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創新驅動,打造持續發展新引擎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有著中國科技界的“奧運會”之譽的中國科協年會,在廣州舉行。該會是全國科技界啟迪創新、思想碰撞,探討中國科技未來發展的最高盛會,也是規格最高的科技盛事,吸引了近四千名科技工作者參與,通過年會瞭解國際相關科技領域的新進展和新思想,啟迪創新智慧、激發思想碰撞。澳門科協每年組織科技界參加,希望保持澳門科技界與國家前沿科技發展同步,增強自身的科技意識,認識世界發展趨勢的變化。
  今屆年會主題為“創新驅動先行”,可以看到,科技界探討未來,不再只是強調國家發展,而是因應世界發展變化的大趨勢,將國家發展與世界相比較,誠如全國科協委員、澳門科協理事長崔世平所說“從過去沒有,到積極跟進,平起平坐,再到希望將來超越他們,反過來引領他們”。當前澳門經濟面臨新常態和新調整,處於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澳門人的視野,不應只單純看澳門發展如何,更重要的是強調區域合作與創新,將澳門發展融入國家大發展策略中,從而避免發展中脫軌、被邊緣化和自我邊緣化。
  今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2015年工作部署時,提出三點要求,其中第三點指出,“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要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根據這一精神,“創新驅動”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戰略,也應當成為澳門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
  創新驅動大勢所趨
  一個世紀以來,特別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不少學者和學派繼承並發展了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不少國家積極實踐這一理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美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正式提出以產業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創新戰略,從國家的層面推進創新,造就了上世紀末以來持續十多年的“新經濟”繁榮景象,也有效應對了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英國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提出創意經濟概念,又於本世紀初提出“創新國家”概念,將戰略創新作為基本國策。日本長期以來重視企業發明創新和員工創造力開發,在2009年又提出“數字日本創新計劃”,推進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國家戰略。許多歐盟國家以及加拿大、韓國、印度等,也都有相應的政策與措施,積極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驅動作為時代潮流,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約有20來個,它們具有一些共同特徵,包括研發投入較高,一般佔GDP比例的2%以上;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7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一般在30%以下;科技成果轉化率則達到40%以上。我國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僅為39%,對外技術依存度則大於40%,科技成果轉化率僅有10%左右,表明與較先進的創新型國家存在一定差距。
  理論硏究和實踐探索表明,可以通過一定的指標體系來衡量與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新基礎能力。這些指標包括GDP規模指數、人均GDP指數、敎育指數、大學指數等“創新資源指數”,以及包括GDP增長指數、專利指數、專利申請數與授予量、硏發經費佔GDP的比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値佔GDP的比重等“創新產出指標”。用這些指標來衡量,創新能力恰恰是澳門的弱勢所在。
  不用同內地或世界各國的其他先進地區相比,僅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和香港、澳門八座城市為硏究對象,便能對比出澳門在這一領域的顯著差距。澳門除了人均GDP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第一外,其他各個項目,如GDP增長指數、敎育指數、大學指數、專利指數等,均處於墊底或倒數第二的位置,這樣的狀況將嚴重阻礙澳門打造新引擎,無助發揮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作用。
  積極應對急起直追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無疑是審時度勢的決策。去年9月底,習近平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概括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的內涵,進而提出在五個方面“著力”的基本任務,這應當成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努力方向。李克強於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吿也表示要“不斷提升港澳自身競爭力”、“繼續發揮香港、澳門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特殊作用”。為了不辜負中央政府的期望,同時也有效應對澳門自身發展中出現的制約瓶頸,“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是澳門的明智選擇。建議特區政府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積極應對,急起直追。
  首先,要確立“創新驅動發展”的科學施政理念,將經濟建設的中心轉移到“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的軌道上來。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先後提出了“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科學施政”、“敎育興澳”、“人才建澳”等施政理念,這些方針無疑具有科學內涵與積極意義,實施過程中也確實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應繼續貫徹執行。然而,從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改革的需要來看,將“創新驅動”作為施政理念的有機組成勢在必行。只有從戰略上謀求對傳統引擎的改造和新引擎的打造,才有望根本解決瓶頸制約,建立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與此同時還要制訂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鼓勵、引導和支持、幫助企業走上創新驅動的第一線,成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體。
  其次,要在創新驅動理論指導下,大力發展高科技,積極引進合適的先進產業,從根本上逐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雖然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方針在澳門已經明確多時,口號也喊了多年,但實際成效並不理想。這裡有一個戰術問題。近年來,旅遊、會展、中醫藥、文化創意、敎育培訓等產業正在逐漸發展壯大,為經濟多元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用創新驅動理論來衡量,這些新產業中的多數門類高科技含量偏低,企業的創新機制比較薄弱,難以承擔創新驅動新引擎的重任。其實,當今世界蓬勃發展的一些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對土地、原材料等資源的要求並不高,關鍵在於核心科技與領軍人才,其中尤以人才為要。澳門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與獨特的政策優勢,選擇IT產業、生物工程、環境工程、海洋開發、人工智能、動漫產業等領域內的合適門類,積極引進,白手起家,大力扶持,只要堅持一個時期,就一定能落地生根並開花結果,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結構調整和適度多元化的問題。
  最後,要在全社會的範圍內促進觀念轉變,倡導創新意識,培養創新人才,為創新驅動奠定思想與組織基礎。創新驅動不僅僅是一個政策方針或技術問題,而是一種思想觀念和社會風氣的體現。人是創新驅動的基礎,人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創新意識與創造力水平,是創新驅動戰略能否眞正實施的先決條件。澳門特區的民生狀況良好,政府對民眾的關懷無微不至,老百姓的日子很好過,可是無形中也助長了安於現狀的懶散習性,滋生了盲目排外的保守思想,這些都與創新驅動背道而馳。在當今進入“互聯網+”的新時代,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與各種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融合發展,給人的啟發包括自身素質建設,創新方向以及創業空間廣闊等。因而澳門人必須審時度勢,向上流動,奮起直追,因為科技、創新,不僅帶給你金錢,還帶來信息、機遇和挑戰,也帶來全新的視野。
其他文献
過去, 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不單使得資訊得到了更廣的傳播,人們知道什麼正在發生,什麼與我有關,更使得人們得以和周圍的人,共同分享對事件的看法,使得人們能夠在對事件的探討中完成社會交往。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 人們可以隨時利用網路進行社交,交流傳播的不單是資訊,還有感知,擁有和自己共同興趣的一批人的感受。而新媒體正是Web2.0時代的產物。當打開手機APP查看新聞取代了讀報看新聞;當網絡數字電
期刊
國家“十二五”規劃定位,把澳門發展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然時隔多年依舊進展不大,國家旅遊局與澳門特區政府決定成立聯合委員會推進,日前簽署了促進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的聯合工作協議。顯示建設世旅休閒中心的工作,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而且加快了步伐。更重要的是,此已不單是澳門特區的地方事務,而是中央政府也已加入籌謀及督促,把世旅休閒中心建設提升到國家事務的層面,有點“倒逼”澳門政府的意味。  以一般的區
期刊
立法會議員陳明金在六月號《澳門月刊》撰文指“如果官員問責制不能夠成功建立並有效運作,後人可以有樣學樣,不作為的官員,到時候同樣可以拍屁股走人。長此下去,隨著社會變遷發展,新老問題就可能會更多”。對此,筆者贊同。澳門一直有官員問責的法律規定,但卻沒有官員問責情況,“失職”官員多調任司長辦公室顧問,薪俸與原局長相差不多,令社會質疑問責制形同虛設,甚至不健全。個人分析認為,問責制難落實癥結在於權責難以清
期刊
暑假成為一年一度的掘路高峰期,已經是近幾年的“常規”,雖然避開了學生返學的時段,但居民、遊客出行,面對“遍地開花”的掘路工程,抱怨和無奈之下,不禁要問,政府的協調機制,是不是名存實亡?面對長期泛濫的掘路工程所帶來的怨氣,政府是否會下決心,建造城市基礎設施管線的地下共同管道?  今年施政辯論期間,本人在談到,有人形容本澳已成為“世界掘路中心”時,羅立文司長透露,去年有5,900宗掘路申請,批出3,6
期刊
一個新興產業的出現,除了政府主導外,更需要全民的參與和鼓勵,才能興盛,我們期待到一個不一樣的澳門,一個擁有獨特魅力文化創業產業的澳門。本期的受訪者,都對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頗具經驗,他們或是身處其中,或是旁觀者清,對本澳文創的發展深有感觸。在此次採訪中,他們更是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意見,為文化創業產業的發展建言,期望政府和社會各界能聽到不同的聲音。  澳門佳作的創意總監林子恩,對文化創意產業基金的提
期刊
此次對於澳門文化創意產業資助現狀的討論,並不是僅僅局限於該不該改變現有的資助方式,有哪些利好或不好,更是對本澳文化創意產業的一次深入討論。當中所有參與各界別認識的觀點均值得參考、借鑒甚至反思。  現下的澳門,處於經濟轉型的階段,連續的賭收下跌,為全澳門的經濟發展敲響了警鐘。誠如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管理學會會長蔡強表示,此時此刻,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調整澳門博彩業一業獨大的局面。古法講求“天時地利人和”,
期刊
細數現有的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資助,除了專門的文化創意產業基金,還有常規的澳門基金會、文化局以及各種社團,都可以提供一定條件的資助。在本澳文創剛剛起步的階段,諸多的資助是好還是壞該如何去斷定呢?繁多資金在為業界“輸血”的過程中,能否“活血化淤”,成為“造血”?  澳門佳作的創意總監林子恩,聲稱從兩方面來說,政府覺得資助給了很多,但是需要的申請者和業界人士,反而覺得不夠多。“澳門政府非常有心,一心一意的
期刊
如今的文化創意產業,被政府看到了巨大的“商機”,對其投入連年增加,讓各界訝異。面對資金的誘惑,無論是從業多年的業界精英亦或是蠢蠢欲動的新興青年,該如何抉擇?文化創業產業應該自負盈虧還是接受援助?而援助又應該以貸款方式還是無條件的資助?對於這些問題,受訪者們也提出了他們各自的看法。  澳門佳作的創意總監林子恩,提出做生意就應該是自負盈虧。他直言不諱地回答到:“澳門現下博彩業強勁,令全澳門的中小企業或
期刊
中西文化交匯下的澳門,從來不缺乏文化底蘊。而文創產業作為一個新興之物,政府斥資兩億作起動金的文化產業基金,直接為本澳文創業界,特別是中、小、微文創企業提供各環節,例如產品設計、知識產權登記、生產製造及市場營銷等的財政支援,以助解決不同發展階段的資金問題。那麼,文創與產業兩者之間關係如何,到底哪一方面更重要呢?  澳門佳作的創意總監林子恩,擁有多年文化藝術發展的經驗,面對這個問題,他直截了當地回答道
期刊
在彈丸之地的澳門,地少人多的問題愈來愈突出,院舍、學校、公屋用地缺乏,阻礙城市發展,以至產生出不少社會問題,甚至乎連變電器都叫無地方放。能源辦與民署研究共同使用垃圾房的公共空間,如下層設垃圾房,上層放置變壓器,希望做到物盡其用。對於土地資源緊絀的澳門,此想法有可取之處,只要符合安全條件,值得研究落實,亦正好讓政府更多地思考如何善用土地資源,取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效果。  同樣需要“物盡其用”的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