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24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之所以能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培育作用,是因为语文学科具有文、事、理、情、志相统一的特点。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诗言志”“文载道”,诗文本身就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文是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语言文字为表,思想感情为里。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课文本身所固有的德育作用。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找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将德育工作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来实现“育人”目标:
  一、借助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熏陶学生
  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借助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熏陶学生,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灵的土壤之中是我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坚定不移地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心中坚定不移的一个育人信念。
  课堂上,每当我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都要想方设法把课文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挖掘出来,使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熏陶影响。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我就把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传递到学生年轻的心灵里。孔子大力倡导仁爱思想,孟子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德……以及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关对祖国忠贞,对家乡的挚爱,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父母的孝敬,对他人的关爱,对友谊的珍视,对幸福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等人文精神的情怀,都是在课堂上必须输送到学生心灵深处的精神食粮。教师要通过这种意味深长的人文精神教育,或者说人文熏陶,使学生不断对人生进行积极思考,并让他们在对人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最后从根本上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使他们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
  二、利用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课堂外,我常常为学生开设各种各样的文学与文化讲座与交流,如《唐诗宋词欣赏》《美文赏析》《名作与时文欣赏》等。我开设各种各样的文学与文化讲座,其目的既是为了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新路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又是为了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乳汁哺育学生年轻的心灵,用一种真善美的人性光辉照亮与温暖学生的灵魂,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接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接受真善美的人性光辉的沐浴,然后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摘抄名言警句及格言、成语录
  指导学生摘抄中外名人的事迹及其名言警句,其目的就是要请“名人”参与德育,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德育与文化的风景线。这种做法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在做人上和学习上受到极大的鼓舞。在这种具有德育效应和文化熏陶效应的氛围里学习,受到名人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的熏陶感染,以及得到名人们心中真善美精神乳汁的哺育滋养,学生们就能像淋浴春光的幼苗一样身心健康地成长。书写富有人生哲理的格言和成语,能给学生在思想品德上以教育和启迪;为学生积累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的语言材料,为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和正确运用较多格言和成语来表情达意、议论说理,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诗歌教育播撒精神阳光
  诗是精神的阳光,能融化心灵寂寞的冰雪;诗是情感的清泉,能洗净胸中空虚的灰尘;诗是青春的小鸟,衔着年轻心灵的憧憬飞向远方;诗是灿烂的笑脸,诗是纯洁的心灵;诗是真、善、美。
  开展诗歌教育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当然不是培养诗人,而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诗歌终极价值在于表现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魅力。开展诗歌教育活动,能起到点化和润泽生命的作用。诗歌中的多愁善感、情深意长、悲天悯人、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以及对宇宙万物的永远童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从唐诗宋词到中国当代新诗,都是中国文化和民族智慧的成熟果实,它们吸收了中国文化中语言、哲学、史学等诸多方面的营养,在对大自然的态度、对人间事物的关注、对人道人性的尊重、对人的心灵世界的重视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
其他文献
在特殊教育中,如果能针对弱智儿童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培养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以提高弱智儿童的自控能力,树立自信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我在教学活动中,在重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活用教具,变抽象为形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智障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情经验,注意力也比正常孩子差,且不持久,如果教师讲课平
期刊
诗词的教学  诗歌这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共性何在呢?这是指导学生按体裁阅读首要解决问题。诗歌的首要特点就是抒情性,当然这不是否认其他文学作品的抒情性特质,只不过诗歌的抒情比较特别也比较典型。诗歌善于借助于“意象”通过各种“意象”来达到间接地抒情的目的。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月夜思乡的名篇之一。诗的前两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期刊
传统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学的方式是独白式的,而现代课堂则不尽然。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地方,还是知识生成的场所,文化传承和创造的天地。因此要经营好一堂语文课,让一堂课有实效,笔者以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要经营好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不应也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而应融入生活、走向社会,教师应加强
期刊
现代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充分细致、入情入理的朗读是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搞好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呢?  一、细致感知,体味意境   不要只是把朗读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朗读就不再注意引导了。其实,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
期刊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十年,总感觉我们的作文教学任务越来越难完成,在课余我思考总结,我发现我们许多老师的作文教学已走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写前重教材轻实践  每次作文之前,老师总是依照教材要求布置作文,亦步亦趋,不越雷池。自以为紧扣课标,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其实甚异。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为例,在“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中,参考题目是:河边散步、写于深夜里、望星空。这些作
期刊
一、个性概念的界定  1.个性是一个综合体,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即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心理品质(认知、情绪、意志、兴趣、动机、能力、需要、气质、性格等)和生理发育(体质、精力等),其各方面及其具体内容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2.个性是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它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 
期刊
在说话作文的过程中,熟语以其精炼和富有表现力而深受我们青睐。使用熟语时,若能结合具体语境,对熟语适当地加以改造,则会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收到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殊效果。这里介绍几种活用方法,以供参考。  一、置换  即将熟语中的某个语素用新的语素替代,从而产生新词,表达新的意义。具体说来,可分五种情况,即同音置换、同位置换、同类置换、反义置换和临时置换。  1.同音置换 就是根据表达需要
期刊
环境描写是文学作品中揭示作品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红楼梦》第三回中的环境描写很有特点。作者时而大笔如椽,时而细致入微;时而含蓄写意,时而浓妆重抹。深刻揭示了贾府豪门贵族的气派以及荣华富贵的根源,再现了贾府典型环境中贾母、贾赦、贾政的个性特征以及他们在贾府中的地位,并且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一定的铺垫。  一、黛玉一进贾府,展现在她眼前的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其街市之繁华,人
期刊
目前好几个电视台正在播放电视连续剧《毛岸英》,无论哪个台我都一集不落地看了,而且看得非常认真,非常细致,每次看后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在封建时代,孔夫子被封建帝王尊为“万世师表”,那毛泽东同志就毫无疑问是当今我们共产党人的“万世师表”!  毛泽东同志在痛“骄杨”之后,又将自己心爱的儿子毛岸英送到战火纷飞的苏联求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毛泽东同志已经痛失五位亲人,做出了巨大牺
期刊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是从城里来的,水灵灵的大眼睛,好看的双眼皮,白里透红的皮肤。一对乌黑的长辫子,发梢上扎着红头绳。碎花的确良的衬衫,墨绿色的裤子,黄色的塑料凉鞋。那时,别提多时尚,多好看了。我这个乡下小丫深深地喜欢上了她。后来,她成了我的信仰。在班上,我也成了小语文老师(数学方面我是差生)。难怪人们说“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说当学生喜欢老师时,学生才会接受老师讲的道理。   怎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