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中国诗意境的融通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330654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与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门类,二者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意境上,或是在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与共通性。作为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各自有着独具特色的审美的特性,二者在互动过程中经过很长的历程,诗画的融通形成中国独有的民族风貌。本文通过诗画交融产生的背景、发展与其深远的影响来进行简单的阐述,来了解中国文化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唯美意境。
  【关键词】:诗画交融;意境;气韵生动
  一、中国画中诗画交融的关系
  画与诗在艺术里面,本来可以说是处于两不相干的地位。因为不管什么艺术都是在主观与客观中相互的关系之间建立的,艺术种类里的各种差别可以说是由二者之间的距差而千差万别。中国最先开始的文学成就是编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而中国诗与画联系起来也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这两首诗配了二幅图。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的诗与中国的画这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并且两者在很早以前就有一定的联系,而且相互影响。这二者在艺术精神与内容以及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相互交融性。犹如人们在面对一幅写意山水和写意花鸟画的时候,就使人很难的看懂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但通过画上的那些题诗题款,就使人能够容易去摸清画家所要表达透露的内容。而诗的取材是非常广泛的,正如我们所知道中国诗最大的优点就是反映多姿多彩的社会内容,可以说是能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的反应出来,所以中国诗就像一幅绚丽多姿的社会风情画,正因此,才促使了中国画与中国诗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绘画开始诗化就是当画家像诗人那样的意识一样乘兴之所至而记录下自己情绪状态以及美景。诗不仅可以影响画家的情绪,还可以用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影响绘画的审美趣味,因为有了古诗,而中国画才更加情感丰富。
  因此,中国画与中国诗的表现关系在文人画时期表现的更为突出,画家在作画后题上诗句,而诗句后附上图画,这两者在在处理手法上表现为互相辉映、对照、补充与引申,并起着珠联璧合的作用。
  二、中国诗对中国画的影响
  李苦禅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画家,他提出:“要以诗词歌赋的胸襟去作画,不是仅仅会在画上题诗就算有文学修养了。”“文人画高就高在以诗作画,以文采领画。”宋代画院就经常以古诗来命题作画,就好比如传说中的“野渡天人舟自横”,“踏花归来马蹄香”等这些惊人的创作,就是众所周知的了。“以诗为画”,是根据诗的内容作画,陆俨少是著名山水画家,他根据李白的诗作了《李白诗意图》,他根据诗中所联想到的画面用笔再现到世人面前,也是抽象到具象的演变。这些画不仅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一种的美的韵味,同时还描写的形象突出。关山月也依据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画了一幅山水画,他画的内容因为有诗的融入而更加丰富有韵味。
  中国画不仅重意境,它还强调画有尽而意无穷。意到笔不到,画外有意之妙境。就犹如人们品茶,喝红酒,都是让人余味无穷。中国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就是在画上题诗加跋,含义深厚,每字每句精炼的题跋,是画面的补充和阐发,打破了绘画的局限。文字也表达了绘画所不能表达或不必要表达的东西,更加衬托出画面的诗情,并且增加了画面内容的深度,不单单善于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还善于使观者身临其境。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与画不仅相互交融还互相补充,既然诗中有画,那么画中也就自然的有诗的存在。而画里有诗的真正含义在于把画家作为“深刻的生命方式”,“深层的心性表达”,而不是仅在于形式的表面。
  诗人王维大多数诗中可谓是诗中有画,大家所熟悉的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人闲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等等这些诗句虽然它不是所画的一幅画,但诗中那种表现的鲜明的形象与活泼的动态,幽美的境界,都若隐若现灵活的浮现在眼前,使我们在诗词里犹如置身在画境般美妙。再如那首《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就犹如使人眼前呈现出一幅西北塞外平沙万里的景象,感觉看到空中那细细的炊烟,火红的落日倒印在弯曲的河流里,如此安静的画面,既壮观又生动。红色的落日,青青的烟,黄色的沙漠,而我们使用色彩将它分析得如此的丰富多彩。再从构图角度来看,炊烟中的“直”与河流中的“曲”,还有落日中的“圆”,则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富有节奏感的画面感。构图与颜色的和谐搭配完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可以说是“诗不配画而有画意”,因此这也体现了诗画的完美结合所在。
  白居易的那首《忆江南》:“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虽然诗中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丽江有多美,但江南春水的那种美丽动人的景色却体现出来了,就好像诗一样的国画美,要以很明显的红配绿这种对比的手法才能将这幅画所拥有的那种极其浓重的色彩表现出来。
  还有宋代画院考试的试卷中“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一名句,要以这句诗来画一幅画,第一名的画是画了一群小蜜蜂和翩翩起舞地蝴蝶在追赶驰马所留下的脚印,借此来显示马蹄的花香。诗句中的“踏花”与“马蹄”和“归去”都是具象并且真实存在的,是可以在画面中表达出来的,但使人很难落笔在画面的就是这个“香”字,由于画面中的几只蝴蝶追赶马蹄的脚印,既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白石老人的一幅经典作品,白石老人在他90岁时,中国小说家、剧作家老舍要求白石老人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这句诗作一幅画。当然我们画画的都知道绘画是一种视觉上的艺术,但要在纸上画出来“十里蛙声”,这确实是个难题。但是不同的是,白石老人他却不出几天就完成了这幅作品,画面上是潺潺的溪水从山涧乱石里飞泻而出,并且有几只可爱的小蝌蚪在水中游动,高处几笔群山耸立着。乱石、山涧与远山构成了深远的意境,让人看起来看着岂止是“十里”啊!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奇妙的构思,所以才能把各种艺术形象完美地组合起来,诗句中的意境它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方法别致,耐人寻味,足以让我们发现白石老人艺术修养的精深与才华的卓越。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注意意境,是中国的这些画家所用来撩动观者心的重要手段。
  对于诗和绘画的结合,我们所要讨论的重点应放在诗画的本身,而不仅仅是形式的似与不似,也就是说,诗不是因为有画而有画意,画不是因为有诗而有诗情,它们互相不依赖。但是诗与画又有很多相似之处,以诗入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融则表达出完美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徐光培.画中有诗,诗中有画[J].艺术.生活.2008.
  [2]卢新颜.诗与画的融合.[M]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
  [3]罗杰·满德.画中有诗——任敏作品[J].美苑.2011.
  [4]陈亚萍.从诗歌到绘画[D].复旦大学.2012年.
其他文献
Usually as a tragedy,the final fate of protagonist always makes readers contemplate on what on earth resulted in his tragedy.We can analyze this question from many perspectives like theme and the back
期刊
【摘要】:王蒙作为元四家之一,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能够载入史册为后人赞赏的原因,是因为他在山水画艺术上有着独具一格的绘画特点。他在家庭环境和元代画坛以及同时代艺术家的影响下,创立了解索皴法和牛毛皴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密而不塞,满而不闷”的构图方式,为中国山水画又添一笔美。他的山水画风格虽千奇百态,但怎么变都离不开繁点密线的艺术特征,从而增强了整个画面的效果又显现了物象美。  王蒙
期刊
山西省左权县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国闻名的“歌舞之乡”,有“民歌的海洋”“小花戏之乡”的美称,在2006年山西省左权民歌“开花调”被国家评定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开花调的起源地的地域风俗、憨厚朴实的方言、优美的旋律以及极具特色的节奏四个方面的介绍,使更多的人对左权民歌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发现开花调的美,热爱左权民歌,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歌。  何为“开花调”?开花调大多都是即兴创作
期刊
【摘要】:声乐对于声音的训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而且这些问题自身之间又有相互关联之处,它们往往产生综合的作用力,对歌唱效果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歌唱技能、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的养成与磨练是进行声乐训练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三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声乐训练;歌唱技能;心理素质;文化素养  一、好声音与声乐  (一)我国已故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的:“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
期刊
【摘要】:語用学作为一门较新的科学,它的相关理论使人们能够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语言和使用语言。尤其是语言行为理论和语境理论,不仅改变着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运用,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的教学。本文探讨语用学相关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其次,英语教学中运用一定的语用学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 语用学;英语教学;语用能力  【Abstract】:Pragmatics, a
期刊
【摘要】:巴塘弦子舞是一种优美而又抒情的藏族舞蹈,其中的伴奏乐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牛角胡是其主要的伴奏乐器,汉语称其为“弦子”或“弦子歌舞”。它活跃在藏族地区,为藏族人民做喜爱。表演时,由数名男性持拉弦乐器“毕旺”(胡琴)在队前演奏领舞。  【关键词】:巴塘;弦胡;琴手;律动;节奏  四川甘孜州巴塘县是川滇藏三省区的结合部,是一个以藏民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气候温和,川山秀美,千百年来,生活
期刊
一 羌族以及羌族传统民歌  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现在中国官方认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等、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其它省市。现有人口约30.6万人(2000年)。羌族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羌族传统的民歌内容非常的丰富,题材也非常的广泛,是羌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几千年来羌族人民集
期刊
【摘要】:在《历代名画记》中,关于谢赫所提出的“气韵”尤其强调。“气韵”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内在精神,“形似”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载体,“气韵”与“形似”二者相辅相成,合则两美,离则两伤。  【关键词】:气韵;形似;创作  张彦远,字爱宾,出生于名门望族之家,凭借其家庭传统的深厚积累及自身刻苦专研,成为唐代著名的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历代名画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史中第一部系统而完备
期刊
【摘要】:演唱者的舞台演唱是长期在课堂训练之后在舞台上进行演唱表演的一种形式。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舞台上的演唱,一些突发状况会使心理上的一些因素有一定的变化。当演唱者避免不了一些突发状况的发生时,正确地、及时地调整心理状态,会对演唱者完整地演绎声乐作品有所帮助,并影响着演唱者内心的感受。于是对于声乐演唱者在舞台演唱时的心理上的相关探究也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舞台;演唱;心理;  一、舞台演唱
期刊
【摘要】:戏曲为中国现代音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与中国现代声乐中互相交融、两者互相发展,为民族声乐领域奠定了基石。本文主要论述了戏曲唱法的润腔咬字在歌曲《故乡是北京》上的借鉴与运用,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戏曲唱法、京歌唱法的润腔在历史沿革中的发展;二、对《故乡是北京》歌曲的唱腔研究与结构分析;三、对《故乡是北京》的润腔剖析以及对曲中的风格、韵味等细节进行分析。  【关键词】:故乡是北京;戏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