实的、热爱和平与自由的生命,这个年轻人用生活做背景,用生命做胶片,为我们真实纪录了当年国难当头的中国大地。如果说,最初的寻找完全是出于对人物的兴趣和探求未知的欲望,过程中,随着了解的深入,不知不觉变成了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纪录片《寻找方大曾》播出后,十多年来,方大曾是我放不下的心事,这份情感,如同酿酒,时间越久越陈越醇,在不知不觉中,我渐渐成了他的“家人”,对于亲人的找寻,难道还需要有什么世俗的动机吗?我的回答是,无怨无求!
小方的生命轮廓是破碎的,遗存的作品是散碎的,再加上我的业余时间是零碎的,这三重碎片摆在面前,所以,连缀方大曾的生命样貌,重现精神华彩的这一梦想是困难的。
从小方家人留下的遗物遗照入手,结合史料发掘和实地寻访,以及他的朋友圈、师友圈、战友圈的梳理,近几年,我先后出版了《方大曾:消失与重现》《解读方大曾》《方大曾:遗落与重拾》等专著,失踪了80多年的方大曾,终于进入了当代人的视野,被公众所知晓。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说,“这是对中国新闻事业史人物研究和中国战地新闻摄影史研究的一大贡献。”著名军事专家周小宁评价,“对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填补了学术空白,而且对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伸张正义和牺牲奉献精神,具有极为宝贵的社会价值。”
寻找方大曾是一次关乎历史追问的行动,也是由媒体人通过影像表达,进行的一次关于历史责任的书写,对我而言,更是一次家国情怀的洗礼和追问初心的自省。
方大曾不应该被历史和时代遗忘,至少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挽回那缕若隐若现的荣光,让他永留人间,使正义、良知、家国情怀长久流淌在民族精神的主动脉。
方大曾不应该被民族和后辈遗忘,至少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拨开那些若有若无的尘埃,让他泽披来者,使担当、勇敢、崇高理想永远行走在民族复兴的主航道。
我想,只有后辈坚持在同行的路上,小方的精神才能永不消失!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