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伟明用一双几乎颤抖的手,拉开卧室里五斗柜的抽屉,从层层叠叠的内衣下掏出一个锦盒,小心翼翼地打开盒盖,里面是一个梅瓶。谭伟明看着这件“宝贝”,沉默了许久,半晌才开口:“1.25个亿呐!”可是,经一位收藏界人士现场鉴定,这铁定是假货。
随着民间文物市场的放开和1994年“中国第一拍”开启的财富神话,收藏家开始大量涌现。在中国,有超过7000万收藏大军。这些收藏者中,有很多和谭伟明一样。怀揣“一夜致富”的梦想,梦醒时才惊觉,仿品藏下了,真品流失了。
探访收藏者:深信自己的藏品价值连城
对中国的许多收藏家来说,“江海之通津,江南之通汇”的上海一直是片乐土。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一个上海就有数万人热衷于收藏,谭伟明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极具代表性。
谭伟明打通报社热线。号称自己手里有稀世珍宝——一个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庭院梅瓶。他再三向记者保证,这个梅瓶绝对独一无二,而且是经国家博物馆鉴定后的宝物。
带着好奇心,记者找到了谭伟明并亲眼看到了这个价值连城的宝物一个三十公分高的瓷瓶。乍一看,除了精细的图案外,它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见记者没反应,谭伟明立刻捧起梅瓶,将其倒置,只见瓶底赫然写着“大明成化年制”的字样。跟随记者一同前往的还有一位玩收藏三十多年的史先生,经过仔细查看,发现这些字确实符合成化年间“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的说法。
在得到老师傅的首肯后,谭伟明显得很兴奋,他向记者表示,这个梅瓶是他十多年前在嘉兴老乡家收来的。经过仔细研究,并到北京一家研究所鉴定,可以肯定这是件前所未有的宝物。“这东西至少值1.25亿,我说的还很保守呢!”对于这个天文数字,谭伟明显得很自信,“你看那个圆明园兽首,是晚清的东西都拍得那么高,我这个宝瓶,价值远远不止这些。”
谭伟明希望早日找到“识货人”,将这个梅瓶出手。但很快,记者从与他的交谈中发现了许多破绽。原来那个号称从嘉兴老乡那里收来的梅瓶,其实只是谭伟明从嘉兴城区一古玩市场地摊上淘来的货。而后所谓的鉴定,只是他通过拍卖行推荐的几名“老法师”帮忙看了看,每次收费两百元。当然这些老法师的名字他也没弄清楚。只知道他们都是各大学的客座教授。
类似谭伟明这样的收藏者并不少。虽然收藏的东西有古玉、青铜、钱币、瓷器等,但他们的心态却极其相似一一深信这些被自己偶然廉价收入的藏品绝对是真品,而且价值连城。
探访古玩市场:入门者易受“山寨老法师”误导
“这东西,你觉得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反之亦然。”记者踏入东台路一家古玩店,询问一个古花瓶是否真货时,老板的回答实在是有些耐人寻味。
作为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第一个属其监管的旧工艺品市场,东台路可以说名噪一时,更有人将它与北京的琉璃厂相媲美。
在一个普通的双休日,记者走入了东台路上的一家位置不算很好的古玩店。当记者向老板打听店内是否有明代瓷器时,老板指着记者眼前的一个青花瓷瓶说:“这个就是。”随后又随意点了店中的几个东西,说:“这些都是。”正当记者表示疑惑时,老板似乎看出记者并非入门者,而是有意询问,便少了几分刁难。几句寒暄过后,老板向记者介绍了先前自己指的那几样物品。“你们一定奇怪,我一家店里怎么会有那么多明代瓷器。那是当然,如果我真的有那么多,我何须在这里开这家店,早就吃香的喝辣的了。”老板讲得很坦然。
该老板告诉记者,在东台路这个古玩市场里,每个铺子都有自己的真品,但更多的是工艺品,也就是所谓的仿品,当然这都要靠买家自己辨别真伪。并非每个店主都有很高的鉴赏能力,只能说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有许多真品自己也不知。最后以工艺品的价格卖给了识货的人。
就在记者采访时,有个中年人带着两个年轻人走进了这家古玩店。这个中年人好似对这行非常熟悉,带着他们一个个地看,并时不时在其耳边说上几句。很快,两个年轻人被一个陈列在玻璃橱里的古瓷瓶吸引,想向老板问价。他们的意图很快被一旁的中年人制止,这名中年人独自将老板引到一旁。交流了起来。但最终两人并没谈妥,中年人也随即将两个小年轻拉出了店。
老板随后笑着说:“以后这两个年轻人要交的学费还多着呢。”
原来这两个年轻人是刚刚入行,想趁着低价进点东西作为收藏,这个带他们来的就是所谓的“老法师”。对于“老法师”这一说法,老板有些不屑。“古玩这东西,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人能说是行家,只能说是入门深浅。有许多‘老法师’,自己也一窍不通,讲到底就是趁着这市口好来赚钱的。”老板说,他每天都能碰到好几批这样的“老法师”,他们这个圈子就是人带人的,自己一知半解,运气好能为买家觅到个好东西,那这个“老法师”在圈子里就会名声大噪。不过这个可能性不高,多数都是淘些仿品。
探访专家:收藏界也有“黑哨”
提到上海乃至中国如今的收藏行业,收藏界资深人士许明遗憾地摇摇头。他表示,中国目前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机构可以进行鉴定,收藏界也有“黑哨”。
藏家最头痛的事情是要别人来认同自己的东西,要让别人“择取”,甚至是“鉴定”。你有东西要拿出去拍卖,就得拍卖行评说;你要拿出去鉴定。就要由鉴定师去判断。收藏界也有裁判,这与足球界一样。同样,收藏界也存在着“黑哨”:明摆着是一件到代的真品,他偏说你是“后伪”,是景德镇新货做旧的。或者说是不到代的。反过来,明摆着是一件假货,他却说是个稀世珍宝。这种“黑哨”,在一些不规范的中小拍卖行中存在。这些自己不懂得多少的“裁判”,以为掌握着别人的生杀大权,随心所欲、指鹿为马。
在收藏界,每个人都可以是“裁判”,当然,一些已经形成权威的人。就可能成为“职业裁判”。但是,凭借有限的经验来做判断,无疑盲人摸象。收藏界的大多数人,对陶瓷史、对某种品种的全貌,没有条件、没有精力、没有兴趣去作系统的、艰苦的研究。就算是最高级别的陶瓷研究人员,判断的方式也很可能是单纯的“经验型”——自己见过的被证明是真正的东西,就是真品,反之,没见过的就可能是假的。判断基本没有推理过程,此为“偏哨”。
现在有很多鉴宝的电视节目,收视率都很高,有很多藏家把多年收藏奉上鉴定,但最终都得出“假货”的结论。“民间是否有真品?”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许明说,目前文博界的有些鉴定人员和为数不少的“行家”,枉杀无辜到了让人莫名其妙的地步。北京相关部门曾组织专家替民间收藏者义务鉴定藏品,结果说99%的藏品都是假货。而以许明在北京生活的感受——全国收藏水平最高的就是北京地区,当上海一般藏家津津乐道“清三代”、“道光”、 “民国”时,北京的玩家早已经精通“老窑”瓷器了。
近年来,随着土建开发,大量真品露出,但由于中国目前缺乏权威的鉴定部门,很多珍宝最终只能以“工艺品”的身份流向市场。事实上,市场上有赝品,却也不乏真品,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些真品甚至比赝品的价格更低廉。毕竟,赝品需要人工、需要成本,而真品,却仅仅需要劳动力。
如今很多年轻人纷纷涌入吉玩市场,企图捡到“潜力古”,对此,许明告诫新手们:要进入古玩市场,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有文化修养。能够了解文物的文化价值;其次,相当的鉴别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来源于频繁地接触真品,其中包括博物馆藏品和民间藏品;最后,还得具备足够的经济基础,玩古玩其实也很烧钱。
链接 古玩市场“揭鬼”
古玩集市素称“鬼市”,市以“鬼”名,是因为这里高深莫测、真假难辨。玩古玩就像在布满陷阱和圈套的地方跳舞,市场里古玩琳琅满目。赝品、仿品、复制品不在少数,全凭“火眼金睛”淘金。一不留神,就会人仰马翻,血本无归。
“山寨法师”特征
自己没有藏品,纸上谈兵。
今天和张三拉拉关系,明天为李四介绍业务,似乎天天都在地摊子上转,知道几个时代和窑口的名词就大谈文物如何如何。
凡事先谈当年,号称每天和文物打交道,话语句句为虚,只说价格不说实质。
唱双簧特征
看货或交货时间多选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
出口价一般十分高,只有在“托”的周旋下卖主才会一唱一和地逐步降价。
编造故事,内容可信、合乎情理,台词滚瓜烂熟,使买者认为机会难得,碰上了好运气。
少则两三人,多则三五人,团伙中一般都有一个老者或者貌似“权威”者来估价,以证实藏品的价值不菲。
随着民间文物市场的放开和1994年“中国第一拍”开启的财富神话,收藏家开始大量涌现。在中国,有超过7000万收藏大军。这些收藏者中,有很多和谭伟明一样。怀揣“一夜致富”的梦想,梦醒时才惊觉,仿品藏下了,真品流失了。
探访收藏者:深信自己的藏品价值连城
对中国的许多收藏家来说,“江海之通津,江南之通汇”的上海一直是片乐土。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一个上海就有数万人热衷于收藏,谭伟明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极具代表性。
谭伟明打通报社热线。号称自己手里有稀世珍宝——一个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庭院梅瓶。他再三向记者保证,这个梅瓶绝对独一无二,而且是经国家博物馆鉴定后的宝物。
带着好奇心,记者找到了谭伟明并亲眼看到了这个价值连城的宝物一个三十公分高的瓷瓶。乍一看,除了精细的图案外,它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见记者没反应,谭伟明立刻捧起梅瓶,将其倒置,只见瓶底赫然写着“大明成化年制”的字样。跟随记者一同前往的还有一位玩收藏三十多年的史先生,经过仔细查看,发现这些字确实符合成化年间“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的说法。
在得到老师傅的首肯后,谭伟明显得很兴奋,他向记者表示,这个梅瓶是他十多年前在嘉兴老乡家收来的。经过仔细研究,并到北京一家研究所鉴定,可以肯定这是件前所未有的宝物。“这东西至少值1.25亿,我说的还很保守呢!”对于这个天文数字,谭伟明显得很自信,“你看那个圆明园兽首,是晚清的东西都拍得那么高,我这个宝瓶,价值远远不止这些。”
谭伟明希望早日找到“识货人”,将这个梅瓶出手。但很快,记者从与他的交谈中发现了许多破绽。原来那个号称从嘉兴老乡那里收来的梅瓶,其实只是谭伟明从嘉兴城区一古玩市场地摊上淘来的货。而后所谓的鉴定,只是他通过拍卖行推荐的几名“老法师”帮忙看了看,每次收费两百元。当然这些老法师的名字他也没弄清楚。只知道他们都是各大学的客座教授。
类似谭伟明这样的收藏者并不少。虽然收藏的东西有古玉、青铜、钱币、瓷器等,但他们的心态却极其相似一一深信这些被自己偶然廉价收入的藏品绝对是真品,而且价值连城。
探访古玩市场:入门者易受“山寨老法师”误导
“这东西,你觉得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反之亦然。”记者踏入东台路一家古玩店,询问一个古花瓶是否真货时,老板的回答实在是有些耐人寻味。
作为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第一个属其监管的旧工艺品市场,东台路可以说名噪一时,更有人将它与北京的琉璃厂相媲美。
在一个普通的双休日,记者走入了东台路上的一家位置不算很好的古玩店。当记者向老板打听店内是否有明代瓷器时,老板指着记者眼前的一个青花瓷瓶说:“这个就是。”随后又随意点了店中的几个东西,说:“这些都是。”正当记者表示疑惑时,老板似乎看出记者并非入门者,而是有意询问,便少了几分刁难。几句寒暄过后,老板向记者介绍了先前自己指的那几样物品。“你们一定奇怪,我一家店里怎么会有那么多明代瓷器。那是当然,如果我真的有那么多,我何须在这里开这家店,早就吃香的喝辣的了。”老板讲得很坦然。
该老板告诉记者,在东台路这个古玩市场里,每个铺子都有自己的真品,但更多的是工艺品,也就是所谓的仿品,当然这都要靠买家自己辨别真伪。并非每个店主都有很高的鉴赏能力,只能说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有许多真品自己也不知。最后以工艺品的价格卖给了识货的人。
就在记者采访时,有个中年人带着两个年轻人走进了这家古玩店。这个中年人好似对这行非常熟悉,带着他们一个个地看,并时不时在其耳边说上几句。很快,两个年轻人被一个陈列在玻璃橱里的古瓷瓶吸引,想向老板问价。他们的意图很快被一旁的中年人制止,这名中年人独自将老板引到一旁。交流了起来。但最终两人并没谈妥,中年人也随即将两个小年轻拉出了店。
老板随后笑着说:“以后这两个年轻人要交的学费还多着呢。”
原来这两个年轻人是刚刚入行,想趁着低价进点东西作为收藏,这个带他们来的就是所谓的“老法师”。对于“老法师”这一说法,老板有些不屑。“古玩这东西,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人能说是行家,只能说是入门深浅。有许多‘老法师’,自己也一窍不通,讲到底就是趁着这市口好来赚钱的。”老板说,他每天都能碰到好几批这样的“老法师”,他们这个圈子就是人带人的,自己一知半解,运气好能为买家觅到个好东西,那这个“老法师”在圈子里就会名声大噪。不过这个可能性不高,多数都是淘些仿品。
探访专家:收藏界也有“黑哨”
提到上海乃至中国如今的收藏行业,收藏界资深人士许明遗憾地摇摇头。他表示,中国目前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机构可以进行鉴定,收藏界也有“黑哨”。
藏家最头痛的事情是要别人来认同自己的东西,要让别人“择取”,甚至是“鉴定”。你有东西要拿出去拍卖,就得拍卖行评说;你要拿出去鉴定。就要由鉴定师去判断。收藏界也有裁判,这与足球界一样。同样,收藏界也存在着“黑哨”:明摆着是一件到代的真品,他偏说你是“后伪”,是景德镇新货做旧的。或者说是不到代的。反过来,明摆着是一件假货,他却说是个稀世珍宝。这种“黑哨”,在一些不规范的中小拍卖行中存在。这些自己不懂得多少的“裁判”,以为掌握着别人的生杀大权,随心所欲、指鹿为马。
在收藏界,每个人都可以是“裁判”,当然,一些已经形成权威的人。就可能成为“职业裁判”。但是,凭借有限的经验来做判断,无疑盲人摸象。收藏界的大多数人,对陶瓷史、对某种品种的全貌,没有条件、没有精力、没有兴趣去作系统的、艰苦的研究。就算是最高级别的陶瓷研究人员,判断的方式也很可能是单纯的“经验型”——自己见过的被证明是真正的东西,就是真品,反之,没见过的就可能是假的。判断基本没有推理过程,此为“偏哨”。
现在有很多鉴宝的电视节目,收视率都很高,有很多藏家把多年收藏奉上鉴定,但最终都得出“假货”的结论。“民间是否有真品?”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许明说,目前文博界的有些鉴定人员和为数不少的“行家”,枉杀无辜到了让人莫名其妙的地步。北京相关部门曾组织专家替民间收藏者义务鉴定藏品,结果说99%的藏品都是假货。而以许明在北京生活的感受——全国收藏水平最高的就是北京地区,当上海一般藏家津津乐道“清三代”、“道光”、 “民国”时,北京的玩家早已经精通“老窑”瓷器了。
近年来,随着土建开发,大量真品露出,但由于中国目前缺乏权威的鉴定部门,很多珍宝最终只能以“工艺品”的身份流向市场。事实上,市场上有赝品,却也不乏真品,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些真品甚至比赝品的价格更低廉。毕竟,赝品需要人工、需要成本,而真品,却仅仅需要劳动力。
如今很多年轻人纷纷涌入吉玩市场,企图捡到“潜力古”,对此,许明告诫新手们:要进入古玩市场,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有文化修养。能够了解文物的文化价值;其次,相当的鉴别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来源于频繁地接触真品,其中包括博物馆藏品和民间藏品;最后,还得具备足够的经济基础,玩古玩其实也很烧钱。
链接 古玩市场“揭鬼”
古玩集市素称“鬼市”,市以“鬼”名,是因为这里高深莫测、真假难辨。玩古玩就像在布满陷阱和圈套的地方跳舞,市场里古玩琳琅满目。赝品、仿品、复制品不在少数,全凭“火眼金睛”淘金。一不留神,就会人仰马翻,血本无归。
“山寨法师”特征
自己没有藏品,纸上谈兵。
今天和张三拉拉关系,明天为李四介绍业务,似乎天天都在地摊子上转,知道几个时代和窑口的名词就大谈文物如何如何。
凡事先谈当年,号称每天和文物打交道,话语句句为虚,只说价格不说实质。
唱双簧特征
看货或交货时间多选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
出口价一般十分高,只有在“托”的周旋下卖主才会一唱一和地逐步降价。
编造故事,内容可信、合乎情理,台词滚瓜烂熟,使买者认为机会难得,碰上了好运气。
少则两三人,多则三五人,团伙中一般都有一个老者或者貌似“权威”者来估价,以证实藏品的价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