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陈玉琨指出:“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在课堂设置、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体系上作文章。”课堂教学不在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内在的创造能力。现就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谈谈我的做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在化学反应条件的探讨中,教师通过演示对照实验让学生对比观察,分析综合,激发学生创设条件,使起初没能发生的反应发生,不断可以加深对反应条件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及创新兴趣。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燃烧与缓慢氧化”一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通过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空气中铜片上的白磷加热到一定温度便能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然后抓住实验现象追问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明白了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又达到着火的温度,所以燃烧。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 达到着火的温度,热水中的白磷缺氧,所以都没有燃烧。教师接着追问:“怎样使铜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分别燃烧?”激发学生创设条件,即给铜片上的红磷加热到着火的温度便可燃烧,而向热水下通入空气,热水中的白磷也将燃烧。这样使学生在理解燃烧条件的同时,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动机。
二、限制条件,探索新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意限制某一反应发生的主要条件,使实验在常规条件下无法完成。让学生在困境中探索创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例如在初中化学“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故意不准备酒精灯及其它热源(已备有二通管,止水夹),要求学生用现有的条件,完成实验。学生必将困在热源问题的解决上,教师便可以抓住时机,引导他们联想氢气的性质,用二通管把氢气分成两路,并用止水夹控制气流先后,利用氢气本身的可燃性供热,完成实验。
三、大胆设想,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能力在创造过程中有重要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解决问题时有效利用求异思维方法提出设想,就会对学生起示范或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在初中化学“化学式、式量”一节的教学中,讨论一道计算题:“已知CuS、CuSO3、Cu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1--3x B 1--2x C 1--x D x
此题若用正常的思维方法,企图列方程组解决必将陷入困境。但注意到铜元素原子量(64)正好是硫元素(32)的2倍,而三种化合物中铜元素与硫元素的原子个数比都为1,可引导学生用求异思维判断,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也必为硫元素的2倍,于是便可算出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我“1--3x”,选A。
四、创设情景,分析综合,发散创新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思地帮助学生对教材资源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巩固知识,并引导学生分析情况,运用原理来解决课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知识点的联系,而且能使学生学到一些思维的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创新的习惯。
例如在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节的教学中,提出问题: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什么意义?并引导学生从置换反应的发生、金属的制备、生活用品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加以分析综合,发散创新,从而概括出多条意义。例如:判断溶液中置换反应的发生;湿法冶金中金属单质的选用;含某些有毒金属单质的器皿不能长期存放哪些食物或调味品等等。
五、肯定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我们提倡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想象能力、创造精神的鼓励和肯定,绝不是要求人人成为发明家。绝大多数学生的创新对社会来说可能是一种重复,但的通讯社来说一种伟大的创造,我们一定要给于肯定。这即是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尊重,不要由于我们不当的评价而挫伤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氢气制法教学中,学生设计的某些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其实就是一台简单的起普发生器。不要由于起普发生器早已问世而否定了学生的创造,应该在肯定学生“创造”的同时,要让他们相信,“如果我们早出生二百年,那起普发生器,也许就不叫起普发生器,而叫……,只要大家平时多动手动脑,重大发明就会在我们手中诞生。”在得到肯定与鼓励后,学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资源的再创造这一主要渠道,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乃“一箭双雕,两全其美”。这和而不为呢!
一、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在化学反应条件的探讨中,教师通过演示对照实验让学生对比观察,分析综合,激发学生创设条件,使起初没能发生的反应发生,不断可以加深对反应条件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及创新兴趣。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燃烧与缓慢氧化”一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通过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空气中铜片上的白磷加热到一定温度便能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然后抓住实验现象追问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明白了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又达到着火的温度,所以燃烧。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 达到着火的温度,热水中的白磷缺氧,所以都没有燃烧。教师接着追问:“怎样使铜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分别燃烧?”激发学生创设条件,即给铜片上的红磷加热到着火的温度便可燃烧,而向热水下通入空气,热水中的白磷也将燃烧。这样使学生在理解燃烧条件的同时,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动机。
二、限制条件,探索新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意限制某一反应发生的主要条件,使实验在常规条件下无法完成。让学生在困境中探索创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例如在初中化学“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故意不准备酒精灯及其它热源(已备有二通管,止水夹),要求学生用现有的条件,完成实验。学生必将困在热源问题的解决上,教师便可以抓住时机,引导他们联想氢气的性质,用二通管把氢气分成两路,并用止水夹控制气流先后,利用氢气本身的可燃性供热,完成实验。
三、大胆设想,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能力在创造过程中有重要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解决问题时有效利用求异思维方法提出设想,就会对学生起示范或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在初中化学“化学式、式量”一节的教学中,讨论一道计算题:“已知CuS、CuSO3、Cu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1--3x B 1--2x C 1--x D x
此题若用正常的思维方法,企图列方程组解决必将陷入困境。但注意到铜元素原子量(64)正好是硫元素(32)的2倍,而三种化合物中铜元素与硫元素的原子个数比都为1,可引导学生用求异思维判断,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也必为硫元素的2倍,于是便可算出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我“1--3x”,选A。
四、创设情景,分析综合,发散创新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思地帮助学生对教材资源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巩固知识,并引导学生分析情况,运用原理来解决课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知识点的联系,而且能使学生学到一些思维的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创新的习惯。
例如在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节的教学中,提出问题: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什么意义?并引导学生从置换反应的发生、金属的制备、生活用品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加以分析综合,发散创新,从而概括出多条意义。例如:判断溶液中置换反应的发生;湿法冶金中金属单质的选用;含某些有毒金属单质的器皿不能长期存放哪些食物或调味品等等。
五、肯定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我们提倡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想象能力、创造精神的鼓励和肯定,绝不是要求人人成为发明家。绝大多数学生的创新对社会来说可能是一种重复,但的通讯社来说一种伟大的创造,我们一定要给于肯定。这即是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尊重,不要由于我们不当的评价而挫伤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氢气制法教学中,学生设计的某些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其实就是一台简单的起普发生器。不要由于起普发生器早已问世而否定了学生的创造,应该在肯定学生“创造”的同时,要让他们相信,“如果我们早出生二百年,那起普发生器,也许就不叫起普发生器,而叫……,只要大家平时多动手动脑,重大发明就会在我们手中诞生。”在得到肯定与鼓励后,学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资源的再创造这一主要渠道,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乃“一箭双雕,两全其美”。这和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