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14409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边的椰树下,一位长者脚趿拖鞋,下身穿着花纹短裤,倚靠在一堆竹简上。他眉头轻皱,手捋长须,正若有所思地远眺。另一个长者是一位束着长发,站在演讲台前传道解惑的讲师。前者是美国人李渡眼中的“存在大师”——道家学派的宗师老子,后者则是“正直大师”——儒家的圣人孔子。
  李渡原名Stewart Lee Beck。Stewart一名起源于苏格兰,Beck起源于德国,他的朋友孙祝旻觉得Lee和中国李姓读音相近,便给他起名李渡。
  在中国生活20多年,李渡每次回美国都发现,身边人即使在信息已如此畅通的今天,也并不了解东半球的中国和中国人。于是,他找来自己的中文老师卢海妍,还有孙祝旻,想合写两本书,以一个在中国有丰富生活经验的美国人的视角来解读中国。
  听到李渡要写书的想法,卢海妍很惊讶。虽然两个人相识多年,但每次李渡误读中文发音时,卢海妍还是会通过暗地里掐自己的方式来抑制大笑的冲动,然后面无表情地鼓励李渡:“再试一遍。”用李渡的话说,他并不是老师认为的最有可能成功的学生。不过,读完李渡的初稿,卢海妍说:“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母语这么美。”
  他们合著的这两本书就是《趣简中国史》和《趣简中国话》。他们希望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向外国年轻人介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Muffin Man


  中國同事给李渡送了个“muffin man(松饼师)”的外号,但此muffin man,是取中文的谐音,指“麻烦人”。李渡对工作细节的要求很高,同事们都觉得他有些挑剔。
  李渡对成语很感兴趣。他发现成语“海底捞针”在英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但翻译成中文则是“在草堆中寻针”,比较之下,“在草堆中寻针真是小菜一碟”。



  李渡回到美国,朋友们都说他是已经被“中国化”了的美国人。根据造词规律,他自己发明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sinolinguaphilia,指长期使用中文的外国人出现的“中国化”现象。这些人可能出现以下表现:说母语时,会不自觉地使用中文语序,比如“You what time go to airport(你什么时候去机场)”;做出肯定回答时,他们习惯说“对对对”;“症状”最严重的,做梦都在说中文,还和现实生活中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对上了话。

一部两个小时的中国历史电影


  到中国不久,李渡想写一个关于上海的剧本。当时孙祝旻的大学室友是李渡太太公司的实习生,室友对孙祝旻说:“这么不靠谱的事情你应该感兴趣。”李渡和孙祝旻一见如故,聊了很久,开始了长达20年的合作。
  “创作过程充满了文化、语言的冲突,团队成员中有‘60后’‘70后’‘80后’,所以有很明显的代际冲突。”李渡和孙祝旻回忆起《趣简中国史》的创作过程时说。为了在100多页的篇幅中展现漫长的中国历史,大家商量后决定,每个朝代只选择3个人物。西方人喜欢听故事,他们把整本书以一部“两个小时的中国历史电影”的方式呈现。
  一部电影人物太多,形象就会模糊,怎么让国外读者记住每个人呢?李渡成为中西文化的“转译者”。
  在探讨郑和这个人物时,他们发现外国人很难念出“郑”字拼音中的“zh”,还会习惯性地将拼音的“he”发成英文中的“he(他)”。为了便于理解,他们给郑和起了一个名号:海上漂流CEO。郑和这个“海上漂流CEO”,带领着约2.7万人的团队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上。这支庞大的队伍包括由使者、官员组成的“领导层”,由船长、舵手、天气预报员、占星家组成的“航海事务处”,由各级士兵组成的“军事护卫队”,由外交后援团、后勤人员组成的“服务部门”和由道士、僧侣、算命先生组成的“精神导师团”。
  提到宋徽宗,李渡觉得,同样痴迷于字体设计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一定会很喜欢他,因为他自创了“瘦金体”。但作为皇帝,宋徽宗是不成功的。于是,李渡将宋徽宗比喻成有着莫扎特天赋的教皇和成为美国总统的猫王,他们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艺术天赋,却因戴上权力的镣铐,只能没日没夜地喝酒。
  孙祝旻个性自由洒脱,她想写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但和李渡提起时,她迟迟没有看见对方眼神里的光:“我们认识这么久,看到他很客气地回答‘不错’,肯定是因为还没有找到能打动他的点。”说到这里,两个人对视了一眼,流露出老友间的默契。
  直到有一天,孙祝旻说:“你知道吗,其实竹林七贤就是1700多年前的嬉皮士啊。”李渡的眼神立刻就变了。
  竹林七贤是东方1700多年前反主流、选择纵情山水的知识青年;嬉皮士是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反越战、批判政府的理想主义者。虽相隔1000多年,但孙祝旻觉得,两个群体在应对社会动荡,寻求心灵自由方面是相通的。
  竹林七贤和嬉皮士的对比一出,团队的人都很兴奋,收到的读者反馈也不错。他们看到中西方的“文化开关”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了。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不让观众有起身离座的“尿点”,团队通过调整,割舍了很多对诗人的介绍。对外国人来说,这类内容讲述得太多可能会造成一些理解上的障碍,要让外国读者读进去,是他们的重要考量点。

中西文化的“摆渡人”


  来中国之前,李渡曾梦想去南美洲学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然而一次意外的工作调动,让他收拾好行李,卖掉一切家当,搬到了中国。
  孙祝旻觉得李渡始终对未知保持着真诚和善意,扮演着中西文化沟通的“摆渡人”这个角色。“有人会因为未知和迷惑而心生恐惧,在还不清楚实际情况的时候就下结论,这其实是不友善的。”孙祝旻和李渡曾对慈禧和宋徽宗的历史地位有过些许争议,但李渡的善意让两个人的探讨能始终平等地进行下去。
  孙祝旻是上海人,在挑选唐代的三位代表人物时,她很自然地选了李白和杜甫,李渡却提议选一位女诗人。孙祝旻一开始不理解,后来她被李渡说服了。他认为唐朝女诗人的出现,可以反映当时世风的开放,女性地位的提高。
  他们最终选择了鱼玄机,虽然《唐诗三百首》并没有收录她的诗,但他们很喜欢鱼玄机的人生故事。考虑到西方读者,在表现形式上,他们将鱼玄机想象成活在今天的人,帮她做了一个网上个人主页的介绍。
  “我们不是学者,不需要承担书写历史的重任,也不用假装权威。”孙祝旻觉得自己和团队就是在记录历史长河中的一些人性闪光点,而读者就是每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在现代,老子会如何生活?来吧,给他穿上一条沙滩裤。
  (思 南摘自《看天下》2020年第10期,本刊节选,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开创现代天文学的伽利略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当年佛罗伦萨著名的鲁特琴手和作曲家,兄长也以此为业。从文献记载得知,伽利略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具备成为音乐家的潜质。當然,他后来成了科学家,于是,人们就忘记了他早年所受过的音乐教育。  我看过关于伽利略的传记,描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接受音乐熏陶。有意思的是,父亲告诫年轻的伽利略,音乐的背后是数学。只有通过数学描述的现象,才有可能成为人类的认识对象
期刊
如果说疾病是对人类个体身心的摧残,传染病则像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一次阻遏。在它面前,人类生命如脆弱渺小的芦苇一般不堪一击。  传染病比一般疾病多了一层社会学意义:纯粹的医学努力无法遏制它,它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应急系统。  千百年来,人类与瘟疫的斗争从不曾停息。它是一种自然灾害,却不像洪水、雪灾那般凶猛,也不是硝烟战场上的刺刀、炸弹,越是寂静,越是凶险。  它当然也可以来势汹汹,曾经辉煌的古罗马文
期刊
伊夫·克莱因  “当我闭上双眼,想起伊夫·克莱因,脑海里便浮现出一个身影,整洁的衬衫、卷起的袖子,他那饱蘸蓝色顏料的滚筒刷,正将一块块空白填满……”这是朋克摇滚女王帕蒂·史密斯在其《第五元素》中描写的一段文字。  短短几十个字,生动鲜活地刻画出克莱因的形象——他爱穿白色衬衫,他的滚筒刷长年累月只浸润一种蓝色颜料,这种蓝色正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国际克莱因蓝。  伊夫·克莱因,1928年生于法国尼
期刊
我们五六个人围着火炉谈天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小伙子。这个年轻人,我既没听过他的名字,也没和他打过照面儿,完全是个不相识的人。他没有带介绍信,而是让人传话,说要见我。我刚吩咐仆人,将他请到客厅,就看到他手上拎了一只山鸡,径直走进我们围坐的房间。初次见面寒暄之后,他把那只山鸡放在座席中央,说:“这是从我老家带来的。”语毕,他将山鸡当作礼物赠给我。  那天天气寒冷,大家当即把山鸡炖了汤。收拾山鸡的时候,
期刊
人根本没有什么沉睡的天分,只分为“有天分”和“没天分”。  如果你得去考虑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工作,那就代表你根本没有想做的工作。你想找的并不是你真正想做的工作,而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实际上,哪会有这种工作呢?  现代社会明明没有这种工作,却将其说得活灵活现,搞得“啃老族”越来越多。然后社会便把年轻人当廉价劳工压榨,可见不是只有搞笑艺人属于被用过即抛弃的群体。  在那个有的人贫苦得连饭都不一定
期刊
祖父就是从那次在牌桌上忽然咳出一口血开始变得虚弱老迈的。  壮年时在码头扛货谋生的祖父,有着和铁身板匹配的烈脾性。据说,当年祖父未过门的妻子在新婚前夜投河自尽,自此全镇再无人给祖父说媒,祖母则因地主家庭出身而无人愿娶——就这样,一个坏脾气的小伙子,一个“黑身份”的大姑娘,将就着组成了一个家庭。  除了利索地生了7个子女,祖父祖母在生活中摩擦不断,继而旷日持久地口角、冷战,再口角。祖父愤愤地灌下白酒
期刊
文人圈子,有個人既在圈内又在圈外,这个人叫汪无奇。他人长得周正,不流俗,平时喜欢穿一件天青色的长衫,净袜皂鞋,带点儿文人气,却不是文人。  说他在文人圈内,只是说文人们都知道有他这么一个造笔的人,造的笔讲究好使,写字画画居然都挺好。说他在文人圈外,是很少有文人见过他,更少有人见过他的书画。说白了,他有些飘飘忽忽的小名声只是在文人圈内偶尔传一传而已。  他爹原在安徽徽州造笔。徽州的笔好,那时,天津的
期刊
我在大学阶段,恋爱之事很是失意,因此常感到苦涩。毕业以后,有老师要引荐一名女生给我。老师安排我在一间屋子坐下,悄悄交代了几点,才决定把在另一间屋子里的女生带过来。老师分别为我们做了介绍,笑一笑,就走了。  女生进门的一瞬间,我感到她充满活力。她低我一届。不过我对她总的印象是平淡的,因为我觉得她缺乏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我当然不会立即与她分手,因为她身上也许蕴藏着令我倾倒的优点,有待我发现。于是,我就约
期刊
那大概是爸爸去世的第十年。妈妈和我一起办什么事,她突然说:“有的时候,我看到人家用轮椅推着自家流口水的老头儿,都觉得很羡慕。你爸爸要是在世,即便是那个样子,我也会觉得很幸福。”  我完全不理解这句话。怎么可能呢?如果家里有一个那样的人,不是落入了无底洞般的艰辛吗?难道不是会令每个人都痛苦吗?  这次对话虽然离现在不过几年时间,我的想法却好像发生了许多变化。当时我还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想着万一自己得了
期刊
“我看不见了”,一种奇特的失明症在城市暴发,患者的眼睛不会有任何不适,却有如陷入一片牛奶海洋,所见一切皆为白色。眼疾本身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视力。不明原因的失明引发公众的恐慌,为防止进一步传染,所有的失明者和感染者被关进一座废弃的精神病院加以隔离。  这是小说《失明症漫记》的开篇。这部小说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代表作之一。  隔离区发生的故事是小说的主线。没有自由,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