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吉镇上的蔡氏兄弟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vi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建阳出发,沿着并不宽阔的乡间公路一直往北走,大约行驶半个小时,便来到了声名远播的水吉镇。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就位于该镇,目前旧窑遗址已经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沧桑,小镇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古朴风韵,外人很难想象它在行业内的巨大知名度。傍晚时分,袅袅的炊烟飘散在小镇的上空,一派宁静与安详。镇区的街道显得很紧凑,贯通全镇的两条相交的街道算是最宽敞的,但也仅能容得下两部车通行。全镇每户人家到镇政府的直线距离都不超过一千米。
  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镇,却藏着龙卧着虎,一件件现世的建盏精品就在这里哨然无声地烧造……
  老大,从仿古走来
  水吉镇的老街复兴路上,两座老牌坊虽历经岁月的斑驳却依然挺立,蔡家的老大蔡炳龙就住在这条老街上。虽然已经是省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蔡炳龙夫妇却极其质朴,和镇上的普通居民看不出任何的差别。听说我们要来拜访,夫妻俩已早早在门口等待了。
  一幢四层的小楼,既是蔡炳龙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除了门口挂的与门脸一样的特大门牌外,小楼与邻里一样的普通。这里说是家,其实“家”的部分已经占得很少,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建盏和建盏相关的东西,从二楼到四楼满满堆放着处于各种烧制阶段的建盏。
  二楼算是展厅,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蔡炳龙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证书的复印件。“真的证书放在柜子里收着,怕给弄脏弄皱了。”蔡炳龙憨憨地笑着说。三楼放的是建盏的半成品,四楼放着烧制建盏的两个电炉,筛土、养土和一台气炉则将楼顶放得满满当当。
  看着这些简单到近乎简陋的设备,很难想象那一件件精美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建盏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烧制完成的。“我们做这个,靠的都是几十年的经验。现在这样的条件已经算好了,以前的条件更差些。”在参观的过程中,蔡炳龙多数时间是默默地跟在我们身后,只有在我们提问时,才会简单地回答几句。
  建盏市场的火热,其实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情。而年逾50的蔡炳龙已经做建盏33年了。“应该说从我父亲那辈算起,我们这个家族就开始和建盏打交道了。父亲当年只是做些和建盏相似的黑釉大碗、水缸。在我们乡下,这样的大碗结实好用。那时家里面孩子多,做一些补贴家用。我是老大,很自然的从父亲那里学得了手艺。”坐在二楼一叠叠的建盏堆里,蔡炳龙讲着过去的故事。“我是赶上了好时候,改革开放后政策好了,我也就能放开手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些东西了。”
  改革开放,算是蔡炳龙制做建盏的分水岭。之前,他跟父亲一样,做些民用的黑釉器具,之后便一门心思地投入到了仿古建盏的烧制上。“做仿古这个事儿,也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乡下人赚的就是个手艺钱。我寻思着,做个大碗大缸,价钱太低,就想着做点值钱的东西。没想到,这一做就做了一辈子。”说话间,蔡炳龙也是一如既往的平实。
  讲到自己丈夫做仿古的手艺,蔡炳龙的爱人很为丈夫感到骄傲,拿出很多样品让我们开眼。虽然我们一行人也具备了一些鉴赏建盏的知识,但是这些仿古的建盏还是把我们完全蒙蔽住了。“老蔡做仿古的手艺绝对是没得说的。”同行的建阳市建盏协会会长韦武对蔡炳龙做了最大的肯定,“在北京稍微了解些建盏的人,对蔡氏兄弟都耳熟能详”。
  老二,新派建盏人
  老二蔡炳盛的家在小镇的主干道新华路上,其屋的形制与老大蔡炳龙的家基本一样,四层小楼,连门脸和招牌都如出一辙。见到蔡炳盛时,正有一位远方的客人拿着淘来的老建盏让他辨识真假。所有人都鸦雀无声,昏黄的灯光下,蔡炳盛拿着那盏从里到外仔细端详着,又放到耳边用手指轻敲盏沿,分析盏发出的声响。“这盏是老货,边儿崩过,是新修补的,不过修补得很好,一般人看不出来。”盏的主人一听是老货,脸上紧张的神情顿时放松了下来。
  在现在的建盏老货市场上,货真价实地买到老货已经算是幸运了,多数情况下次品、赝品充斥,不是一般爱好者能辨识的。因此,他并不赞同很多玩家不顾一切地高价追求老货精品。
  和大哥不同,弟弟蔡炳盛要健谈许多。早年,他除了和哥哥一样学做建盏外,在老建盏和其它一些古物的鉴定、经销上积累下了很多的经验。现在,蔡炳盛也已经很少涉足老建盏,一门心事花在研究新盏的烧制上。
  说到老建盏,蔡炳盛略带尴尬地笑道:“一直合不得老建盏的这个行当,当年也是生活所迫。我们这里是山区,没啥收入来源,早年靠老祖宗留下的几个建盏老窑的底儿做些营生。可老底儿总有吃空的时候,后来就想着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不能就这么没了,还得自己做。”按蔡炳盛的话说,现在就是“温故知新”的时候。研究透彻了老物件,才能更明白怎样做出更好的新物件。“让别人在水吉不仅能见到老的建盏,也能看到新的,而且是不会输给老盏的新盏。”这样的心声不是蔡炳盛一个人,而是所有致力于烧出更好建盏的水吉人共同的心声。
  随着建盏市场的升温,蔡氏兄弟收获了很高的知名度,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他们却依然保持着原本的那份质朴。虽然建盏市场在全国的很多地方已经风生水起,四处闯荡的水吉人也逐渐富足了起来,但小镇依旧保持着那份淡然,仿佛小镇以外的世界与他们无关。当地人安然地享受着小镇的闲适,一张酥香的建阳光饼、一碗劲道十足的水吉扁肉,就已经让他们很满足了。
其他文献
朋友问:东京有什么好的?搔脑踟蹰,常常无言以对。  如今“世界是平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海客归来再谈瀛洲,已然无奇可谈。想想自己旅居东京多年,虽归国日久,且又时常进出,仍念念不忘彼处风物,说到底,无非也是一种念旧之情。对我来说,东京可圈可点之处并非没有,比如东京神田的“神保町古本屋一番街”,也就是旧书店专门街区,或可称一奇。  神田神保町地属文京区,算得全国文教的首善之区,明治大学、筑波大学、
期刊
壹  李树花开。三月十七日,突然降温,冷风肆意,小白花纷纷扬扬落下,像雪。在蓝天的映衬下,一张民国花布铺就在成都安仁古镇的这个小院。前几日,季先生问我:明轩庭院如何设计布局?我连着回答先生三个不动:墙面不动、地面不动、老缸的位置更不去移动。先生顿然皱起了眉头,他担心如何让一个人在这个小院里获得片刻的惬意与愉悦。在一次次沟通中,项目向前推进。正值春天,望到小院李花绽放,我更加肯定了内心的想法——精彩
期刊
高山有好茶,平地有好花。在武夷山风景区内,沟壑纵横,漫射光充足,迷雾笼罩,相对湿度大,土壤多以红色沙砾岩为主,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加上畅通的水循环,物种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生物链。  位于这里的茶山优势明显,首先是小气候环境明显。这里的温差变化小,年平均气温约18.2摄氏度,极端气温介于0摄氏度到39摄氏度之间,年降雨量在2200毫米左右,能很好地满足茶叶生长的条件;其次是相对湿度大漫射光充足。景区内
期刊
2013年为一代茶圣陆羽诞280周年,应中方邀请,12月20日,作为日本茶道里千家前家元的千玄室大宗第29次来到中国,专程参访“《茶经》故里”浙江湖州,以一碗抹茶礼敬陆羽,表达日本茶道同仁对陆羽的崇敬之情。  是日上午,湖州长兴顾渚山,气势恢弘的大唐贡茶院,巍峨典雅的陆羽阁上,在湖州市副市长闵云、长兴县政协主席金树云、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杨金土的陪同下,年过九旬的日本国联亲善大使干玄室大宗匠在
期刊
茶有道,亦有惑;又,道可道,非常道,故答疑解惑亦见仁见智,何况实践尚可出真知,有心茶人也是满怀真知灼见。  本栏目力邀茶界专家,针对读者所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分别予以解答。茶博士还就茶界热点或难点的话题邀请热心茶人和茶庄主们共同参与。相信通过多方互动。大家各抒己见,道理会越说越明。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加入到茶博士互动问答的队伍中。  本期专家团  蔡荣章:国际无我茶会创办人、漳州科技学院(原天福茶学院
期刊
如今,衡量一个城市的品味和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高低,更重要是文化。只靠一时的经济指标是不能长久的,综合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是要靠深厚的文化支撑。  湖州有三宝,湖丝、湖笔和茶。茶业不是湖州的主要产业,却是特色产业。湖州的茶事活动基本都是政府牵头主办,在财力、人力上给予重要的支持。湖州的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成立于1990年,目前主要的工作,一是弘扬陆羽茶文化精神;二是服务茶产业发展;三推广全民饮茶
期刊
华祥苑:深耕闽茶,茶界领袖品牌  发布会从一个回顾短片开始,讲述了华祥苑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史,从茶都店引领渠道变革到引领茶文化传播,到倡导回归源头基地建设,十多年间多次引领茶行业变革的同时,也开启中国茶文化繁荣复兴的大时代。华祥苑出于对闽茶的深耕发展,成为闽茶品牌的一颗耀眼明珠:  1、源头基地建设第一,华祥苑提出源头基地建设是控制茶叶品质的关键,是茶业唯一一家在闽茶系主要品类均建设茶山基地的品牌,
期刊
一眨眼,我们已经走过了七年。  回望身后走过的路,上面布满了一深一浅的脚印,每一个都真实记录着我们成长的经过,也忠实记录着中国茶界发生的点滴变化。  犹记得8年前的今天,《海峡茶道》在茶区政府、茶企、茶人及所有爱茶人的期待中诞生。从那一天起,我们就肩负起了“传承茶文化,解读茶经济”的使命。围绕茶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与商品属性,我们或是游走于山清水秀的茶乡,或是奔走于波诡云谲的茶市,或是徘徊于人情热
期刊
一  今日送一位故友离开,整个下午心都空了。突然想起都江堰西街临水的后院亭门上的双联还没写,伏案书写:一坐竟忘去,方知是云水。这个项目建筑面积上下两层约有一百余平方,后院有两株树,一棵是桑树,另一棵是拐枣树,仿佛是从房子里长出来的,一株顶天立地,一株依偎在青瓦之上,故而称之“瓦园”。保瓶口的水在这里略略地转了一下弯,潺潺流水声伴随着工匠一日复一日的敲打,打磨,作品日渐清朗,从笼括到铺砖到梁下调皮灵
期刊
不知不觉,眼睛一闭一睁365次,2013年就过去了。回顾这过去的一年,不少茶友感觉像看一部剧情情节起伏的韩剧:“国八条”来了,高端茶死翘翘了,普洱茶(古树茶)又“疯”了,茶树被晒死了,金骏眉“公有化”了,星巴克也开始卖茶了……郁闷的事还忒多。算了,还是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吧。  对于2013年茶界的风云变化,还是觉得一位牛人总结得好,他写了一首《茶业乱象歌谣》,真是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