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明的不同形态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8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只剩下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又维持了一千年之久,后来称为拜占庭帝国,其东方文化色彩比西方文化色彩更为强烈。因此,东罗马的历史不在讨论之列,我们还是以欧洲历史为探讨的对象。
  西罗马帝国受到蛮族入侵,第一拨儿是西哥特、东哥特等族群,前面已经提过;第二拨儿是没有参加上述侵略的日耳曼族群,他们也纷纷建立自己的部落国家。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这些日耳曼部落以及罗马军队中的一些单位,在罗马帝国的腹地,亦即今天中欧至中欧的东部,建号立国,自称王侯。法国的高卢人、英伦三岛上原有的凯尔特人以及后到的法兰克人,也纷纷建立自己的小国。
  新的蛮族也从欧亚边境大批拥入欧洲,其中便包括在中国北方被汉族击败从而向西移动的匈奴。小冰期干寒的恶劣气候,又使得匈奴人不得不继续向南移动,沿里海、黑海一线迁徙。
  族群移动在欧亚大陆的内地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拨儿推动另一拨儿。西哥特、东哥特人从今日的东欧取道东西向的平原和谷地,进入法国,有的向南进入西班牙,有的进入英伦半岛。最后一批汪达尔人①,不得不渡过地中海进入北非。另外一批就沿着波罗的海两岸移动。最后一批诺斯人②(北人),经过北海进入英伦三岛,成为最后一拨儿蛮族征服者。这些蛮族族群,在各地成立了王、公、侯国。
  这些国家和五胡乱华③时代胡人在中国建立的十六国很不一样。五胡十六国都想要取得全中国,他们自称帝号,目的是整合中国的天下,而这些欧洲蛮族国家却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最后,这些部落国转变为近代民族国家,列国体制随之形成。在这些蛮族中,有一支匈牙利人最后打到了罗马城下。今天的匈牙利人自称匈奴人的后代,不过他们与当年中国北方草原的匈奴人其实并不完全相同。经过三百多年的迁移,匈奴人到达欧洲边界时,已经成为白匈奴,可见他们吸收了很多雅利安人④的血统。今天的匈牙利人,尽管具有中国古代匈奴的血统,但已经是成分复杂的民族。
  在思想方面,基督教会“驯化”了欧洲蛮族,基督教神学思想成为欧洲思想的主流。奥古斯丁本来是摩尼教的信徒⑤,他在放弃摩尼教改信基督教时,宣称只有基督教的上帝是真正的神,否定其他宗教的神——这是一种专断、排他的信仰。
  当然,基督教也吸收了欧洲各地的许多本土信仰。日耳曼人、诺斯人等,本来信仰“天”,认为天是大神。他们的信仰,部分被基督教吸收到“上帝”的定义之内。欧洲许多异端的庆典和节日,也纳入基督教之内,比如复活节本来是欧洲高卢人和凯尔特人庆祝春天来临;基督耶稣出生的圣诞节,本来是欧洲地区认为的冬至,他们相信冬天走到尽头会重新开始;基督教里许多圣者就是原来当地的保护神。因此,基督教一方面融合,一方面排斥,将欧洲文化整合成了排他的基督教文化。
  这一过程和佛教进入中国的方式大不相同。佛教进入中国,刺激了道教的成长,也使得儒家思想加入了新的成分,佛、道、儒三家是共存的多元文化。中国思想一向包容和多元,也因此和在欧洲成为单一排他的基督教走了两条不同的路线。
  沿海城市和陆地主要交通枢纽城市,如那不勒斯、威尼斯、佛罗伦萨、科隆等商业城市,它们聚集和累积财富,逐步成为新兴小国这样的无法控制的自主个体。在欧洲的城市与腹地农村的领主地区,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共存互济,但是没有整合:相对而言,农业和手工业合一的市场经济,在中国编织为一个巨大的经济网络。凡此发展的差异,显示了在中古时代,欧洲和中国的形态具有很大的不同。
  (选自《中西文明的对照》,浙江人民出版社。作者为著名历史学家,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有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
  【注释】
  ①汪达尔人(Vandals):日耳曼人的一支,经高卢(今法国)迁至西班牙的汪达尔人,429年在其军事首领该撒里克(Gaiscric,约390—477)率领下,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占领大片地区。439年夺取迦太基城,建国。
  ②诺斯人(Norseman):也称诺尔斯人、北人、北蛮人,属北日耳曼语支。“诺斯人”意为“来自北方的人”,主要指中部与南部的北欧人。
  ③五胡乱华:指西晋时期,塞外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政权而造成与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
  ④雅利安人(Aryans):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从印度和波斯古文献的比较研究中推知,远古在中亚地区曾有一个自称“雅利阿”的部落集团,从事畜牧,擅长骑射,有父系氏族组织,崇拜多神。
  ⑤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古罗马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今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拉斯)。 摩尼教(Manichaeism):波斯古代宗教之一,3世纪由摩尼创立。摩尼教吸收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佛教以及诺斯替教的部分思想而形成自己的教义,认为光明与黑暗是世界的本原,善人死后可获得幸福,而恶人则须堕地狱。
其他文献
大唐帝国通过对国家制度的变革与调整完善,确立起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与自我修复功能的行政制度和运作机制,这为大唐帝国时期的开拓和进步带来了新的气象。因此,改革创新精神在唐代相当突出,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较大程度上保障了唐代社会的活力。  以唐高祖建制为基础,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使广大劳动人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
期刊
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是一位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人物。可惜关于他的家世和生平,史籍中的记载简略,且语焉不详。后经范文澜、杨明照等专家学者的考察研究,刘勰的身世逐渐清晰,但也有存疑待考之处。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初年(465),卒于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后。他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汉的齐悼惠王刘肥,家
期刊
鸱夷子皮事田成子a,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鸱夷子皮负传而从b。至望邑,子皮曰:“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必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而行。人皆避之,曰:‘神君也。’今子美而我恶,以子为我上客,千乘之君也;以子为我使者,万乘之卿也。子不如为我舍人。”田成子因负传而随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c,因 
期刊
齐心耦意,下九同嬉戏。两翅蝉云梳未起,一十二三年纪。  春愁不上眉山,日长慵倚雕阑。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  (《曝书亭集》)  【品读】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主要著作有《曝书亭集》《日下旧闻》《经义考》《词综》等。  读朱竹垞词,先得了解一些事。朱竹垞,浙江秀水人,祖、父辈皆为读书人,他亦深受影响,学识不凡。早前,曾参加过一些文学社团,后又与部分抗清义士走得颇
期刊
为纪念文史研究大家、诗人、教育家程千帆先生诞辰一百周年,2013年秋天,先生生前供职的南京大学文学院,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同年9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程千帆书法选集》,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这本装帧典雅、蔚为大观的《程千帆书法选集》中,有一叶行书横幅,是先生在1995年题赠给我的。  这张横幅的尺寸,为54×24厘米。所题“无邪”二字,语出《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四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但他忍受着屈辱,凭借坚忍的意志发奋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部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主要记载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班固根据这些材料,在《汉书》中为司马迁立
期刊
屏风,最初叫“斧扆”或“斧依”,是立于天子身后,彰显其身份与地位的礼仪用具,上面绘有斧形图案,是天子权力的象征。据《周礼》记载,屏风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礼记·曲礼下》中说:“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史记》中也记载:“天子当屏而立。”李白在《寓言三首》中写道:“周公负斧扆,成王何夔夔。”  屏风的这一功能一直延续到清朝。明穆宗的朝服像中,身后绘有数条升腾巨龙的“山字式”座
期刊
“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宗室,明亡之后,出家为僧。朱耷出家后过着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是为了逃避清朝满洲贵族对明宗室的政治迫害。在艺术上,朱耷以水墨写意为主,兼擅其他,他的作品,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练沉毅,散发着遗民气息。  朱耷常常以画笔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家国之恨”,《孔雀图》即是他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对时事进行辛辣讽刺的一件代表作。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一块残破的石壁,角落里有牡
期刊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作为干部选拔的标准和原则,现在已是众所周知、耳熟能详;但这一用人思想,并不是现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在这个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a  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对任人唯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们将能不能得天下、能不能治
期刊
跛鳖千里  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修身》)  半步半步地走下去,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山丘终能堆成;堵塞水源,外开渠道,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