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客观与不安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itrily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设想的文学批评,至少包括三个共存的层面。
  批评家必须首先是走私犯、说谎家和催眠师。他以客观的包装盒来走私主观的价值判断。他“骗”读者说,这“才”是作家想表达的东西。他又去“催眠”作家说,你“其实”不懂你自己,你“其实”想写的是这样这样的东西。他把自己的见解塞进原文,险恶又扫兴。显而易见,或许是因为对西方批评理论浸淫太久(然而又并未吃得很透)的关系,我在刚踏入文学批评这块领地时,对于新世界充满着拉斯蒂涅式的渴望。2005—2008年硕士期间在王一川先生门下研修文艺学,开始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2011—2012年到哈佛东亚系访学,访美期间,按顺序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读到笛卡儿、洛克、休谟、康德这些早期现代哲学,又参加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张正平(Briankle Chang)先生的深夜读书会——记得把Werner Hemarcher论本雅明的文章“Guilt History”逐句分析到凌晨一点多。我剃了板寸,荷枪实弹,站在高坡上,“巴黎,我们来斗一斗吧”。必须承认,这种成为大说谎家的冲动或者刚刚撒了一个漂亮大谎的得意,仍旧时常涌入心海,激荡澎湃,鼓噪不安。
  批评家不能仅仅满足于说出他自己。他的最大的主观必须经过时间与空间的辩证,成为永恒的客观。某些幸运的时刻,他的主观价值判断因为摒弃成见直指人心,拆除了作为“更隐蔽的主观”的社会惯习与文学规范,而晋升为貌似主观的“客观”。批评家的第二层次是盗火者。他看似走私、说谎和催眠,其实却是真理的助产士和快递员。
  2008年起我考入北京大学曹文轩老师门下,随即进入邵燕君老师主持的“北大评刊”论坛,此后扎实服役,直面文本,徒手肉搏,不许夹带理论武器入场。更糟的是还要把自己写的评论逐字念出来,承受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的拷问。现在想来,人才济济,我只能坐在暖气管上(椅子不够)承受大家的唇枪舌剑,不仅下身如坐针毡,上身更是草船借箭,腹背受敌,正面挨完背面挨——如果是动漫里,当时举起水杯喝一口,全身上下就要扑哧扑哧冒出七八根水柱。当然,偶尔几个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觉得自己真是发现真理。爽得很,请客喝酒。
  但是,真理与火焰只是一闪即灭的洞见。语言系统的局限注定了真理陈述的有限。历史还在展开,每一次批评都需要重新被审视。当你满以为自己是盗火者、助产士与快递员的时候,也许又做了另一重意义上的走私犯、说谎家与催眠师,徒劳又可笑。因此,批评的第三个层次是不安,不安于过去,不断反省和重启,清理自身在历史中的遗蜕。于是批评才能形成新一轮的辩证与进化。
  自2013年进入社科院文学所,我参加了“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读书会,随即2014—2015年被派往甘肃某个乡镇挂任副镇长,分管社会保险保障与卫生工作。跟踪拆迁、拜访黑帮、寻访神婆,当然还有开会发言、视察工作、招商引资、接待上访、应付检查、编造表格数据,等等。饮食男女,皆人伦物理。回头再看文学,“世界”像幽灵一样出现在“纯文学”文本的背后,就如同一张灵异的底片。好消息是“文学”变得立体,不幸的是,原先明确的意义受到新的话语结构的撕扯。我感到许多时刻对文学的刹那灵感,变得可疑。于是惶惶然。即使在当时当地获得了同意,我执终究还是我执。最终,我只好同步转向社会史的学习,试图建立一套复杂的关系网格与力之谱系,以便重新想象文学“生成”的现场。
  我安慰自己,这不算是全盘踢翻吧。之前的工作,包括坑蒙拐骗,在历史的大循环中也都存在自己的意义——文学批评就应该是这样:卑下而崇高,低微而神圣。
其他文献
在当代女作家中,孟晖的创作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作为达斡尔族女作家,孟晖兼有学者的身份,著有文化史研究著作及研究性随笔《中原女子服饰史稿》《维纳斯的明镜》《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画堂香事》《贵妃的红汗》《金色的皮肤》《唇间的美色》《古画里的中国生活》《花露的中国情缘》等作品。孟晖1987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夏桃》,随后发表短篇小说《苍华》《蝶影》《春纱》《有树的风景》《千里行》及中篇小说
期刊
小说集《今夜无人入眠》(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12月版)收录了青年作家斯继东从2003年至今创作的十六篇中短篇小说(《痕迹》《肉》《动物园》三篇小说除外)。其中《今夜无人入眠》(原载《收获》2009年第2期)相继被《小说选刊》和《文学教育》转载,入选了《2009 中国短篇小说年选》《2009中国年度短篇小说》《 2009 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09 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
期刊
《离乡病:现代中国的文化、疾病、以及国家改造》(Homesick:Culture,Contagion,and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于201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美国杜克大学从事中国文化研究、女性研究与影像艺术研究的罗鹏(Carlos Rojas)教授,继专著The Naked Gaze:Reflections on Chine
期刊
一  中国“新文化运动”由“新文学”发端,但“新文化运动”按自身逻辑是不能局限于文学的,必要从最初的文学运动扩张到整体文化改造。可事实上“新文化运动”几乎一直由“新文学”唱主角,因此说到“新文化运动”,总是以“新文学”为主,这就显得名实不符,看不到“新文化”其他部门的成就及其与“新文学”的内在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日益边缘化,在整体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模糊,因此最近二三十年反思“新
期刊
一  《北鸢》以巨幅的容量演绎家族记忆与历史记忆。“在文学领域,史诗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回忆本源和理解文化团体特性的一种重要的模式”①,长篇历史小说与人类记忆之间独有的亲缘关系,其实不证自明。我更关注的,是葛亮此书对于当下写作风气的意义。比如,在当下的青年写作中,存在较多的书写模式是“现代自传”,以个人日常生活的一亩三分地为框架,“他们认为自己的过去仅仅是从自己出生时才开始的。他们相信,他们有力量完全
期刊
让鲁迅弃医从文的著名“幻灯片事件”,是现代中国一段重要的集体记忆。1922年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提及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课堂“画片”上,见到替俄国人做军事侦探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头,周围是“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四年后,这一段经历在《藤野先生》中得以重述,课堂电影放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围着看的也是中国人,而“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一场“幻灯经验”是否可以作为一件明确无误的史料,鲁迅看的究
期刊
毫无疑问,这些年长篇小说创作已成为中国文坛最受人瞩目的现象。文学奖获奖作品尽管多,但普通读者记住的,恐怕还是那些获奖的长篇小说。长篇小说不仅影响大,而且产量也越来越高,高到每年超过四千部。长篇小说的作者人数也在增加,多到超过百万。长篇小说文体本身在变,体量和形态越来越多样,尤其是篇幅,越来越大,百万字、千万字的作品都已出现。如此超出想象的长篇小说发展态势,真正构成了当下中国文坛最壮观的文学景象。 
期刊
初次阅读祁媛的小说,我感到十分吃惊。一个80后的女孩,一名绘画专业出身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生,却在写作上闪烁着如此耀目的光芒。她不仅具备感知生活的特别视角与能力,还有这个年龄段作家鲜有的语言上的老道与自如。祁媛的文本症候,已完全逸出了我们通常所说的“80后创作”,诡异地透射出中年作家常见的成熟与睿智。  总有一种特殊的氛围,笼罩着我阅读祁媛小说的整个过程,不是现代都市青年所热衷的那种文艺小资情调,而
期刊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已尘埃落定,获奖作品在线上线下的销量可观,甚至还出现了断货情况。作家获奖赢得荣耀,社会热度自然会随之升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很大,相对而言,文学爱好者也比较多。大多数读者偏好阅读长篇小说,因为长篇小说是一种综合性的重文体,其内容的丰富、人物的饱满、语言的张力以及思想情感的喷发,都是其他文体所难以匹敌的。对于那些真正爱好文学、理解文学的读者而言,长篇小说也比任何一种其他文体
期刊
故乡意象、原乡书写在中国文学传统里经久不衰,恋乡、怀乡的情愫根植于人类最深处的恐惧与不安,还有对故土家园、苍茫大地的原始依恋,现代时空再一次召唤了远古的哀愁,现代文学以更为浓郁的笔墨将“怀乡”或曰“乡愁”扩充至对一种渐行远去的文化的哀悼,以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政治学、经济学,甚至是心理学,等等的视角来立体地察看乡土大地,现代人也或多或少地体会它“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参与了对人类生活的‘组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