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考察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本研究采取SCL-90量表对江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焦虑,恐惧因子方面等健康水平较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等因子上健康水平较低,两者相比较后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人际,焦虑,恐惧等因子上心理抵抗水平较高,在强迫、敌对等因子方面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较为一样。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SCL-90量表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日益重视,据运用症状自评表SCL-90对大学生群体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国内常模,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确实令人担忧。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难题,特别是在思维方式或者人际交往和参观活动的目的性上有所偏重。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体育锻炼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是因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同时还能在心理健康方面相促进,所以大学生应更多的参加体育活动,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江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及文理科专业本科生共计200人,根据随机抽取原则进行调查,共发放试卷200份,实得试卷184份。
(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量表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采取SCL-90量表对江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参与体育运动活动与频率的调查分析。据调查,体育专业大学生因自身群体角色要求,每周参加体育专项活动训练达到2-3次,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为1-2次。调查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次数低于体育专业大学生。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帮助。据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能有效的对自己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能在相互的竞争中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生活里的不公平现象,从而增强自己的抵制力,拥有良好的人生心态。
(三)体育专业类与非体育专业类大学生研究比较。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SCL-90调查出的各因子分值均高于常模分值,在躯体化,人际,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在SCL-9结论中的各因子均分接近与国内平均常模没有显著性异样(平均值为1.256),而對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测试中发现,各因子分值低于国内平均值。结论表明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而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而言,心理健康因子则差异显著。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本研究通过江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心理健康水平对比分析表明体育类专业大学生SCL-90的各因子分值均高于其它专业类大学生分值,在躯体化,人际,焦虑,恐怖,敌对,精神性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水平运动员因子分子又相对于高于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两个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持续时间,满意度,心理体验对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健康因素。
(二)建议
1.体育教师应加强自己修养,优化体育课堂环境,加强体育课堂的健康管理和教学,广泛开展体育活动。
2.明确体育课堂教学目的,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业学习和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帮助,从而努力提高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
3.在锻炼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群体大学生的情况选择好合适的运动项目及合理的运动强度,积极搜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SCL-90量表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日益重视,据运用症状自评表SCL-90对大学生群体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国内常模,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确实令人担忧。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难题,特别是在思维方式或者人际交往和参观活动的目的性上有所偏重。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体育锻炼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是因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同时还能在心理健康方面相促进,所以大学生应更多的参加体育活动,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江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及文理科专业本科生共计200人,根据随机抽取原则进行调查,共发放试卷200份,实得试卷184份。
(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量表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采取SCL-90量表对江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参与体育运动活动与频率的调查分析。据调查,体育专业大学生因自身群体角色要求,每周参加体育专项活动训练达到2-3次,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为1-2次。调查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次数低于体育专业大学生。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帮助。据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能有效的对自己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能在相互的竞争中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生活里的不公平现象,从而增强自己的抵制力,拥有良好的人生心态。
(三)体育专业类与非体育专业类大学生研究比较。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SCL-90调查出的各因子分值均高于常模分值,在躯体化,人际,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在SCL-9结论中的各因子均分接近与国内平均常模没有显著性异样(平均值为1.256),而對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测试中发现,各因子分值低于国内平均值。结论表明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而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而言,心理健康因子则差异显著。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本研究通过江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心理健康水平对比分析表明体育类专业大学生SCL-90的各因子分值均高于其它专业类大学生分值,在躯体化,人际,焦虑,恐怖,敌对,精神性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水平运动员因子分子又相对于高于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两个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持续时间,满意度,心理体验对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健康因素。
(二)建议
1.体育教师应加强自己修养,优化体育课堂环境,加强体育课堂的健康管理和教学,广泛开展体育活动。
2.明确体育课堂教学目的,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业学习和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帮助,从而努力提高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
3.在锻炼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群体大学生的情况选择好合适的运动项目及合理的运动强度,积极搜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