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可是,纵观目前的课堂,却感觉我们很多教师走入了误区,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内容,不仅课堂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也导致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产生厌烦甚至是抵触心理。
曾听过一节高年级的语文课《金色的脚印》,在“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新的教学手段,可课堂的有效性却不敢苟同。有点儿思考,略谈一二。
《金色的脚印》这篇课文,人文气息浓郁,人与动物之间因为信任与关爱而产生的情感令人动容。上课伊始,老师简短的一分钟开场,学生便主宰了整个课堂,从头至尾都是小组汇报。我汇总了一下,共分六环节,汇报内容分别是:(1)字词语句;(2)理清脉络;(3)形象分析;(4)写作方法;(5)通过题目谈感受;(6)作者介绍兼好书推荐。全班共50人,涉及汇报的学生有29人。从课堂的表象看起来,学生的确是学习的主人,因为所有的知识环节全部由学生口口传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热热闹闹地在讨论学习,小组热热闹闹地展示汇报,但这热闹背后到底有多少环节是有效的呢?针对这样的课堂,我有以下几点质疑。
一、合作的本质是什么
整堂课,学生学习的形式是上面的同学在接龙似的汇报,下面的同学静坐聆听,缺乏反馈与互动,难见思维的碰撞。我在想,一面是讲,一面是听,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否称其为合作?如果称其为合作,也只能算是合作讲、合作听,学生的认知过程在哪里?学生学习性的展示在哪里?合作提升的过程在哪里?学习主体的团体目标在哪里?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何以体现?个人及整体的学习成效如何衡量?没有成效的合作,能否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我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与他人互动交往,通过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增长知识,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取舍,学会兼容并蓄。
二、教师是否真的退居幕后
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教师只言片语,似乎真正地退居幕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反观课堂的呈现,我认为教师其实是在“垂帘听政”。为了表现合作,教师把自己要讲的话,全部借学生的口传授了出来。这知识的传授过程,其中有多少由学生探究所得?有多少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学生的思维火花,提倡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如何落实?如果没有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体验,没有学生亲身的探究与践行,所谓的合作只能称其为“伪合作”,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听者再次不幸沦为老师的代言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在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那么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正确定位呢?我认为,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承担好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一角色。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一个没有问题的课堂,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有问题,还需要学生浪费时间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吗?一位聪明的教师,还应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注重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的帮助,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和点拨,起到点石成金之效;一位活跃的老师,更应鼓励小组成员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化成全班同学的集体智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热情。
小组合作探究的使用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以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是否得以开展作为评价课堂的标准。因为,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看的并不是课堂的形式,还要观察课堂的内容,一堂课形式再热闹,再全员参与,但如缺乏相应的内容,那也是失败的一堂课。唯有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使课堂的有效性得以具体体现。
合作学习提倡的是平等的学习机会,不论能力高低,等量参与,在思考、讨论、交流、分享中达成统一的学习目标,从而人人提高,人人进步。如何实现这一理想化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达到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共同实现,而不是使其流于形式,流于表象,我在思考,也在实践。
曾听过一节高年级的语文课《金色的脚印》,在“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新的教学手段,可课堂的有效性却不敢苟同。有点儿思考,略谈一二。
《金色的脚印》这篇课文,人文气息浓郁,人与动物之间因为信任与关爱而产生的情感令人动容。上课伊始,老师简短的一分钟开场,学生便主宰了整个课堂,从头至尾都是小组汇报。我汇总了一下,共分六环节,汇报内容分别是:(1)字词语句;(2)理清脉络;(3)形象分析;(4)写作方法;(5)通过题目谈感受;(6)作者介绍兼好书推荐。全班共50人,涉及汇报的学生有29人。从课堂的表象看起来,学生的确是学习的主人,因为所有的知识环节全部由学生口口传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热热闹闹地在讨论学习,小组热热闹闹地展示汇报,但这热闹背后到底有多少环节是有效的呢?针对这样的课堂,我有以下几点质疑。
一、合作的本质是什么
整堂课,学生学习的形式是上面的同学在接龙似的汇报,下面的同学静坐聆听,缺乏反馈与互动,难见思维的碰撞。我在想,一面是讲,一面是听,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否称其为合作?如果称其为合作,也只能算是合作讲、合作听,学生的认知过程在哪里?学生学习性的展示在哪里?合作提升的过程在哪里?学习主体的团体目标在哪里?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何以体现?个人及整体的学习成效如何衡量?没有成效的合作,能否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我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与他人互动交往,通过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增长知识,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取舍,学会兼容并蓄。
二、教师是否真的退居幕后
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教师只言片语,似乎真正地退居幕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反观课堂的呈现,我认为教师其实是在“垂帘听政”。为了表现合作,教师把自己要讲的话,全部借学生的口传授了出来。这知识的传授过程,其中有多少由学生探究所得?有多少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学生的思维火花,提倡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如何落实?如果没有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体验,没有学生亲身的探究与践行,所谓的合作只能称其为“伪合作”,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听者再次不幸沦为老师的代言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在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那么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正确定位呢?我认为,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承担好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一角色。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一个没有问题的课堂,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有问题,还需要学生浪费时间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吗?一位聪明的教师,还应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注重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的帮助,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和点拨,起到点石成金之效;一位活跃的老师,更应鼓励小组成员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化成全班同学的集体智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热情。
小组合作探究的使用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以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是否得以开展作为评价课堂的标准。因为,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看的并不是课堂的形式,还要观察课堂的内容,一堂课形式再热闹,再全员参与,但如缺乏相应的内容,那也是失败的一堂课。唯有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使课堂的有效性得以具体体现。
合作学习提倡的是平等的学习机会,不论能力高低,等量参与,在思考、讨论、交流、分享中达成统一的学习目标,从而人人提高,人人进步。如何实现这一理想化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达到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共同实现,而不是使其流于形式,流于表象,我在思考,也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