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高远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te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有些地方,你不走进去,是不会知道它的芳容;你不深入探究,也不会了解它的内涵;你不认真考量,更不会知道它的厚重。比如怀远。
  二
  怀远据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号称“广西四大古镇”之一。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除了当地的老年人,知道它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的人并不多。
  我第一次知道怀远这个镇名就心生欢喜,印象深刻,觉得怀远这名起得真好。怀远,怀远,心怀高远,让人一下子感到气势不凡、超凡脱俗。
  但“怀远”一词的最初本意并非如此。《资治通鉴》有云:“宣示汉德,威怀远夷,怀远以德,柔服四维(四维,即东南维、西南维、东北维、西北维)。怀远之略,莫如宽简。”这说明“怀远”即“怀柔远人”之意,而非心怀高远的境界。
  有资料称,怀远在唐天宝年间即置羁縻琳州;宋时置怀远军、怀远寨,隶属于龙水县(今宜州区);明代设土巡检司、怀远堡;清时置下青里及怀阳镇;民国时一度称怀阳镇,后改称怀远。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怀远镇非唐代羁縻琳州州治,多梅县才是州治。“怀远”来源自宋代怀远军,而非《怀远镇志》所言“怀远寨”,前者属于羁縻地,后者己变官地,建置时间要早很多年。
  怀远镇位于广西西北部。从地形地貌来看,该镇的南北是重重叠叠的山峰,东西是高高低低的土岭。最早的怀远古街分为四段,自东向西依次为兴隆街、上和街、中和街和文昌街,全长1200多米,首东尾西,依山水地势而建,中间低两头高,中间是狭小的街道,街道两边清一色的瓦顶重楼,建筑物多为明清风格特征,采用重叠纵向发展、多进式屋内天井,设有楼阁走廊,地面青石铺砌,房屋青砖黛瓦,粉墙木门,飞檐高脊,封火山墙,整个建筑突出梁、柱、檩直接结合,门窗装饰精巧美观,墙上彩绘精美图案,到处散发着古风古韵。站在高处俯视古街,恰如一艘古船,翘首摆尾,乘风破浪,驰向龙江。
  怀远古镇的兴起,源自商贾活动。《宜山县志》云:“怀远当龙江、小河交会,为粤、黔商贾都会,博徒游惰视之为渊丛……盖地据形胜,百货所聚也。”据史料记载,最初是精明的广东人自广州经梧州、桂平、柳州逆流而上至怀远,见怀远上通黔南,下达南海,便在此安营扎寨,投资经商。明末清初,有温氏三兄弟从广东乘船来到怀远,开了荣记、鸿记、昌记商铺,经营布匹、食盐、家具等,他们头脑精明,苦心经营,生意越做越大,铺号开到了宜山(今宜州)、环江、金城江等地,甚至开到了贵州。后来,贵州、湖南、江西等18个省份的商人也来了,他们做水路运输,做贸易买卖,建会馆,安家落户,使这个桂西北丛山中的小地方迅速发达起来,蔚然成为西南方一个重要的集散地。目前,怀远老街约有240户人家,均为外地客商的后人。
  传说,至少从清道光年间到20世纪40年代,怀远曾有百余年商贸繁荣的历史。当时,不大的街道上铺面拥挤,两河之上,大小船只日夜穿梭。这当然是得益于外来客商们的开发与建设。从老街上永昌祥、鸿兴衣帽、正昌号、绍昌号、正马号、黄焕记等铺号来看,可以想见当年开发的景象;从粤东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贵州会馆、湖南会馆等来看,可以想见当年商贾云集开发建设的热闹。尤其是几个大码头,都是外地客商建起来的,当时分别竖起各省的界碑。外乡人甚至买下远近的坡岭,葬其祖先。
  三
  应该说,是河流成就了怀远古镇。
  在陆路交通还不发达的古代,怀远双河交汇,加上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条件好、水上运输便利的特殊地理位置等因素,使她获得了空前的商业繁华,怀远古镇应运而生。
  龙江,亦称“龙江河”,发源于贵州省三都县甘务村月亮山的西南侧,上游称“樟江”。樟江进入荔波县境内,由北至南贯穿荔波县全境,在捞村出境,进入广西南丹县。自樟江出来,干流河段分别有打狗河、金城河,至环江口始称“龙江”。所经的宜州河段,唐代称“龙水”,唐宋时期为龙水郡治,故名“龙江”。在宜州境内,龙江流经德胜、怀远、庆远、洛东、三岔等乡镇,境内长108公里。出宜州后,进柳城县,于柳城县凤山镇汇入柳江。整个龙江干流358公里,流域面积16878平方公里,年平均年径流量132亿立方米。在宜州境內,龙江河床低水位时宽65米,高水位时宽180米;流域面积3067平方公里,是境内最大的河流。中州河又名“小环江”,发源于贵州省从江县,经环江县流入宜州安马乡拉稿村,经安马乡、怀远镇汇入龙江。中州河全长136公里,河床宽100.6米,流域面积2328平方公里。龙江河从西南逶迤流来,中州河从西北蜿蜒流至,一大一小,两江汇合,形成一个环抱,将怀远古街紧紧抱在怀中。有古人留诗赞颂怀远:“双江一带系怀阳,峰势森严水势长;望处烟村星错落,凌风直接白云乡。高从新阁望无边,渔火星星隐暮烟;我欲狂歌谁是主,江山风月总周旋。”或许是两江相悦,或许是旅途劳累,龙江河与中州河在怀远一相遇,便相拥相洽,融为一体,在此安家立命,安静生活,并不断衍生孕育长流,去往下游远方。因此,在怀远,龙江河水总是丰沛和饱满的,不像下游河段,一到枯水期,便水体干瘦,暴露出嶙峋河床来。下游因为河石形状怪异,有的如鲤鱼上滩,有的似螃蟹下水,有的如青蛙跳水,有的若游龙潜底,等等。民间便有人牵强附会,编出一些说法来。如在下游的庆远镇河段,每当枯水期,便有石脉如龙似链,横江而过;还有石头如龟,浮出水中。民间就有人赋诗:
  “铁链锁龙江,乌龟水上浮。富贵不长久,当官不到头。”也有人反其意吟为:“石龙江中游,乌龟水上浮。富贵长久久,当官到白头。”如此种种传说,无非指其涉风水云云。
  龙江古为桂西北和黔南部分县的水运要道。在黔桂铁路未通车前,位于龙江河畔的庆远、怀远、三岔、拉浪等地共有300多艘水运船只,成为水运商品的集散地。贵州的荔波和广西的环江、罗城、宜州的土特产品,或由船运、或马驮到这些集散地后,转运柳州、梧州销售,购进的工业品又从这些集散地转运各县乡。1935年,柳州珠江航运局派技术员到怀远负责河道疏浚工作,组织民工300多人,对鹅滩、纯滩大湾、李龙滩等22个河滩进行爆破,拓宽航道,改善航行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州珠江航运局又于1958年在龙江进行第二次河道疏浚,炸掉怀远以下的三门、竹鱼和湖长等险滩。后因陆路运输代替了水运,河流上又建设了一批拦河坝,只有分段航运。   龙江水力资源丰富,沿干流已建成水力发电站的有下桥、六甲、拔贡、拉浪、洛东、叶茂等多处。在宜州龙江干流还修建有5座较大的水轮泵站和18座电动抽水站,灌溉沿河8万多亩农田……
  因为河流,这里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据史书记载,在怀远13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至少打过30多场大大小小的仗。比如:明朝的北巢农民起义,清朝的“大成国”李文茂怀远败北,“太平天国”石达开率兵进驻怀远,民国初期云南唐继尧、李友勋兵失怀远,抗战时期张发奎率部在怀远与日军进行炮战,等等。显然,生命之水的河流不仅成就了怀远,也承载了战争;当然,更多的是造福了沿河的众多百姓,孕育和滋养着无数生灵……
  四
  怀远镇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
  历史上,北宋王朝“宜州买马”的古驿道穿过怀远山间的丛林。多年前,人们在怀远附近村落发现年代在两千年以上的翔鹭纹铜鼓;八滩山临江险峻的峭壁上依然可见壮族先民留下的悬棺葬;在宜州区文物管理所里有一具八滩山悬棺,棺是独木凿成,里边还存放有一块年代久远却依旧黄灿灿的壮锦;考古工作者在八滩山以东一个叫作古波的山寨发现在崖壁上有数百匹用朱砂绘就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战马,据考均为明代遗物:粤东会馆,当年红七军军部指挥所曾设在这里……
  外来人多了,慢慢地就有了各种亲密交往。如今这镇上的千来户人家大都有亲缘关系,江西老表、湖南姨妈、贵州舅爷、广东伯娘,远远近近、亲亲疏疏,都有点沾亲带故。凡有红事白事,不请自来,一家有事大家帮,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邻里文化。与此同时,外来语言和本地语言相互杂糅、演绎、派生,慢慢就衍生出丰富的语境来。如怀远人将“长”说成“墙”,把“酸”说成“鲜”;做生意说数字,不说“一、二、三、四、五”,说的是“刘、开、汪、则、打”,“六、七、八、九、十”说成“银、心、将、爱、流”;把闹恶作剧者骂为“打炮鬼”,将华而不实者称作“瓦石榴”……
  来自各地的人们,自然带来了他们的饮食爱好、生活习惯,带来了他们的烹饪技术与方法。一时间,各种美食在怀远争奇斗艳,满街飘香,这无意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怀远印记的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弥漫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种种具体的美食,诱惑人们的味蕾,扎根于人们的肠胃,撩拨人们的果腹欲望,令人垂涎欲滴、念念不忘、津津乐道。比如八宝饭、年糕、芋头糕、马打滚、扬州炒饭、邋遢鱼、熏肠熏肉、板栗粽、油炸馍、脆口爽等,至今依然是当地人日常的钟爱,吃过的人都印象深刻、回味不己。其中的扬州炒饭据传与徐霞客有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时年51岁的徐霞客游历到怀远,住进当时的怀远珍珠街保正温顺祖家中。徐霞客在怀远期间,考察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写下1200多字在《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里。即将离开怀远时,为感谢温氏一家对他的热情款待,徐霞客决定把他最拿手的扬州炒饭手艺传教给温顺祖。徐霞客离开怀远镇280多年后的清末民初,怀远中和街“周益记饭店”的周掌柜高薪聘请温姓伙计,让他专门做扬州炒饭。这位温姓后人炒出的扬州炒饭香酥爽口,味道独特,深受食客喜爱,从而成为怀远镇有口皆碑的独家一绝。而邋遢鱼据说是怀远镇中和街李朝林祖传的“绝技”。李朝林介绍,他的祖先是从广东来的,到他这一代已是第13代,邋遢鱼就是他们祖先刚到怀远时最常吃的一道菜。做法是把那些煎炒易糊的各种小鱼仔剁成肉泥,加上其他配料制成鱼丸下火锅。不知究竟的人想尝尝,李姓祖先就说:“不要乱尝,这东西邋遢得很。”邋遢鱼因此得名。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这种把鱼肉剁成肉泥,配以其他作料下火锅食用的美食,成为怀远美食当中的一道历史名菜。现在,50多岁的李朝林每天都忙于做这道菜,供给慕名而来的四方食客。
  怀远古镇风俗习惯繁多,几乎月月有节日:正月“偷青”,二月结社,“三月三”赶歌圩,“四月八”蒸糯饭,五月赛龙舟,六月祭婆妈,七月供鬼神,八月拜月亮,“九月九”打并伙,十二月“打牙祭”。汉、壮、水、瑶等多个民族的风俗互相渗透、彼此同化。平日里,有人打陀螺,有人说书,有人唱戏。过年时,龙狮会舞,台阁项马,排灯拳棒……从正月初一闹到初三。龙狮会舞里的龙是湖南滚地龙,狮是广东独角狮,也有壮家土猫狮,那模样怪得可爱。台阁顶马大体是装扮才子佳人、英雄好汉,取材却是十分广泛,如《红楼梦》《水浒传》《王三打鸟》《刘三姐》《刘海戏金蟾》等,来自各种不同的典故、传说和剧种,各路各派,精彩纷呈。凡此种种,构成了兼容并包、丰富多样的怀远民间文化。在文昌街旁边的小巷子里,穆然伫立一间高大的哥特式风格的房子,据当地老人说,原先这儿是大观寺,里边供奉观世音菩萨和十八罗汉,如今寺早已毁,法器无存,以前商业发达的时候这里香火很旺。佛寺一般不会建成哥特式风格,所以,原先并不一定是寺庙,寺庙可能是后来的事,是商业文化带来的宗教文化。
  而最具文化特色的当属中秋祭月活动。从古至今,怀远祖祖辈辈一直延续着中秋祭月的传统风俗。每年中秋节,在怀远古街的供月一条街上,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般在当天上午九点,古街会举行开市迎客仪式,以崭新的复古风貌迎接八方游客。开市仪式过后,会举行各种文体活动。晚八点,各路“神仙”纷纷从八方的云雾中降临怀远的祭祀台,在“神仙”们展示的各种法事下,祭月仪式正式开始,他们代表广大百姓捧上众多传统祭月供品,感谢上苍福佑怀远、泽及苍生,祈求福壽康宁、吉祥如意。接着,各家各户门前均摆桌烧香,展示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的祭月供品,供游客观赏。供礼主要有:画着嫦娥奔月、八仙过海、花鸟虫鱼等图案的传统“白月饼”;糯米做的大米饼,大的有十多斤,除了传统的月饼图案外,还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星伴月、姜太公钓鱼、金玉满堂、天女散花等图案。供礼花样也是琳琅满目,造型各异,有用柚子肉做成的狮子头、棉花做的兔子、萝卜做的灯笼、苦瓜做的蜥蜴、螺蛳盖做的蜈蚣、香蕉做的海豚、青瓜做的青蛙……此外,还有刘三姐、莫怀仁、阿诗玛、古代仕女等各种人物小手工艺品,这些供礼手工艺品的原材料全部采用生活中的各种食材,经过当地人的巧手精心制作而成,形象别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众多传统祭月供品均寓意感谢上苍保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祈求生活美满、合家团圆。慕名而来的众多游客成群结队,熙熙攘攘,徜徉于怀远古街,直至凌晨,皓月当空,待月光照到各家各户的供品之后,方才渐渐散去。   此外,怀远的山歌文化也是丰富而悠远,山歌传唱更是盛极一时。乾隆时期曾任庆远府知府的商盘在《宜阳行春》中描述了这一带唱山歌的盛况:“竹院松扉绕郭多,画旗彩索问如何。乡村儿女连群出,不打秋千但唱歌。”流传于乾隆年问的《龙江擢歌》收录了庆远府学廪生蓝景章描绘类似怀远镇唱山歌的情景:“登船齐渡北门河,半是民歌半壮歌。偏是鹧鸪情更切,遥从隔岸唤哥哥。”1930年11月,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红七军在怀远有过短暂的停留。这期间,为了补充兵员,部队号召当地青年加入红军队伍,红军战士便编了《苏维埃万万岁》的山歌,在怀远的街头边敲锣打鼓边演唱:“小弟弟,小妹妹,快快来,排好队。红七军,惩土豪,分浮财、为吾辈。打江山,砸铁链,求解放,全人类。为你我,为自由,苏维埃,万万岁。”至今,怀远的一些老人还在传唱这首革命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歌更是传唱不衰。如今走进怀远乡间,都能听到悦耳动听的山歌在田间地头、村头村尾、山上山下、河岸两边悠然飘荡。
  历史这般悠久、文化如此深厚的地方,自然是地灵人杰,出了不少人才,尤其是文化艺术人才。在近代,曾经以一首《赶圩归来啊哩哩》扬名于世的歌唱家唐佩珠就是怀远人。担任“2008相约奥运帆船之都”青岛环球推介大使,被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發展基金会、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授予“母亲水窖爱心行动形象大使”“关爱母亲爱心人士”,2004年应邀参加中挪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并在挪威的迷你音乐剧《生命中的天使》中担任女主角即女一号(本剧中唯一一名亚裔演员),得到挪威王妃亲切接见和各媒体一致好评的肖燕,也出自怀远。
  五
  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怀远古镇也在不断变化着。如今,老街己长至近三里,街上除了古商贸会馆、渡运码头、寺庙和红军标语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外,增添了不少后建的建筑物。围绕着古街道,古镇向四周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电力设施和通信信号也己覆盖全境。近年来,怀远镇提出建设“广西新型城镇建设百强示范镇”“广西历史文化和旅游名镇”“中国民居建筑发展集中示范区”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举办中秋万人供月祭祀活动、全国龙舟邀请赛、春节民俗大巡游活动等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宜州市怀远镇总体规划》(201卜2030)提出:至2030年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型城镇,具有地方特色的宜居城镇,宜州城郊工业强镇的总体发展目标;构成“两轴一心三区”的发展格局;开展古街修复、环镇公路、龙江三桥、第二农贸市场、怀远镇旅游集散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可以想见,未来的怀远将会以更新更美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走进怀远,深入怀远,考量怀远。我发现,这个古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荒凉到繁华、从寂寞到热闹,发展到今天点点滴滴的变化,谁又能说她不是心怀高远的结果呢?
其他文献
阳春三月好风光,广西歌海闹洋洋;  三姐托梦有交代,山歌文化要弘扬。  (男):  鲤鱼最爱清水滩,哥我最爱三月三;  和妹牵手赶歌会,情歌如水唱不完。  (女):  高山岭顶种竹坡,竹尾长长拖到河;  上山砍竹扎排子,河边放排等阿哥。  (男):  今天阿妹细打扮,好比仙女来下凡;  人讲赛过赵飞燕,我讲赛过杨玉环。  (女):  纸剪锦鸡不是凤,笔画南蛇不是龙;  哥你莫要讲好话,好话讲多总是
期刊
纳利村的争抢  都说壮乡三月是歌海,自然而然,那个时候,广西宁明县城中镇靠近花山的壮族村落纳利村也是欢歌如潮。但这一次(农历二月初二)吸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个小村子来的主要原因却不是歌圩,而是这小村子里的男人,是他们一年一度激烈的争抢活动——“抢花炮”。因为这个节庆活动,使得纳利村的“花炮节”远近闻名,热闹非凡。  明江悠悠,花山苍古。住在明江河谷地带的纳利村村民也不知道承传了几世几代,只知道村
期刊
3月10日-11日,天峨县举行2018年纳洞村红水河壮族蚂虫另民俗文化节,独具魅力的壮族蚂虫另文化吸引了天峨及周边县的2万多名各族群众和游客到场观赏参与活动。  欢度蚂虫另节  壮族蚂虫另节也叫青蛙节。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蚂虫另”。每年,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的天峨、东蘭、南丹等县的壮族村寨都举行隆重的蚂虫另节活动,通过祭祀蚂虫另,祈求年年风调雨顺
期刊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是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宛田瑶族的传统节日——禁风节。瑶族同胞们着装五颜六色,舞狮子唱彩调,跳竹竿上刀梯,置农具,青年们则借此良机谈情说爱,所以禁风节也是当地的“情人节”。  临桂区的瑶族同胞散居于大瑶山里,以服饰可分为:“蓝靛瑶”“红头瑶”“白线瑶”“黑瑶”和“沙瑶”,共有十二姓,有盤、赵、李、邓等,统称十二盘瑶,又称“过山瑶”。  瑶寨竹木掩映,小桥流水,沟壑纵横,瑶民们居家过日子和
期刊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到十四,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就迎来了隆重而热闹的“侬垌节”。据专家考证,龙州县金龙镇各村屯的“侬垌节”所表现的农耕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其表现的农耕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左江流域一连三年大旱灾,河流干涸,庄稼无收,生灵涂炭。在这紧要关头,住在金龙镇神龙洞的妇女蒋千金长跪洞里三天三夜,祈求上天降雨,以拯救氏族及生灵万物。第三天蒋千金昏倒在洞里,恍
期刊
红水河中游的河畔有个东山乡,隶属巴马瑶族自治县管辖。东山乡方圆几十里,延绵的石山巍然屹立。高耸的石山环抱的低洼处,是一个个深深的洼地,当地人称之为弄场。沿着红水河畔与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镇交界处,弄山、长垌、江团以及卡桥等归属东山乡的四个行政村依次罗列,一万多人的清一色布努瑶同胞,世代居住在这片山峦之中。喀斯特地貌山高洼低,地势险要。除了金麟巨蟒般穿越青山滔滔流淌的红水河以外,几乎再也没有一条细小的
期刊
壮乡的歌是种在坡上的,像天女散花一样,悠悠地撒满翠绿的坡上坳间,灿烂地开放,睁着一双充满诱惑的眼睛,招惹着每位远方来客。  “唱山歌啰,这边唱来那边和——”走入壮乡,山歌声随处飘荡。  壮乡的歌是种在坡上的,像天女散花一样,悠悠地撒满翠绿的坡上坳间,灿烂地开放,睁着一双充满诱惑的眼睛,招惹着每位远方来客。  坳间,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而流,快乐地跳跃着,不时溅起一两朵洁白的浪花,伴着“哗哗”的流水声
期刊
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宛如沉睡千年的宝藏,只有经过挖掘、洗刷、揣摩,才愈发散发出历史的光芒。这十余年来,我从最初的邂逅、重逢,到再访,如此三番五次地徜徉,才似乎触及广西甘棠镇的厚重和多姿来。  據史书记载,甘棠镇在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归武罗县所辖。宋朝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省入永定县,后更名永淳县。明朝洪武三年省入横县,洪武十三年复置,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武罗更名为甘棠……1952
期刊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民间习俗,往往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走进桂西北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你会发现仫佬山乡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构成了当地一道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在漫长的岁月里,仫佬族人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历尽沧桑的仫佬族人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石头情结,石头承载着仫佬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亦凝结着仫佬族人的心血和智慧。  走进仫佬山寨,你会惊喜地
期刊
第一湾的奇观闻名遐迩,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地理专家一行以及央视的《地理中国》《远方的家》和广西电视台《广西故事》等栏目组都先后到第一湾来考察、拍摄,他们都为这里的自然景观而由衷赞叹。  珠江流域中段的红水河,源出云贵高原,蜿蜒数百里,到达东兰,在板文绕了个“U”字形的大拐弯,向南海浩荡而去。河水清幽碧蓝,微波荡漾,粼粼泛光,青山环碧水,碧水映青山,山水如诗,风光似画。故人们美其名曰:红水河第一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