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改革与创新精神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angc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唐帝国通过对国家制度的变革与调整完善,确立起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与自我修复功能的行政制度和运作机制,这为大唐帝国时期的开拓和进步带来了新的气象。因此,改革创新精神在唐代相当突出,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较大程度上保障了唐代社会的活力。
  以唐高祖建制为基础,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使广大劳动人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实行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以及其他官员加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的宰相集体负责制,扭转了秦汉以来容易出现的宰相专权的局面,也改变了六朝以来设官分职的混乱局面,后来进一步形成了十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为保障政治清明,唐太宗创立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制度、中书舍人“五花判事”制度(在研究军国大事与起草诏敕时,中书舍人六人可各执己见并在文件上签署自己名字)和门下省审核正式官文书可以“封驳”并“涂归”制度(中书省起草的诏敕交由门下省审议,如果发现有处置不当之处,则可以直接在诏敕文本上涂画改动并退回重拟),谨慎施政,尽量减少错误;确立科举制度,制定国家法律,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武则天以铁腕治国,修《姓氏录》,提拔新贵,沉重打击旧势力,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创设殿试和武举,并使南选(在江淮以南特别是在岭南、黔中、闽中等地举行的特殊铨选制度)制度化,又在考试中采用了糊名等新办法,广泛搜罗人才。
  唐玄宗即位以后,大举裁汰冗员,“大革奸滥,十去其九”,精简政府机构,又组织编定《大唐六典》,从法律上杜绝冗官滥吏,还改革食封制度,抑制贵族势力,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劝课农桑,发展社会经济。
  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果断废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租庸调法,改行两税法,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具有创造性的划时代大事,影响极为深远,以至明清的赋税制度也留有它的痕迹。唐宪宗时进一步改革两税法,整顿漕运,平定藩镇,一度实现中兴。唐武宗大力灭佛,裁制不法藩镇,革除科举弊政,卓有政绩。这些均突出体现了根据形势发展之需而力矫时弊、有所作为的改革创新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几乎贯穿有唐一代。唐代各项制度的改革创新保障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完善和活力,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制度史巨著《通典》产生于唐代,正是当时制度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晶。
  唐代知识分子也具有强烈的锐意进取的创新变革精神。大量史实表明,唐代知识分子敢为人先,当仁不让,反对模仿他人,鄙视因循守旧,主张通过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体验而独立创造,做出独树一帜的成绩。这突出表现在唐代文学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锐意进取,努力摆脱浮艳萎靡的诗风,创作出大量内容充实的作品,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一股新鲜活力。陈子昂以更坚定的理念倡导诗歌改革,推崇“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开创出清新刚健的新诗风。盛唐诗人群星灿烂,大胆探索,流派纷呈。孟浩然、王维等创作的清幽自然、恬淡闲适的田园山水诗,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开创的豪迈雄浑、大气磅礴的边塞诗,均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以韩愈、柳宗元为主将的古文运动,以自由质朴、内容充实的新体散文代替奢丽空洞、讲究形式的骈文,是一场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方面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佛教在唐朝时期也进一步变化成为人世的宗教,它的世俗化与本土化的代表就是禅宗。禅宗相传为印度高僧达摩始创,唐朝慧能时已传六世。慧能提出“我心自有佛”“众生是佛”,认为人人可以依靠净心诚意“顿悟”成佛。他最有名的偈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而提出的。慧能的学说得到普遍欢迎,禅宗因此也更加中国化。
  在大唐帝国的政治体制下,时代和社会发展有一条主线,既提倡思想解放又有思想的统一,也就是统一在儒学思想之下。唐太宗李世民把儒学视为关系唐王朝生死存亡的根本,他曾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唐太宗亲自参加名儒的讲论。他发现“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异说纷纭,就命令大儒颜师古等人考定五经,颁于天下,这就是《五经定本》。《五经定本》的颁行,结束了长期以来因辗转传抄儒家经典所造成的文字上的混乱,完成了五经在文字上的统一,避免了由于经文文字的不同而引起的解释上的混乱状况。同时,还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正义》,并在唐高宗时颁行全国。《五经正义》吸取了前人研究儒学经典的成果,又不乏新的见解,对以前繁杂歧异的经说作了一番整理,统一了经书的注释,让天下读书人有所依据,科举取士也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就结束了东汉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混乱的局面,使儒学重归统一,儒学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正统地位也进一步得以巩固。
  显而易见,在意识形态领域,唐朝政府的思路是清晰的,所做的引导也是富有成效的。国家兴办官学、弘扬儒学、统一五经,体现了政府之开放而不放任,解放而不迷惘。这一切,最终成为唐朝国家走上盛世的思想源泉与强大动力。
  (选自《盛唐气象》,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作者为历史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
  代史)
其他文献
我的一生,母亲很少夸奖过我。  我从小就非常挑食——直挑到今天,我已经到了这样一把年纪。  但母亲的教育对我影响最大。  母亲的教育是“斯巴达”式  的。  我只要说一声不喜欢吃鱼,她就故意摆上带头的整条鱼。  母亲说:“乃木大将曾被迫吃不爱吃的东西,到后来他就习惯了。”  我说:“我不想当乃木大  将。”  现在,我已长大成人,不喜欢吃的东西还是不吃。  那些年,母亲把我吃剩下的东西连续十来天反
期刊
苏武既徙北海上a,禀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b,卧起操持,节旄尽落c。武在汉,与李陵俱为侍中d;陵降匈奴,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足下兄弟二人,前皆坐事自杀;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馀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
期刊
一谈到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人们就很自然地把它们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联系起来。有人甚至认为,只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只有欧洲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才是真正的理性主义。它们都是近代的、资产阶级的思潮,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是不可能有的。其实,这是对学术思潮本身的性质及其在一定时代所具有的阶级属性、时代特征的混淆。二者虽有联系,亦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在人类的封建时代,差
期刊
王昭君在过去的史学家眼中是一个渺小人物,在现在的史学家眼中还是一个渺小人物;然而在这个渺小人物身上,却反映出西汉末叶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民族关系的这个侧面。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公元前一世纪下半期汉与匈奴之间关系的全部历史。  比起历史上的大人物来,王昭君确实是一个渺小人物,她在当时不过是汉元帝掖庭中的一个宫女。但是历史上往往有一些渺小人物,扮演着重要角色,王昭君正是一个扮演重要角色的渺小人
期刊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a。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b,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c。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d,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礼记·乐记》)  注释:  a暴:乖戾,违背正道。  b论伦无患:裴骃《史记集解》引王肃
期刊
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a;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b。故以异致同者c,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d,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诡常之变,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矣。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釜鼎乎其间,爨之煮之e,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五味以调f,百品以成。天下之物为火水者多矣,若施釜鼎乎其间,则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也?  (《傅子》)  注释:  a同道:同一思想,同一原则。  b检:
期刊
要是没有敦诚、敦敏两位亲兄弟,没有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还真不大相信《红楼梦》里作者自己说的,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地写作这部书时,竟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状态下进行的。  “茅椽蓬牖,瓦灶绳床”,这样的私人居所,应该是相当草率甚至简陋的了,我很担心住在这种茅屋里的曹雪芹,能否扛得住北方地区的寒冬。我从敦氏兄弟的两句诗中,似乎能够读出中国文人习惯性的夸张,诗中写道:“满径蓬蒿老不华,举
期刊
作者:汤洪 定价:56元  中华书局2016年1月出版  本书对屈辞所涉昆仑、流沙、赤水、不周、西海等重要古地名进行了深入梳理和辨证,其疏证的视域并不囿于楚境或九州舆图范围,而是置屈辞于先秦时代欧亚大陆世界地理的宏观语境之下,试图探寻屈辞地名所蕴含的原初世界性地理指涉意义,还原屈辞的文本释读,并由此探讨屈原所处先秦时代独特的文化思维以及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地理文化观念。
期刊
《水浒传》中有两份辣味菜式在今天看起来可能觉得颇有意味,其一是“加辣点红白鱼汤”,其二是“加料麻辣豆腐”。书中第三十七回写到,宋江因杀阎婆惜而被刺配江州,在牢城狱里际会戴宗和李逵,三人遂至浔阳江畔的“琵琶亭酒馆”聚饮,席中宋江点了三份“加辣点红白鱼汤”。书中第三十八回提及,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事发,戴宗被蔡九知府差往东京太师府报信,途中打尖时,酒保推荐了“加料麻辣豆腐”。  如果按照今天的理解,“加
期刊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各种事情,牢记在心里,这样学得的知识仅次于生来就知道的知识。  孔子曾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他首先批评了明明“不知”却假装学识渊博的人,并说自己绝对不是这种人。但对于“不知”,孔子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说了这段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一个人要有上进心,要多闻而从、多见而记,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