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王世襄尘封历史里翻出黄花梨

来源 :南岛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88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最早推崇海南黄花梨的是德国学者古斯塔夫·艾克,1928年艾克来清华大学任教,在华期间悉心研究中国黄花梨古典家具,于1944年出版英文版《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将美轮美奂的海南黄花梨家具展现在世人面前,使黄花梨得到应有的重视。
  而在持续至今的中国老家具热中,有一部堪称经典的著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就是王世襄编著、由香港三联书店于1985年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古典家具的大型图书。此书一经问世,黄花梨家具价格猛然飙升。
  贵气在海外 墙内开花墙外香
  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亲临北京颁发2003年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时有这样的陈述:“他的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实: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为耄耋之年的王世襄带来这一青史留名的文化荣誉的作品,是老人于1985年9月在香港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以及随后在1989年面世的姊妹篇《明式家具研究》。
  1980年代的中国大陆有一个很特别的文化现象:墙内开花墙外香。王世襄的两本专著,由于比内地早出版十八年,因此,最先注意到黄花梨的,是国外市场,它带动了境外的中国古典家具热的浪潮。
  1980年代,美国一个收藏欧洲名画的基督教团体主持人罗勃·波顿,游历巴黎时看到一对紫檀木明式官帽椅,惊喜万分,立即买下运回加州总部。不久,他又购入一张鸡翅木翘头案,椅案搭配,产生绝妙的魅力。阅读到王世襄的专著后,他产生了“中国古典家具等于王世襄”这样简单明确的观念。此后,波顿和他的团队,从到中国“登门拜师”开始,建立了从加州至北京的“特快专递”,几乎每一两周就会派人将家具照片、资料送请王世襄鉴定、考评。
  波顿曾说:“当时我们真是和时间赛跑,因为这个收藏中国家具的黄金时刻稍纵即逝。”他们以西方人的激情和效率,倾注到明式家具的寻访搜求中,从巴黎、伦敦到香港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仅旅费就花了130万美元。至1990年初,共收藏到70余件明式家具。
  王世襄曾言及当时的感觉:“真是痛快!地方宽又有人负责搬运,工作效率非常高。我费了数十年才能做的事,他们短短几年时间内都可以做得到。这趟可办了不少事。”
  王世襄深知,古典家具陈置在相应的建筑环境中,方能充分彰显其文化艺术风采。他的心愿与波顿不谋而合,即建一座中国庭院式的明式家具博物馆。为选址,王世襄在波顿团体总部所在地、距离旧金山3小时车程的“文艺复兴”小镇群丘之间,踏访数千英亩地的每一角落,最终选定在一个风景秀丽的人工湖畔建馆,此湖亦经他提议命名为“鲁班湖”。该馆由中国科学院建筑研究所负责整体建筑的规划设计,实地勘测、效果描绘也由中国工程师负责。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的建立,使这个偏僻小镇远近闻名,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王世襄能如此坚守初衷,无怨无悔,与挚友陈梦家之死不无关系。陈梦家在考古学、金石学、文字学方面极有造诣。他比王世襄年长3岁,1934年两人相识于燕京大学,都喜欢明式家具。1966年9月3日,陈梦家因不堪凌辱自缢身亡。王世襄深感悲痛惋惜,并选择“与荃猷相濡以沫,共同决定坚守自珍”。
  王世襄从中国古家具处于落魄、鲜为人知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用40年时间完成了明式家具的两部力作,之后又以近30年时间促进中国家具文化的传播拓展,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之后,“出口转内销”的故事也就为国人所共知了。
  契合中华文化的不静不喧
  王世襄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骑个三轮车穿梭于北京城市拆迁时的大街小巷,和一般收旧家具的不同,他收旧家具可谓是只进不出,家具堆满了房间各个角落,盛不下,就动手拆,把旧家具拆成木条、木板,节省空间,最后实在没地方,老两口干脆睡进旧衣柜……
  就是在这样平凡朴素的生活中,他对古代家具的研究开始了,随着《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萃珍》的付梓出版,不仅让中国人、更是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家具文化,西方学者纷至沓来到中国寻访家具的源头,推崇中国明式家具,更奉海南花梨材质为明式家具的登峰造极之作。
  从王世襄的著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家具从宋至明的演变脉络,也能找到海南花梨家具一步步走进宫廷,一步步成为皇室家具的不可或缺。
  《明式家具珍赏》共收录家具实物约160件,其中黄花梨制的超过100件,明及清前期制造考究家具的首选材料就是海南黄花梨,这种木材颜色不静不喧,恰到好处,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
  《明式家具珍赏》中讲到:“明中期以后市民讲究使用硬木家具并形成风气,民间止用银杏金漆方桌,隆、万以来,纨绔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贵,皆用花梨、瘿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
  王世襄认为明至清前期是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海禁开放,南洋各地,盛产各类硬木,允许私人海外贸易,进口输入大量硬木,使工匠有可能造出精美坚实并超越前代的家具。
  海南岛孤悬海外,物产珍奇而丰富。自汉代封建统治设郡直至清王朝的消亡,海南岛一直实行“土贡”制,即三年为一贡。史料记载,宋至清代,海南黄花梨一直为土贡品之一。封建统治者对海南黄花梨的需求,使这种生长于海隅深山中的普通木材跨海而去,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家具用材。
  自然界赋予黄花梨的天然优美,融入人类的哲理追求,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找到形神兼备的表达形式,从明代开始,海南黄花梨进入宫廷和官宦人家,成为家具的首选用材,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和崇拜。历经数百年不倦不悔的智慧投入,以黄花梨为代表的明清家具功能性愈加完善,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王世襄对黄花梨家具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材质、纹路,更是追根溯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找寻家具演变的历程,从龙门石窟中,从生活习惯里,从实用主义中,从审美情趣里……研究旁征博引,有根有据,让后学对家具的认识由表及里,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让人们窥视到家具内涵。
  专著中流泻而出的绝代风华
  在两部巨著《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中,王世襄向世人展示了明式家具典雅、简约、高贵、寂静的绝代风华。
  典雅。一部外国人所著的《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把明式家具的艺术归纳为一句话:“其典雅,至今未有超越者。” 明式家具的简约,既与朱元璋简朴规制、时代风气相对节俭有关,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品位。简约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善待自然,取之有道。
  高贵。明式家具主要以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为材质打造,其高贵,至今尚无逾越者。尤其海南黄花梨,不要说寸木寸金,而是好料绝缺,以此打造的明式家具与其它高贵艺术品不同,不是有钱就能轻易买到的。
  寂静。面对明式家具,在心满意足的珍赏之余,心灵自会慢慢地寂静下来。“江山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明清时期的海黄老家具,本身存世量已是很少。中国对明清家具研究最权威者王世襄老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书中所罗列、分析的家具,是以苏作(苏州制作)为对象的。确实,历史上虽有苏作、京作、广作等流派,但由于受江南深厚文化底蕴的熏染,苏作家具无疑是明式家具最具代表、最有品位者。如果现在还要收藏这类家具,那么无异于寻找凤毛麟角,仅能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偶尔看见。芮谦所著《故宫收藏131件黄花梨家具》中,仍无法确定其是否全部为海黄制作,并不排除有越黄(越南花梨)甚至有草花梨(缅甸老挝等国花梨)的产品。
  王世襄前些年以象征性的50万美元,卖给上海博物馆的70余件海黄老家具,是他一辈子积攒起来的。此外,还有一部分早在解放前就流落到了美国、欧洲等地,比如美国加州的纳尔逊博物馆,就专门收藏这类家具,有的则被港澳台爱好人士所珍藏。
  人们谈起明代文化,就会想到以《邯郸梦》《牡丹亭》为代表的戏曲,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为代表的章回小说,以文徵明、沈周、董其昌、王铎、徐渭为代表的文人字画,以及景德镇瓷器、苏州园林、景泰蓝……但是,假如谁把“明式家具”遗漏了,那就是不完整的明代文化。因为,正是明式家具,把中国的家具艺术推向顶峰,它可以毫不逊色地与以上诸种文化元素比肩,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绵延的明代文化画卷。
  王世襄数十年的苦心探求、实地查证,终于把明式家具的秀外慧中尽意挖掘,展露于世人面前。明式家具所展示的典雅、简约、高贵、寂静的风骨,永远是社会和人们所应追慕的格调。王世襄对明式家具的研究,对黄花梨的重新发现,是对社会与今人的贡献,他将与明式家具一道,彪炳于文化史。
其他文献
四楼的蟹王  为了拍摄一张东湖市场的俯瞰图,我们爬上了一座居民楼,却意外发现这栋四层小楼里都是花梨代加工的小作坊,每家每户都有几个工人戴着口罩在埋头加工木料,打着“福建木雕加工”字样的小招牌随处可见。在四楼,我们碰见了“蟹王”。  王殿锋,来自吉林。他的作坊是整栋楼里最杂乱的一家,堆满了书、工具、木料、半成品、成品。但他的阳台却是最小清新的一个,栽着几株花梨和沉香的幼苗,只有手指那么细,正在春天里
期刊
初见王梁森老师,总会被他那自成体系的自然卷发型所吸引。而他却自曝:  “我一辈子没有去过理发店,头发从来都是自己剪。”这位海南工艺美术界的奇人,几十年来没有改变过发型。  他浓眉下双目如炬,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相貌和热忱,你不会想到这位貌似五十出头的长者,实际年龄已经六十七岁。更不知道,那布满茧子粗糙的双手,经手过七八百吨的海南黄花梨。而他,亦是在海南未建省之前就提出用黄花梨做成工艺品出口国外的第一
期刊
在笔者印象里,苏作木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而,在心中,苏作雕刻家,理所应当地被烙上了传统文人的印记:家境贫寒却个人清高、身体羸弱却是精神小强;长袍、眼镜、老北京布鞋,再配上两个红袖添香的小丫环,这是在脑海中给未曾谋面的艺术家韩建贤勾勒出的形象。当和韩建贤见面时,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穿西装、留山羊胡、开名车、开工厂,完全以高富帅的形象出镜。  “难道,这就是苏作的气象?”眼前的这位,
期刊
“在海南花梨界,人们都说你是掀起国宝花梨热潮的第一人。”张志扬先生听后微微一笑,起身给我们冲了一泡普洱茶,客气地说:“坐下来慢慢聊。”他的这个房间里,摆满了古色古香的黄花梨家具和工艺品;窗外,挂着几只鸟笼,画眉在啾啾地叫着;古琴声在屋中绕梁回荡。  他是海南花梨文化研究会会长,收藏、研究海南黄花梨文化20年,《国宝花黎》一书的撰著人,是对花梨最有话语权的人物之一。  家具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  张
期刊
早春逛市场,品味香茗,诸友谈论最多的是海南黄花梨的未来。  黄花梨(降香黄檀),产于中国海南岛,又名,花梨、花黎、花狸、降香、花榈木、香枝木等。黄花梨传统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中国继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陶瓷之后载入青史的国粹,原因在于黄花梨自身具有丰厚的文化魅力,其魅力如百花园中绽放的鲜花,花香无限。  2007年经营黄花梨器物的“润木阁”开张营业,我为其写一海南黄花梨
期刊
谈到海口,我想说这是一座有爱、有人情味的城市,正是这样的海口让我愿意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生活。这儿有美丽的滨海城三亚、温暖的阳光、舒适的海滩、绮丽的热带自然风光;游泳、冲浪、潜水、品尝各色海鲜、中国美食等让你尽情享受这独有的海岛风情。谁能逃出人间天堂美丽海南的魔幻魅力呢? 可是说来奇怪,我的选择却不仅仅是因了这些,而是海甸岛的一个孤儿院。  1999年夏,我先生来到中国,随后和我的女儿在海口度过了一个
期刊
“上山下乡”那几年  2001年,20岁出头的周雄决定自己创业。两年后非典爆发,周雄停下博鳌的旅游工艺品生意回到海口,发现根雕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氛围。生意人,往往是哪儿有利润往哪儿钻。由于当时一般的海南黄花梨只要几块钱一斤,好的也才十几块一斤,利润相对较薄,周雄一开始并没有太在意,只一心想着从广西、广东、福建等地进根雕回海南卖。后来随着市场的需要,周雄顺带也做一些黄花梨根艺。  2004年,在大
期刊
一件不起眼的黄花梨家具,一旦被“验明正身”,立马身价百倍;同样一串黄花梨手串,价格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这中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玄机?兴致勃勃地买回一尊黄花梨摆件,却被行家告知上当受骗,买的根本不是黄花梨,你是不是会大为光火?黄花梨交易市场鱼龙混杂,即使许多资深的玩家也常常“打眼”,忍不住叹一句“水太深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黄花梨制品多产自越南,甚至还有用非洲黄花梨、大叶紫檀和缅甸花梨木等冒充海黄的
期刊
一个人  明熹宗时,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明末起义,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明熹宗却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却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符其实的“木匠皇帝”。  明熹宗作为古往今来唯一一位木工皇帝,虽政绩一塌糊涂,其在木艺方面的成就却极为瞩目。在木工界,名气仅次于鲁班。史书上这样描述了
期刊
北京资金带动岛上市场  如果让时光退回到20年前,提起黄花梨,大多数中国人根本不知道它为何物,甚至连这个名字都感到陌生。当时,黄花梨只是作为一种中药材出现在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中药市场上,每斤才值几毛钱。直到2000年也只不过涨到每斤三四十元。而今,黄花梨已经由一种默默无闻的药材蜕变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2007年,黄花梨的市价已达到每斤4000元至5000元,目前,上好的板材老料收购价高达每斤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