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ge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既有差异又有契合点。走两者融合之路,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整合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差异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包括若干基本的科学事实,以及从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概念、命题、原理和公式等。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改造水平和物质创造水平。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处理和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
  因而,如果说科学教育的内容关乎事实的真伪问题的话,那么人文教育的内容则关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问题。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与目的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掌握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与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是科学教育应当承担的核心任务。
  人文教育旨在使人理解、体验并掌握人文知识,以期促进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对话意识、博爱精神。从而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进而指导人们能够在改造物质世界、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沿着合乎人道的方向发展。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在契合
  
  二者固然有别,但并非对立、排斥,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点,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人,并且以人为归宿。
  人生有三大问题:人对物、人对人及人对自身的问题。在这三大问题中,科学关注的是人对物的问题;人文关注的是人对人、人对自身的问题。因此,科学与人文本质上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文化角度讲,科学与人文又都是一种文化。
  二者共同属于这个共同体,只不过科学更多倾向于理性,人文倾向于情感;科学侧重理性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人文解决伦理问题。因此,那种只把科学理解为“科学知识”,却不认为一种文化的看法是片面的。
  事实上,人类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价值追求史,在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中,科学领域实证的探求、理性的认识、批判的思考,总是对善的向往、对美的追求、对情的超越。而所说的真、善、美其实就是人文领域所追求的的根本内容。正是这种科学与人文的合流,才使人类的价值追求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在那些伟大思想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身上,常常汇集着科学之深刻与人文之美韵,令后人永世景仰。例如:达芬奇既是大画家,又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发现了著名的相对论,还具有艺术天分,擅长演奏小提琴;杨振宁不仅是获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著名的演说家等等。
  两种教育之间的这种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教育必须走二者的融合之路,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培养
  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很多,下面从变革教育价值观念、完善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素养三方面简单加以分析。
  (一)变革教育价值观念。
  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这种整合的关键,而关键的实质就是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与融合。既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也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个方面的任何一面都不能偏废。
  可以这么说:教育界有关教育融合之争鸣的目的,决不是贬低科学教育的价值,而是在认真反思过去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策略与途径,使得科学教育走上一条更为科学的道路。
  (二)完善课程建设。
  我们的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进行如下调整:
  1.改革科学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应有所超越,要由对具体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层面,提升到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关系的层面,要广泛、全面、深刻乃至趋向人文的理解。
  课程内容要有所扬弃,合理地精简那些过时的、累赘的、超出学生负荷的部分,保留比较基本的、具有生成意义的内容。同时要有所丰富,选择那些前沿性的、新兴的、能够反应人们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的性质有新认识的知识。
  2.加强人文课程。我国原有人文课程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尤其在小学阶段,公民教育、隐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相对占的比例较大,但是真正具有个性色彩和创造力的内容稍显不足,因此也存在一个谨慎选择和适当扬弃的问题。其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方面,还需寻找更为合理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在总体课程结构上对中外文化的比例也需调整。比如,在某些地区,从教师到家长再到孩子,学习外语的热情似乎过分高于中国文化,不得不引起思考。
  3.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如今,包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内知识的增长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整体化、综合化和社会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课程的综合化方向。
  这里所说的综合,首先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各自领域的综合,如:让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打破学科的分界线,让认知方面的知识与应用方面的知识有所融通。在文字、音乐、舞蹈、绘画等人文门类之间也需进行整合。
  其次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就是以科学的理性沉淀人文的情感,以人文的意义升华科学的追求。
  再次,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带着人文的眼光到生活中去发现科学的现象,同时用驾驭科学的思维回归课堂,做出超越的思索。
  (三)提高教师素养。
  就是要求教师在自身素养方面有足够的储备。比如要具有深厚的教学理论素养,具有比较全面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结构以及整合知识的实践能力,具有勇于批判的思维方式和大胆变革的实践勇气,具有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所需的多元智能结构等。
其他文献
“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课堂评价则是能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真诚的、恰当
加大改革开放宣传的分量,是目前各报都很关注的课题。我们认为,加大分量,不只是在宣传报道的总量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更重要的是要把改革宣传的内容向深层次推进。从“量”与
摘要: 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它是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文阐述了如何科学地建立专业教学体系,指出创办特色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的可行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
长期以来,教师课程利用意识淡薄,课堂教学限于文本,这样的课程观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视野,新课程改革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了,给了教师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充分、更能让学生自主活动的时空与平台,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能够开发出更现实、更有意义、更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一、拓展文本资源,相互交流    
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疾病,是造成奶牛场经济损失的主要疾病之一。乳房炎可分临床型和隐性型两类。临床型乳房炎有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容易被人们发现;隐性型乳房炎无肉眼可见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只有大胆丰富的想象,才会有各种新的创造,莱特兄弟想象自己能像鸟儿一样在蓝天中展翅飞翔,于是,经过努力,发明了第一架飞机。可见,想象能力的培养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热爱生
摘要:随着E-Learning学习平台的广泛使用以及其缺点的暴露,基于学习内容的设计应运而生。本文从学习设计、学习设计规范、IMS-LD信息模型、学习单元创设和学习设计应用五个方面对学习设计理念和应用进行阐述,最终得出对学习设计应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学习设计 学习设计规范 学习设计应用    一、选题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与发展,E-Learning学习方式也
这阵子,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怎么啦?学生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即使是出类拔萃的一些孩子,他也会时不时地明里暗里和你对着干。为什么?社会对孩子影响太大了,甚至超过了教育的力量。他们不再是我们所形容的天真纯朴、单纯可爱了,他们会过度地思考、片面地深刻,还把这作为一种快乐和满足。  记得我们读书的那个年代,一首《血染的风采》、一部《渴望》会让大家感动好一阵子。现在的孩子们,喜欢读书的,觉得韩寒是
一、问题的提出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  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朱永新教授反复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2.营造书香校园是适应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
摘要: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高于策略和方法层面,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和方法作出选择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这一术语是最早由美国学者赫伯特·西伦于1954年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