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与生物学科知识交叉矛盾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的各科课堂教学大部分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分科思想严重,学科之间衔接不够,学科之间好像隔着一堵无形的墙,相互之间缺乏融合与渗透。教师已经习惯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所以,努力促进学科交叉渗透,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各个知识体系有机渗透,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利用现行高中化学、生物教材中知识重复,教学实践中的矛盾分析以寻找交叉学科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交叉学科;知识交叉
  【中图分类号】G623
  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生物教材存在很多学科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象。一般学校对于理综科各科具体知识体系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与安排,实际教学中各科教师各自为政,互不干涉,根本不了解本来就是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就谈不上互相商讨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了。他们都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埋头苦干,自己苦不说,更是累了学生。这与高等教育的大力促进学科交叉渗透、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各个知识体系有机渗透等相违背。学科交叉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现行高考设立的是理综科考试也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然而高中教学却严重的忽略了这点。
  下面主要围绕高中化学、生物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内容和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矛盾的解决思路做作些阐述。
  一、学科知识交叉在教学中的矛盾
  现代科学已经淡化了学科间的界线,在高中设置的学科中,生物和化学是存在交叉渗透点最多的两门学科。新课改主张学科间相互渗透,给学生一个较大的知识接触面和较大的思维发展空间,在教材的编写中也力图做到学科间的渗透。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这些知识交叉的存在,给教学带来诸多的问题:
  1、教学进度不能同步,不能互相促进。实际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将两科教材必修、选修知识点编排系统规划,致使生物课教学难度加大,生物课中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在探究中很难把握重点,知识学习只是囫囵吞枣,不能真正把握其中的方法。原因在于生物必修1、必修2两个模块教学分别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进行,而化学必修2教学时段为高一第二学期,选修1、选修5则是高二分科以后分别在文科、理科实施教学。具体如化学必修2:核素(同位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分类、组成、结构式、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化学选修1:葡萄糖是提供能量的物质,淀粉是如何消化的,纤维素的生理功能。油脂成分、体内的变化,蛋白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认识水在人体的作用,食物的酸碱性。选修5: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性质,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淀粉与纤维素;氨基酸的结构域性质、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酶、核酸等知识点。这些基础知识都滞后生物必修1: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结构与多样性、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细胞中的糖类、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活化能)、酶的特性、同位素标记法等知识教学。学生所学的上述化学知识根本不能学以致用、促进生物的学习,也无法提高学生智能结构。
  2、相同知识重复出现,加重课业负担。诸如糖类、脂肪、蛋白质这些知识多次在化学必修2、选修2、选修5和生物必修1中出现。就化学科而言,这些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出现其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教学目标变化也不大,而且这些知识本身学习难度不大,学习中难免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既浪费教学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化学与生物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将枯燥的化学元素符号和理论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医药等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和了解化学,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科知识交叉的矛盾解决思路
  交叉学科的知识教学既要体现一般学科教学的共同性,又要自己的特性,因
  而在学科教学思路上应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践行。
  1、转变观念,系统规划。各级教育教研部门应当深入实际进行研究,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应该把学科知识交叉问题提高到战略高度,从高中的学科知识交叉处理上,探索其科学发展规律,用以指导、协调、解决学科知识交叉中出现的矛盾。
  2、扩大视野,有效沟通。当今科技竞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以及分析、消化、融合的程度。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应当给予学科教师教学讨论、访问交流、信息沟通的时间、空间。少一些行政性的会议,多一些学科之间教学方法、教学知识的研讨。不做表面文章,真真正正,扎扎实实的研究交叉学科的教学,不能是各科教学始终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3、制定政策,科学管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职能部门应加强研究、注重探讨,制定科学高效的相关激励政策及管理制度,调动一线教学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叉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要通过不断的学科间交流将不同的概念、方法、贯穿于实际教学之中,共同解决如何促进学生会学知识的问题。
  4、借鉴经验,整合知识。生物与化学是最为相近的学科,生物与化学都属于自然学科范畴,二者虽有各自的学科发展空间,但更多的发展还是两者间的交叉与融合。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化学指导生物的研究,解释机理,同时,生物为化学提供研究的课题,生物学的发展给化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现代科学已经淡化了学科间的界线,那么中学课程也应顺应时代发展,体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教学实践中生物与化学学科教学应当灵活运用教材,兼顾学科知识交叉情况,适时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克服现有教学中的诸多矛盾以促进教学。例如在进行生物必修1教学任务之前,可以先对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的1-1《生命的基础能源》、2-1《合理选择饮食》进行教学,适当增加化学教学时间,然后在进行生物必修1的教学任务时可以减少教学时间。这样不仅总的教学时间不变,却能很好的解决学科知识交叉带来的诸多矛盾。
  总之,解决这一学科知识交叉问题,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实现生物知识与化学知识整合;利用生物知识导出化学知识,化学知识作为生物知识的背景来实施教学,则更有利于促进两个学科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梅.化学教学加强学科间渗透例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8)P58.
  [2]占小红.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与变化着的世界相联系》特色分析及启示[J].化学教学,2005,(3):P28-29.
  [3]解思泽.现代交叉科学的发展趋势[J].创新科技,2006(11):P46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4  一、案例背景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创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能力。面对无处不在的语法,英语教学又不能过分重视语法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让他们对语法有一定感性认识,引导他
期刊
党内活动如何更好地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银川铁路分局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铁路改革目标,做了积极探索。去年年中该分局连续两个月没有完成运输生产任务,职工被扣款,又值减员
学位
河北省香河县委在抓全县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中,注重务实基础,构建系统,完善机制,坚持开展活动,成为河北省理论学习的先进单位。夯实基础—阵地规范化基层党校既是各级党员干部学习的
摘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的工具,而且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这个主题,从语言、思维、意识、方法、能力等五个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字:数学素质;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正文: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的工具,而且数学教育培
利用先进的Gleeble热模拟技术对铬钼高温铁素体钢12CrMoG进行了950~1150℃、0.001~10 s-1的热压缩试验,系统研究了其形变特性与动态再结晶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高温低应变速率下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硅酸钙复合生物材料的根尖封闭性能。方法:选取42颗离体前牙,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每组各12个)和2个对照组(每组各3个),采用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用侧向加压
【中图分类号】G623.5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
期刊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人的智能具有多元、分布、情境化和可持续开发的特点,主要利用丰富的教学内涵和多样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在智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主流教育思想之一。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将为语文课堂带来新的生机。本文立足初中语文教学,对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初中语文情景教学的相关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多元智能理论更好地指导初中语文情景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课堂
目的:该研究通过调查广州市区5~6岁学龄前儿童龋齿的发病情况,现场采集猛性龋患儿菌斑样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儿童猛性龋主要致病菌的情况,从细胞学角度探讨儿童猛性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