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屏风,最初叫“斧扆”或“斧依”,是立于天子身后,彰显其身份与地位的礼仪用具,上面绘有斧形图案,是天子权力的象征。据《周礼》记载,屏风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礼记·曲礼下》中说:“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史记》中也记载:“天子当屏而立。”李白在《寓言三首》中写道:“周公负斧扆,成王何夔夔。”
  屏风的这一功能一直延续到清朝。明穆宗的朝服像中,身后绘有数条升腾巨龙的“山字式”座屏。故宫博物院里太和殿中,皇帝的宝座后面依然陈设着古称“斧扆”的座屏。可见,屏风从诞生起就一直扮演着“高大上”的角色,用以显示天子的九五之尊,历代皇朝莫不如此。这时,屏风还是“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的奢侈品。
  “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这是东汉刘熙在《释名》中的解释,指出屏风是一种起着遮蔽作用的家具。《史记·孟尝君列传》也有记载:“孟尝君待客座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在汉代,屏风还主要是发挥实用的功能。汉代画像石中,多次出现枕屏和围屏。枕屏也称枕障,是立于枕前的低矮小屏风,睡眠时用以挡风。这种屏风的出现和汉代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密切相关。围屏亦如是,围屏由多个屏扇连缀而成,围于主人宴饮的茵席、坐榻外侧,起到隔断的效果,也相当美观雅致。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出现各种造型的屏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列女图》中就绘有一架山水围屏。敦煌壁画中也出现了生活中的各种造型的屏风。至隋唐初年,“旧时王谢堂前”的屏风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人家的家居用品。由于这一时期人们床榻等起居用具增高,屏风的形制也有了变化,出现了多种大型屏风。五代画家顾闳中所作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用屏风和床榻将画面分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5个场景。各种屏风的形态应有尽有,屏风与家具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文人们的雅趣可见一二。
  大唐盛世,万物生辉。屏风这只堂前燕风靡一时。从内容上看,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兴盛,带来了书画屏风的灿烂春天,唐代绘画技术高度发展,画家们绘制了精美的山水画屏,还留下了流光溢彩的花鸟画屏。现在日本正仓院还珍藏着我国唐代的“鹿草木夹缬屏风”和“鸟木石夹缬屏风”等花鸟画屏。在唐代,屏风更频繁地出现在文学家的笔下,从而增添了意味深长的风韵。“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六曲(六折围屏)连环接翠帷,高楼半夜酒醒时。”“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诗人们的深情吟唱,令人领略到屏风的脉脉含情的魅力。唐代的白居易还曾为“素屏”赋诗一首:“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以物喻人,借屏风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到明代,屏风达到艺术鼎盛期,这一时期,硬木雕刻屏风大为流行,这和明代初期郑和下西洋这一大事相关。郑和团队带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名贵木材。这些木材纹理细腻,色泽典雅。明代发达的手工业也为雕刻屏风的盛行增光添彩。
  清代的屏风更加注重多种材质和技法的兼容并用。随着清朝对外贸易的繁荣,玻璃传入中国,能工巧匠们以玻璃为屏芯,绘制山水人物作装饰,以紫檀、花梨等硬木为屏座,制成玻璃彩绘屏风。《红楼梦》中就曾提及这种时髦物件。宁国府的贾蓉向王熙凤来借“玻璃炕屏”,因为家里来了要紧客人,借去摆一摆,风光风光。可见玻璃屏风在当时的名贵。《红楼梦》中还多处出现描写各种形制、材质和工艺屏风的文字。如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从西南角门进入,“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贾母八十一寿时,贾母问道:“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凤姐儿道:“共有十六家有围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
  总的来说,按形制分,屏风有座屏(亦称插屏)、曲屏(又称折屏)、挂屏、炕屏、桌屏(亦称砚屏)。座屏一般带有底座,不能折叠,分“山字式”“五扇式”与“插屏式”等。围屏又称折屏或曲屏,可折叠,屏扇一般为4、6、8扇等偶数,多至12扇。按题材划分,屏风有历史典故、文学人物、山水名胜、龙凤花鸟、书法艺术等。按材质和工艺划分,屏风有漆艺屏风、云母屏风、琉璃屏风、纸质屏风、绢素屏风、木雕屏风、玻璃屏风、金属屏风等等。不同工艺制作的屏风各有千秋,绚丽多姿。
  到了现代,自带遮蔽功能的屏风仍在发挥作用,而它的曲曲折折和装饰图案带给人们一种温柔敦厚的审美享受,是“中国风”的典雅代言。(古禾)
其他文献
要是没有敦诚、敦敏两位亲兄弟,没有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还真不大相信《红楼梦》里作者自己说的,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地写作这部书时,竟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状态下进行的。  “茅椽蓬牖,瓦灶绳床”,这样的私人居所,应该是相当草率甚至简陋的了,我很担心住在这种茅屋里的曹雪芹,能否扛得住北方地区的寒冬。我从敦氏兄弟的两句诗中,似乎能够读出中国文人习惯性的夸张,诗中写道:“满径蓬蒿老不华,举
期刊
作者:汤洪 定价:56元  中华书局2016年1月出版  本书对屈辞所涉昆仑、流沙、赤水、不周、西海等重要古地名进行了深入梳理和辨证,其疏证的视域并不囿于楚境或九州舆图范围,而是置屈辞于先秦时代欧亚大陆世界地理的宏观语境之下,试图探寻屈辞地名所蕴含的原初世界性地理指涉意义,还原屈辞的文本释读,并由此探讨屈原所处先秦时代独特的文化思维以及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地理文化观念。
期刊
《水浒传》中有两份辣味菜式在今天看起来可能觉得颇有意味,其一是“加辣点红白鱼汤”,其二是“加料麻辣豆腐”。书中第三十七回写到,宋江因杀阎婆惜而被刺配江州,在牢城狱里际会戴宗和李逵,三人遂至浔阳江畔的“琵琶亭酒馆”聚饮,席中宋江点了三份“加辣点红白鱼汤”。书中第三十八回提及,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事发,戴宗被蔡九知府差往东京太师府报信,途中打尖时,酒保推荐了“加料麻辣豆腐”。  如果按照今天的理解,“加
期刊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各种事情,牢记在心里,这样学得的知识仅次于生来就知道的知识。  孔子曾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他首先批评了明明“不知”却假装学识渊博的人,并说自己绝对不是这种人。但对于“不知”,孔子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说了这段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一个人要有上进心,要多闻而从、多见而记,不
期刊
大唐帝国通过对国家制度的变革与调整完善,确立起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与自我修复功能的行政制度和运作机制,这为大唐帝国时期的开拓和进步带来了新的气象。因此,改革创新精神在唐代相当突出,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较大程度上保障了唐代社会的活力。  以唐高祖建制为基础,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使广大劳动人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
期刊
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是一位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人物。可惜关于他的家世和生平,史籍中的记载简略,且语焉不详。后经范文澜、杨明照等专家学者的考察研究,刘勰的身世逐渐清晰,但也有存疑待考之处。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初年(465),卒于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后。他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汉的齐悼惠王刘肥,家
期刊
鸱夷子皮事田成子a,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鸱夷子皮负传而从b。至望邑,子皮曰:“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必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而行。人皆避之,曰:‘神君也。’今子美而我恶,以子为我上客,千乘之君也;以子为我使者,万乘之卿也。子不如为我舍人。”田成子因负传而随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c,因 
期刊
齐心耦意,下九同嬉戏。两翅蝉云梳未起,一十二三年纪。  春愁不上眉山,日长慵倚雕阑。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  (《曝书亭集》)  【品读】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主要著作有《曝书亭集》《日下旧闻》《经义考》《词综》等。  读朱竹垞词,先得了解一些事。朱竹垞,浙江秀水人,祖、父辈皆为读书人,他亦深受影响,学识不凡。早前,曾参加过一些文学社团,后又与部分抗清义士走得颇
期刊
为纪念文史研究大家、诗人、教育家程千帆先生诞辰一百周年,2013年秋天,先生生前供职的南京大学文学院,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同年9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程千帆书法选集》,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这本装帧典雅、蔚为大观的《程千帆书法选集》中,有一叶行书横幅,是先生在1995年题赠给我的。  这张横幅的尺寸,为54×24厘米。所题“无邪”二字,语出《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四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但他忍受着屈辱,凭借坚忍的意志发奋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部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主要记载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班固根据这些材料,在《汉书》中为司马迁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