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80例(92眼)患者,根据术式分为P组(复合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47眼,T组(复合小梁切除术)45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眼压、房水流畅系数(C值)的改善情况。结果:术后P组视力提高占74.5%,T组视力提高占37.8%(P<0.05);两组患者眼压、C值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较明显改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对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有较好疗效,但复合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具有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视力的优势。
关键字: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闭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疾病的常见类型中的一种,由于前房角的关闭,患者眼内排出房水出现障碍所致[1]。相关研究指出[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应用于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中,不仅使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在减少并发症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患者的视力。但是,目前对于选择何种手术方式还存在较多疑问[3]。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复合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我院治疗的80例(92眼)具有手术指征的需进行手术的急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指征为:患者房角粘连>180°,术前眼压较高且药物不能控制其在正常范围,合并轻度白内障且视力>0. 6。根据术式分为P组40例(47眼),T组40例(45眼)。两组各自情况为:P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58.7士10.9)岁;P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57.5士10.1)岁。
1.2方法
P组:术前进行散瞳后,于上方行小梁部分切除术,并应用丝裂霉素C(用法用量同T组)。于患眼的颞侧做隧道式的透明角膜切口后,连续环行撕囊,再使用超声乳化仪乳化晶状体核,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完成后缩小瞳孔,继续完成未切除的余下小梁部分。
T组:该术式以患者的角膜缘为基底,并作结膜瓣。根据患者的结膜下的Tennon囊以及其自身实际年龄情况。应用丝裂霉素C,并将其置于患处的巩膜瓣与结膜瓣下或仅置于巩膜瓣下。用药浓度为0.25 mg/ml,用药时间控制在3-5min内,用药完毕后随即使用大量的林格液(200-250ml)进行冲洗。于巩膜瓣的两侧,经上方的角膜缘留置可拆除的调整缝线2针或经前房注入粘弹剂以形成前房。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查,内容包括患者的视力、眼压及C值。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组间对比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
术后P组视力提高35(47)例,占其总数的74.5%,T组视力提高17(45)例,占37.8%,两组差异明显(P<0.05)。
2.2两组患者眼压、C值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眼压、C值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较明显改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表1患者眼压及C值改善情况
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青光眼是眼内压出现间断或持续的升高一种眼病。而高眼压可造成眼部各组织及视功能损害,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等[4]。若不及时治疗则视野可全部丧失致失明。闭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机制为眼组织的前房角关闭,致眼内的房水排出受阻出现高压[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无合并其它眼病的存在,仅由于患者的瞳孔阻滞或者虹膜根部的肥厚、前移等,致前房角的关闭、房水流出困难,进而眼压升高的一种情况[6]。
当患者出现青光眼并合并有白内障时,选择手术治疗方法中,相关研究主张抗青光眼手术与白内障手术分离治疗,也有主张可行联合手术治疗,或仅行白内障手术[7]。而传统联合治疗的手术可存在切口大、术后炎症反应较重,效果较差等问题。本次我们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应用于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8]。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很好地控制术后眼压、C值改善。但P组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不仅使联合手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术后炎症减少,明显提高和恢复了患者的视力。由于闭角型青光眼主要病因为瞳孔阻滞的发生,而晶状体即为引起瞳孔阻滞的重要原因。因此,该术式既可解除晶状体因素,也应可以从发病机制上阻止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以及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观察到P组患者的前房深度、房角宽度及C值明显改善,而T组未观察到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的明显变化。其他结果显示,术后P组患者视力提高,占74.5%,高于T组(P<0.05)。
综上,两种手术方式均对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有较好疗效,但复合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具有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视力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洪, 李平华.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12): 44-46.
[2]王利红, 王丽敏, 王文战.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危险因素探讨[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1): 101-103.
[3]潘绍新, 范峰, 王晓红. 白内障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 实用防盲技术, 2011, 6(3): 112-115.
[4]李媚, 曾阳发, 杨晔, 等. 白内障手术对滤过术后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和晶状体位置的影响[J]. 眼科, 2011, 20(1): 28-33.
[5]吕明, 孔凡宏. 三联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J]. 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7): 1305-1306.
[6]宋旭东, 王宁利, 唐广贤, 等. 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多中心试验[J]. 医学研究杂志, 2010, 39(3): 17-22.
[7]吴娜, 孙丰源, 张蕊. 持续高眼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观察[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3, 31(4): 448-450.
[8]李珍, 李冬梅, 于丰萁, 等.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 国际眼科杂志, 2012, 12(2): 290-291.
关键字: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闭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疾病的常见类型中的一种,由于前房角的关闭,患者眼内排出房水出现障碍所致[1]。相关研究指出[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应用于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中,不仅使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在减少并发症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患者的视力。但是,目前对于选择何种手术方式还存在较多疑问[3]。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复合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我院治疗的80例(92眼)具有手术指征的需进行手术的急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指征为:患者房角粘连>180°,术前眼压较高且药物不能控制其在正常范围,合并轻度白内障且视力>0. 6。根据术式分为P组40例(47眼),T组40例(45眼)。两组各自情况为:P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58.7士10.9)岁;P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57.5士10.1)岁。
1.2方法
P组:术前进行散瞳后,于上方行小梁部分切除术,并应用丝裂霉素C(用法用量同T组)。于患眼的颞侧做隧道式的透明角膜切口后,连续环行撕囊,再使用超声乳化仪乳化晶状体核,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完成后缩小瞳孔,继续完成未切除的余下小梁部分。
T组:该术式以患者的角膜缘为基底,并作结膜瓣。根据患者的结膜下的Tennon囊以及其自身实际年龄情况。应用丝裂霉素C,并将其置于患处的巩膜瓣与结膜瓣下或仅置于巩膜瓣下。用药浓度为0.25 mg/ml,用药时间控制在3-5min内,用药完毕后随即使用大量的林格液(200-250ml)进行冲洗。于巩膜瓣的两侧,经上方的角膜缘留置可拆除的调整缝线2针或经前房注入粘弹剂以形成前房。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查,内容包括患者的视力、眼压及C值。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组间对比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
术后P组视力提高35(47)例,占其总数的74.5%,T组视力提高17(45)例,占37.8%,两组差异明显(P<0.05)。
2.2两组患者眼压、C值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眼压、C值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较明显改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表1患者眼压及C值改善情况
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青光眼是眼内压出现间断或持续的升高一种眼病。而高眼压可造成眼部各组织及视功能损害,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等[4]。若不及时治疗则视野可全部丧失致失明。闭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机制为眼组织的前房角关闭,致眼内的房水排出受阻出现高压[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无合并其它眼病的存在,仅由于患者的瞳孔阻滞或者虹膜根部的肥厚、前移等,致前房角的关闭、房水流出困难,进而眼压升高的一种情况[6]。
当患者出现青光眼并合并有白内障时,选择手术治疗方法中,相关研究主张抗青光眼手术与白内障手术分离治疗,也有主张可行联合手术治疗,或仅行白内障手术[7]。而传统联合治疗的手术可存在切口大、术后炎症反应较重,效果较差等问题。本次我们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应用于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8]。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很好地控制术后眼压、C值改善。但P组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不仅使联合手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术后炎症减少,明显提高和恢复了患者的视力。由于闭角型青光眼主要病因为瞳孔阻滞的发生,而晶状体即为引起瞳孔阻滞的重要原因。因此,该术式既可解除晶状体因素,也应可以从发病机制上阻止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以及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观察到P组患者的前房深度、房角宽度及C值明显改善,而T组未观察到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的明显变化。其他结果显示,术后P组患者视力提高,占74.5%,高于T组(P<0.05)。
综上,两种手术方式均对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有较好疗效,但复合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具有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视力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洪, 李平华.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12): 44-46.
[2]王利红, 王丽敏, 王文战.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危险因素探讨[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1): 101-103.
[3]潘绍新, 范峰, 王晓红. 白内障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 实用防盲技术, 2011, 6(3): 112-115.
[4]李媚, 曾阳发, 杨晔, 等. 白内障手术对滤过术后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和晶状体位置的影响[J]. 眼科, 2011, 20(1): 28-33.
[5]吕明, 孔凡宏. 三联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J]. 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7): 1305-1306.
[6]宋旭东, 王宁利, 唐广贤, 等. 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多中心试验[J]. 医学研究杂志, 2010, 39(3): 17-22.
[7]吴娜, 孙丰源, 张蕊. 持续高眼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观察[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3, 31(4): 448-450.
[8]李珍, 李冬梅, 于丰萁, 等.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 国际眼科杂志, 2012, 12(2): 290-291.