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妮拉×王林:打开一扇被忽略的窗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如何让孩子们接近并进入重要的生命主题,无论对父母还是老师,甚或孩子们自己,似乎都是一个挑战。瑞典童书作家佩妮拉·斯达菲尔特创作了“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系列绘本,用轻松幽默而又适合孩子的方式,引领儿童进入这些话题,如生、死、爱、毛发、大便、恐惧、儿童的权利。本系列包括《生命是怎么回事》、《爱是怎么回事》、《死亡是怎么回事》、《我们为啥长毛发》、《我们一起聊大便》和《所有孩子的权利》,共6册。
  佩妮拉·斯达菲尔特是瑞典著名童书作家、插图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儿童美术老师。她一直专注儿童对于禁忌话题的思考和反应,这些话题往往是父母和老师们羞于谈论而竭力掩饰或避开的。这些作品是她与儿童长期接触交流后受到启发而创作的,幽默诙谐的彩色卡通画,为她的书定下让儿童易于接受的基调。她的态度坦率,提出许多问题并给出答案,而这些问题和答案甚至可能会让成人觉得难以接受。此外,能理解这些问题的孩子们很喜欢这些书非常规的叙述方式,这种非常规的叙述方式把一些重大的主题变得轻松易懂。
  王林,儿童文学博士、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在儿童阅读和亲子阅读方向上有诸多经验和心得。
  近日,受邀来华的佩妮拉与王林针对“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这套书,以及绘本在帮助解答孩子问题上起到的作用展开讨论。两位儿童阅读圈内的重要人物的观点碰撞,希望能带给读者新的感悟和有价值的参考。
  “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系列的由来
  提问:首先请教佩妮拉老师,你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决定给孩子创作这样一套书,灵感是从哪里来的?
  佩妮拉:第一个原因是当我在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馆担任教育工作者时,有很多机会跟孩子交流,他们来看艺术馆里展出的作品,然后会在我们的艺术工作坊里画画。我很感兴趣孩子们在想些什么,跟他们谈天的时候,他们会问一些问题,让我意识到有一些话题他们很难理解,这些问题跟艺术有关,跟生活有关,但大人常常会觉得难以启齿或难以回答。所以我自己开始研究这些话题,看看怎样才能用孩子喜欢的、艺术的方式,把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编成一本书。
  提问:王林老师对这套书感觉如何?
  王林:我自己是一个7岁女孩的父亲。拿到这套书之后我就开始和女儿一起读。这套书对我来说有点“恐怖”——因为我的女儿首先最喜欢的是这本《小孩子的权利》。我给她读完这本书之后,她听懂了,然后就告诉我说,“爸爸,以后你不能再阻止我吃糖,非要让我9点钟就要上床睡觉。因为这是我们小孩子的权利。”
  当然权利没有那么简单,孩子之所以会非常喜欢这一套书,的确是因为孩子心里面有很多问题和困惑,而这些问题和困惑父母亲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答者,老师也不一定是。如果问到这些最常见的问题,当你觉得没有很好的方式给孩子解答的时候,或许可以交给书来处理。
  提问:有一个小的疑问,中国小朋友或者中国父母能理解这套书的内容吗?对书里的一些呈现方式,中国孩子能接受吗?
  王林:这套书来到中国,一定有很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比如《爱是怎么回事》其中一幅画,佩妮拉画到了同性恋的内容,这样的话题在中国虽然不算禁忌话题,但是不便在公开场合讨论。
  我个人认为,所有的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都是一样的,我们常常就“是对孩子敞开生活的真相,还是为了照顾孩子的心灵和年龄,对他遮蔽住部分的生活真相”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我自己的答案是:应该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给予适合他的、不一样的解答方式。
  现在,“书”只是孩子获得信息的其中一个渠道,他还有很多渠道,比如电视、网络。我们试图希望对孩子封闭起来,或者遮蔽起来一些内容的时候,有时候未必是恰当的,因为孩子同样可以从其他渠道看到。我非常赞成和钦佩佩妮拉用这样轻松、幽默、有趣的方式,和孩子讨论这些事实上非常严肃的话题。
  佩妮拉: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也是排在首位的老师。孩子最初最好是跟父母在一起。他们的想象能力太强,如果没有人陪伴,没有人解释,他们会觉得很恐惧。就像我,5岁的时候知道“人会死亡”这件事,但是我不明白,也完全不理解。我跟谁都没有说,也不知道怎么说;突然发现父母会死,自己也会死,我觉得非常恐怖,不知道怎么去面对这种事情。
  这样的话题对孩子而言是恐怖的,但是如果跟父母一起面对,对孩子将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所以我写这套“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是希望帮助父母和孩子交流、沟通。
  怎样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喜欢这套书
  提问:请问佩妮拉老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幽默、坦率而浅显的语气跟小朋友聊呢?
  佩妮拉:在瑞典有别的关于“死亡”的儿童书,但是一般是关于动物的生死,孩子未必能领悟,因为主角不是人,他们不一定能领悟到这样的“死亡”跟自己的关系。所以我用“人”来说这些话题。
  我画的风格很像孩子们自己画的画,希望离孩子们近一些,尽可能不会让他们产生距离感。另外,我希望孩子看这些书,能唤起他们“想画画”的冲动,让孩子们也愿意拿起画笔试试看。
  我选择用简单、幽默的表达方式,也是想把很严肃的话题转换成非常自然的话题。因为“生命”和“死亡”每个人都要经历,不要把它想得特别复杂,更不要太严肃。
  王林:在中国有很多图画书,比如和孩子讨论爱,和孩子讨论生命、死亡这样的话题,都是用一个故事来讨论。而在“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里,佩妮拉采用的方式是比较直接的。爱是什么?你在生活中会看到各种各样爱的方式,以及爱会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这一类和孩子平等交流的书也是非常必要的。
  佩妮拉这本书的图画特别贴近小孩子,我也想问一下,你怎么可以把画画成像小孩的画风?
  佩妮拉:“儿童书的绘画风格”这个问题可以讨论很长时间,大部分儿童书非常浪漫。在瑞典也有人问我,“你怎么这么画人?为什么要画男人没刮胡子显得很疲惫的样子?”当时我们在一个饭店,我跟那个朋友说,“你看一下旁边坐着的那一位先生,这样的人,生活里就有很多就原型。”人就是这样,不一定很美,我只想画很现实的情况。我在现代艺术馆工作,天天看孩子怎么画画,看孩子怎么表达重要的事情,因此受了很多影响。我自己也会画油画,但是我不想用那样的风格去给孩子画书,我想用一个比较现实的风格,用小孩子的笔触,为孩子们创作。   提问:在小朋友很小的时候我们需要让他知道身体的不一样吗?
  佩妮拉:孩子一定想知道他是怎么来的,精子怎么到卵子那里,以及怎么长成后来的他。这样的问题孩子都有权利知道。我能理解中国的方式不一样,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需要跟孩子解释的话题。
  比如我一个朋友的女孩七八岁,她跟一个小男孩坐在床上玩,并排躺了一下,后来这个女孩一直觉得自己肚子里有孩子,特别担心。所以我认为,孩子知道得越多越好,不用自己去瞎想。
  王林:所有的孩子都会问“我从哪儿来”。我小时候也问,我母亲说我是从外边草丛里边捡回来的,造成我很长时间的困扰。最后当我知道我也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已经到了中学的时候。
  我女儿在三岁的时候就开始问我“我从哪儿来”,当然那会儿小朋友没办法去理解精子、卵子这样的话题,我们跟她一起种了豆芽,豆芽生长的过程也是生命的一种方式。等她稍微大一点,我就告诉她,爸爸像种豆芽一样把一颗种子放在妈妈的肚子里面,小朋友慢慢生长出来。我想等到下一次女儿再问我这次话题的时候,我直接让她读佩妮拉的这本书就可以了。
  提问:这套书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阅读?
  王林:读者可能稍微偏大一点,至少是5到9岁,这样理解得更深刻一点。比如我们家小朋友现在7岁了,她还特别喜欢这一套书里面的《我们一起聊大便》。这个年纪的孩子,几乎所有大人恶心、讨厌的话题都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平时大人也很难跟她聊到这些事情,《我们一起聊大便》里谈到的不光是人的大便,还有动物的,有很多知识性的内容。这样知识性的内容对孩子来说也是必须的。
  我个人认为,这套书中最值得大人去读的是《小孩子的权利》。我认为所有的政府官员,包括老师们,甚至父母们应该和孩子一起读一读,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联合国有一个《儿童权利公约》。用这样的方式来声张孩子的权利,对大人来说也是一种教育。至少以后在家里边打孩子、罚孩子的现象会少一些。
  提问:《儿童权利公约》是一个长而繁琐,条款比较多的一篇文字,佩妮拉是如何用这样浅显的形式表示出来?
  佩妮拉: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发布20周年的时候,有一个朋友问我能不能画一本介绍《儿童权利公约》的图画书。我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思考《儿童权利公约》,希望能把它最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比如在有些国家孩子必须得上学,但是有些国家很多孩子无法上学,或者有些国家孩子要当兵……
  这本书有点像一个平台。我觉得告诉全世界所有人们,孩子拥有什么样的权利,这非常重要。这本书就是一种方式,是一个出发点,或许大家可以想出其他的方法来讲述和传播关于儿童权利的知识。如果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个世界上就会有更多孩子可以过上一种安全和美好的生活,就会有更多的孩子可以更加经常地感受到幸福。
  父母以及作者应继续努力的方向
  提问:在亲子共读的时候,两位老师会建议父母怎么和孩子共读这类书?
  佩妮拉:确实这样的书对父母的要求更高一些。我觉得比较好的方式就是跟孩子一起讨论,你可以讲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想法,跟孩子沟通,他的问题就会冒出来。不用觉得你应该讲一个故事,你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爸爸或者妈妈,你只要试着做你能做到的最好程度就可以了。你也可以问问别的父母他们怎么阅读这类书。
  我想最重要的是跟孩子交流。关于这类话题,不用讲故事,说具体的情况也许更清楚,而且有效。
  王林:很多人认为只要是绘本,就应该由爸爸妈妈读给孩子听,孩子只是听着。
  对“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完全可以选择不一样的阅读方式。坦率讲书里字很多,它适合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左右,孩子可以自己阅读。我更愿意选择的方式,是大人陪着孩子一起读,也即刚才佩妮拉说的,让他自己阅读之后,父母和他一起聊书里面的话题。
  提问:面对孩子那么多问题,家长是应该把自己变成“百科全书”式问不倒的人,还是应该跟孩子一起讨论和寻找答案?
  王林:非常简单。在这个年代,没有人可以回答所有的问题。很多时候“蒙”的状态是大人的自我感觉,“孩子问这个问题我居然答不上来,太没面子了”。其实这有什么?我原来在学校里面当老师,给孩子上课的时候,经常小学生问我问题我答不上来,我会坦诚地说对不起,你问的这个问题老师不知道,不过我会回去查一下资料,下一节课我再告诉你。我自己是文科男,面对大部分理科的问题、科学的问题要通过查资料来解答。其实这个过程,是你和孩子共同探索的很好的机会,而且也不是孩子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你来回答,帮助他建立自己查询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也是非常必要的。
  佩妮拉:我的女儿9岁,也常常会有各种问题。于是借此机会我跟女儿一起看历史方面的书,我也回忆小时候学过的东西,非常好玩。这是跟小孩一起交流的好机会,一是了解孩子在学什么、在想什么;第二我自己也回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一起去看博物馆什么的,挺好玩的。
其他文献
不管你信不信,小时候某段时间最让我不解的问题是“大人为什么要吸烟?”当向我爸提出这个疑问后,他建议我先试着吸一下。六岁的我抽完半根烟以后的一整天里,每吸一口空气,胸口都在疼。我试图在这疼痛中找到一丝一毫的快感,以证明大人吸烟是有理由的。但,并没有——这比胸口疼难受多了。我爸爸当然也没有告诉我他为什么继续吸烟,烟味几乎等同于“爸爸的气息”,甚至形象于屡屡磨蹭我的脸的胡茬。也许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法
期刊
随着12月的来临,2013年开始了倒计时。如同深冬时节中的肃杀,此刻的图书零售市场保持着冰冷的面孔,不过在近些年网络渠道日渐主导零售市场的大格局下,电商平台和商铺们纷纷使出杀手锏,“造节”生财。从四年前诞生的“双十一”,再到两年前诞生的“双十二”,电商一步步“造节”,也一步步创造出销量神话。而作为零售市场的一员,图书业也“被迫”卷入其中。  相较于3C和日用品等商品来说,图书因其脆弱的盈利模式(固
期刊
我们的工作室叫Typo_d,是2005年在北京成立的。从开始做到现在八年的时间,一直都是以书籍设计项目为主。  其实大陆的出版设计一直在不断发展。在开始阶段,像吕敬人老师、陆智昌老师之前做过很多优秀的书,大大拓展了社会对“书籍设计”的认知。但完全面对大众市场的书籍设计,在2005年我们参与进去的时候,可以说还是惨不忍睹,基本上没有什么现代设计的概念。如何用理性的设计去介入书籍装帧工作,我们摸索了很
期刊
孩子有多爱问问题?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2~10岁孩子的妈妈平均每天要回答288条问题。大约从早上7:19开始至晚上7:59,妈妈平均每天要面对12.5小时“大问答”。低龄宝宝(例如5岁以下的)的问题最无厘头,“水为什么是湿的?”“火怎么这么烫?”有些问题妈妈知道答案,但在孩子当前的理解和接受范围之内,仅凭口头叙述又似乎太抽象。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问题逐渐减少,但难度却增加,这时82%的妈妈承认不
期刊
绘本的责编在决定做一本或一套书的时候,最直接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儿童的思维方式到底与成人相差多少?作为责编,应如何尽可能地体现绘本作为一种很好的答案承载方式的价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文字和图片的理解力断然不同,应该怎么设定适龄读者?与普通的绘本情况类似,回答孩子问题的绘本引进版本远多于国内原创,这算是一个异常的现象吗?引进版本通常要面临着陆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此类绘本的走向会是怎样的?……  绘
期刊
早在浙江文艺出版社还是浙江人民出版社所属的一个编辑部,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小说《飘》已让他们在国内出版界声名鹊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出版社都是为地方服务的,极少面向全国的读者。因此,这一本《飘》宛如一块投入池水的巨石,在国内出版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一家地方出版社出版了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品,批判的声音很大,很多人都在质疑‘社会主义将要飘向何方’。”郑重说,这场风
期刊
作为一家以版权贸易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成立之初,便大规模地涉足国外版权的引进和出版。彼时国内的“外语热”刚刚兴起,外语类图书的需求量巨大,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凭借着较早涉足国际版权贸易的优势,引进出版了大量外语书籍,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下文简称:世图北京)是四家分公司之一,在成立之初以出版外语书为主。但在外版图书的本土化、市场化运作上欠
期刊
“很多冲击和火花,你现在不写,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写了。”这句话是台湾著名出版人林载爵在邀请蔡博艺写书时告诉她的。没想到,这句话后来成就了《我在台湾,我正青春》这本书,成就了蔡博艺这位少年作家,也成为了她时刻惦念的人生警示语。  蔡博艺出生于1992年,年纪小,风华正茂。《我在台湾,我正青春》的封面上介绍道,“蔡博艺从高中时代起经历个人之思想启蒙,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喜欢行走,在行走
期刊
对于中国大陆出版业而言,最稀缺的不是新书、好书,而是出版社。  不同于境外多数国家和地区比较自由的出版登记制,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是审批制,即由国家决定是否设立出版社以及出版社的规模与数量。60多年来,全国具有图书出版资质的出版社不足600家,其中绝大多数又集中于京沪两地,与此相较,分散于全国各省市的图书民营公司数量却是多达上万家。国家的严格控制,让出版社成为大陆出版业最为稀有的资源。  近期这种
期刊
跟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当了母亲,才开始学习如何做妈妈的,甚至,开始成为一个小孩,再一次学习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在看似巨大与从零开始的角色,有人可以转换,有人转换得不流畅,也许也根本不想或不需要转换。但是,两者都是“重新学习”,除了角色上、体型上看起来有点不一样之外,很多时候,大人与孩子是一样的。有时候,反而孩子的无限可能的想象力,能敲一敲大人僵固的脑袋。  我是个“慢熟”的大人,喜欢和孩子一起聊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