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学生品德、性格等各方面发生变化,走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经常会从这一时期的学生身上发现很多问题,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强,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性格、品德等进行纠正和培养。从教多年,我发现七年级学生最突出的表现是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那么,这一时期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哪些交往品德的特征呢?
(一)从心理依赖走向心理独立的过程中出现畏惧心理。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父母也会因为孩子年龄的原因,尽力为孩子扫清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也就减少了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进入七年级后,父母开始有意识地对孩子放手,孩子也因社会接触面的扩大等原因,开始试图摆脱父母的管束,希望走向独立。但由于缺乏经验,会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畏惧心理。
(二)对自己已有的能力等产生怀疑,害怕交往,自我封闭。
升入中学后,学生看到、听到和面对的事越来越多,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往从父母、老师和课本里学到的道理好像越来越不适用了。从而对自己已有的能力等产生怀疑,害怕交往,自我封闭。
(三)没有足够的是非判断能力,好奇心、从众心理强,往往采取一些极端的处理方式。
中学生接触到的新事物越来越多,在他们了解周围世界时,好奇心趋使他们去模仿、去实践;从众心理,也使他们盲目地去追随。但这些孩子并没有真正地长大,还缺乏足够的是非判断能力,分不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的孩子为保护自己,而不与人交往;或是为表示自己已经长大,通过打架、叛逆、违纪等方式,来标榜自己的个性。
种种情况都显示了,中学生面临许多交往上的困惑和问题,如果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交往品德,则他们其它方面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现代社会对教育部门培养人才提出的要求,不再只是单纯的“学得好”、“学习好”。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邓小平同志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时指出:新时期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关起门来进行,不能为保持这一方“净土”而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教育必须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冲击下寻找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出现了许多我们看来不可理解的现象:各用人单位在选拔和招聘人才时,不再单纯地只看毕业文凭、成绩和毕业院校,他们想尽各种方法,甚至不惜出一些怪题来考查考试对象。如:在面试者进入的考场中故意弄乱桌椅、清扫工具等;或在面试者必然会经过的一些公共场所,设置一些突发事件:行乞者、老人突发疾病等,以此来考查面试考生的品德。虽然这样的试题在考生及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用人单位的回答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怎么能够用心地为他工作的公司或企业服务?仔细想想,用人单位的回答其实也是不无道理的。只有拥有良好品德的人才会全心全意地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坚定的正确立场,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工作。
因此,在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品德是衡量人才的更重要的新标准。知识、技能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而品德却是在长期的积累中养成的习惯。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学校教育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七年级学生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因此,我们就更应该加强对其道德品质的培养,其中交往品德又是好的道德品质的“撞门锤”。
二
针对七年级学生体现出的交往品德特征,如何对他们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呢?
(一)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进行交往品德的培养。
学生的道德品质不同程度地受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虽然在小学教育期间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交往品德,但这些交往品德的根本出发点更多的是满足自身利益。到中学后,随着交往的扩大,这种自私的交往品德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了解学生的交往品德状况,而后有针对性地教他们学会区分哪些是好的,哪些是要改掉的。如:在讲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抛开书本,就学生中存在的“自私自利”、“对集体漠不关心”、不参加集体劳动等现象,让学生自行讨论和区分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并在讨论中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
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懂得了生活中的道理,并会自觉地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改掉自己身上存在的不受欢迎的行为习惯,形成好的交往品德,同时也达到品德教育和培养的目的。
(二)在解决学生间的矛盾中进行交往品德的培养。
現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往往具有争强好胜、自私自利的性格特征。因此,在班集体生活中,他们没有学会怎样与人相处,交往中矛盾频频发生。思想品德教师就可以在协助班主任解决学生矛盾时对学生进行交往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如:让学生分别列出对方的错误,以及对方身上的优点,让双方在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懂得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和方法,尤其是与人相处应有的品德:真诚、宽容、谦虚、为他人着想、正确认识身边的人等。
(三)利用思想品德课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交往品德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除家庭、社会、学校以外,最重要的品德教育基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现阶段,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绝大部分是信赖于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要使命,自觉承担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在他们还对一切有着浓重的好奇心时,思想品德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通过分析、讨论、情境再现等方式,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分清交往中应具备哪些品德,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四)结合时事和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讨论进行交往品德的培养。
现代思想品德课最大的特征就是必须与时事相结合,这也是改变以往传统观念认为“思想品德课无实效性”错误看法的最有力的证明。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紧紧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
综上所述,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因时、因地、因人地对这些处于特殊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交往品德的培养,再以良好的交往品德为支撑点,带动学生其他方面品德的培养,使之真正成为社会需要、人人称赞的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
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学生品德、性格等各方面发生变化,走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经常会从这一时期的学生身上发现很多问题,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强,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性格、品德等进行纠正和培养。从教多年,我发现七年级学生最突出的表现是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那么,这一时期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哪些交往品德的特征呢?
(一)从心理依赖走向心理独立的过程中出现畏惧心理。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父母也会因为孩子年龄的原因,尽力为孩子扫清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也就减少了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进入七年级后,父母开始有意识地对孩子放手,孩子也因社会接触面的扩大等原因,开始试图摆脱父母的管束,希望走向独立。但由于缺乏经验,会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畏惧心理。
(二)对自己已有的能力等产生怀疑,害怕交往,自我封闭。
升入中学后,学生看到、听到和面对的事越来越多,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往从父母、老师和课本里学到的道理好像越来越不适用了。从而对自己已有的能力等产生怀疑,害怕交往,自我封闭。
(三)没有足够的是非判断能力,好奇心、从众心理强,往往采取一些极端的处理方式。
中学生接触到的新事物越来越多,在他们了解周围世界时,好奇心趋使他们去模仿、去实践;从众心理,也使他们盲目地去追随。但这些孩子并没有真正地长大,还缺乏足够的是非判断能力,分不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的孩子为保护自己,而不与人交往;或是为表示自己已经长大,通过打架、叛逆、违纪等方式,来标榜自己的个性。
种种情况都显示了,中学生面临许多交往上的困惑和问题,如果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交往品德,则他们其它方面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现代社会对教育部门培养人才提出的要求,不再只是单纯的“学得好”、“学习好”。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邓小平同志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时指出:新时期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关起门来进行,不能为保持这一方“净土”而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教育必须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冲击下寻找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出现了许多我们看来不可理解的现象:各用人单位在选拔和招聘人才时,不再单纯地只看毕业文凭、成绩和毕业院校,他们想尽各种方法,甚至不惜出一些怪题来考查考试对象。如:在面试者进入的考场中故意弄乱桌椅、清扫工具等;或在面试者必然会经过的一些公共场所,设置一些突发事件:行乞者、老人突发疾病等,以此来考查面试考生的品德。虽然这样的试题在考生及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用人单位的回答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怎么能够用心地为他工作的公司或企业服务?仔细想想,用人单位的回答其实也是不无道理的。只有拥有良好品德的人才会全心全意地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坚定的正确立场,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工作。
因此,在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品德是衡量人才的更重要的新标准。知识、技能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而品德却是在长期的积累中养成的习惯。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学校教育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七年级学生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因此,我们就更应该加强对其道德品质的培养,其中交往品德又是好的道德品质的“撞门锤”。
二
针对七年级学生体现出的交往品德特征,如何对他们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呢?
(一)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进行交往品德的培养。
学生的道德品质不同程度地受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虽然在小学教育期间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交往品德,但这些交往品德的根本出发点更多的是满足自身利益。到中学后,随着交往的扩大,这种自私的交往品德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了解学生的交往品德状况,而后有针对性地教他们学会区分哪些是好的,哪些是要改掉的。如:在讲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抛开书本,就学生中存在的“自私自利”、“对集体漠不关心”、不参加集体劳动等现象,让学生自行讨论和区分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并在讨论中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
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懂得了生活中的道理,并会自觉地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改掉自己身上存在的不受欢迎的行为习惯,形成好的交往品德,同时也达到品德教育和培养的目的。
(二)在解决学生间的矛盾中进行交往品德的培养。
現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往往具有争强好胜、自私自利的性格特征。因此,在班集体生活中,他们没有学会怎样与人相处,交往中矛盾频频发生。思想品德教师就可以在协助班主任解决学生矛盾时对学生进行交往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如:让学生分别列出对方的错误,以及对方身上的优点,让双方在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懂得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和方法,尤其是与人相处应有的品德:真诚、宽容、谦虚、为他人着想、正确认识身边的人等。
(三)利用思想品德课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交往品德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除家庭、社会、学校以外,最重要的品德教育基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现阶段,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绝大部分是信赖于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要使命,自觉承担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在他们还对一切有着浓重的好奇心时,思想品德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通过分析、讨论、情境再现等方式,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分清交往中应具备哪些品德,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四)结合时事和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讨论进行交往品德的培养。
现代思想品德课最大的特征就是必须与时事相结合,这也是改变以往传统观念认为“思想品德课无实效性”错误看法的最有力的证明。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紧紧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
综上所述,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因时、因地、因人地对这些处于特殊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交往品德的培养,再以良好的交往品德为支撑点,带动学生其他方面品德的培养,使之真正成为社会需要、人人称赞的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